軍帽底下的眼睛

《軍帽底下的眼睛》是現代詩人胡昭1952年12月寫於朝鮮戰場的一首新詩。這首詩描寫的不是全局的戰鬥,而是志願軍護士在戰地對傷員的救護和疼愛;刻劃的也不是護士的整體形象,而是她的一對眼睛。這些細節描寫集中而真實地概括了人民軍隊的同志愛、戰友情。這首詩敘事在前,是基礎;抒情在後,是在敘事基礎上的發展和升華。

《軍帽底下的眼睛》被選入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等課本中。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軍帽底下的眼睛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品出處:《光榮的星雲》
  • 文學體裁:新詩
  • 作者:胡昭
詩歌原文,詩歌注釋,創作背景,文學賞析,名家點評,後世影響,作者簡介,

詩歌原文

軍帽底下的眼睛
透過炮火,透過煙霧,
那軍帽底下
閃動著一對眼睛,
它們在四下搜尋。//①
從一個傷員爬向一個傷員,
她望著同志們堅毅的眼睛,
輕聲地說:“不要緊……”
每個指尖都充滿疼愛,
她包紮得又快又輕。//
我想起妹妹的眼睛
那么天真而明淨,
我想起媽媽的眼睛
那么溫暖那么深......
深深地望了她一眼
我回身又撲向敵人。//
無論黑夜或白天
不管我守衛,我衝鋒……
我眼前常閃動起那對眼睛,
這時,我就把槍握得更緊,
我就更準地射擊敵人。//
我要保衛那對眼睛——
妹妹的眼睛,媽媽的眼睛,
我親愛的祖國的眼睛!

詩歌注釋

① 符號“//”代表詩歌分節。

創作背景

這首詩是胡昭1952年12月寫於朝鮮戰場的一首新詩。是為了歌頌志願軍戰士細膩而熾烈的愛祖國、愛人民的情懷而作。

文學賞析

這首詩沒有著意渲染硝煙瀰漫、炮火紛飛的場面,也沒有從正面歌頌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志願軍戰士的形象,而是以戰鬥生活為背景,著重展示了另一個世界——戰士們豐富的內心世界。全詩敘事在前,是基礎;抒情在後,是在敘事基礎上的發展和升華。
詩作一開頭突出“一對眼睛”,勾勒了一個“四下搜尋”的身影,不拖泥帶水,旁逸斜出,一下子抓住了讀者的注意力。這個“四下搜尋”的人是誰,這樣做的原因是什麼等問題,第一節並不急於和盤托出,因此自然地製造了一個小小的懸念。只是到了第二節,詩人才通過輕聲輕氣的口吻和“又快又輕”的包紮動作,揭示了人物的身份,表現了人物崇高的使命感,給讀者以較為完整和清晰的印象。
詩篇並未到此為止,從第三節開始詩人展開了他的想像的羽翼,使詩篇上升到一個嶄新的境界。從救護人員的眼睛到媽媽、妹妹們的眼睛,顯然已經從前線擴展到後方,從朝鮮戰地擴展到整個祖國,其為“眼睛”則一,而包涵的思想意蘊則異——已經發生了變化,從發揚救死扶傷的革命人道主義轉變為全國人民對志願軍戰士的深切期待了。這還不算,詩人又從“我”這方面著眼,反過來抒發了“我”要保衛她們的“眼睛”的堅強信念,結尾處升華到“我親愛的祖國的眼睛”,既是由“眼睛”而來的自然延伸,也是歸結和收束全篇的神來之筆,寓激情於生動鮮明的形象之中,顯得格外感人。
詩人幼年喪父,家鄉解放後不久又失去了母親,成了孤兒。從這首詩中,可以看出詩人對於他從未得到過的手足之情和過早失去的母愛,是十分渴望的,這也許就是詩人為什麼會不由得寫到媽媽和妹妹們眼睛的一個內在的原因。自然,詩人有權利嚮往那些從未得到過的和過早失去的一切,更有權利捍衛全國人民已經得的和正在得到的一切。

名家點評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主任張炯《中國文學通史第10卷·當代文學》:“《軍帽底下的眼睛》一詩曾備受推崇,也最能代表他早期詩歌的藝術特點。長於感受和觀察,以質樸、達觀感動讀者的心靈。”
中國新文學學會理事吳開晉《現代詩歌名篇選讀》:“詩的特點是,作者並未泛泛地一般歌頌,而是通過看到女醫務人員的一雙眼睛時的聯想,激發了保衛祖國的豪情,表達了勇敢殺敵的決心。詩篇對戰士心靈的描繪細膩。”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當代文學研究室主任蔣守謙《新的使命——愛國作品當代篇》:“詩人通過戰士‘我’在戰場上傾心心於執行教護任務的護士的一雙‘四下搜尋’的眼睛,展開聯想,寫他想到妹妹的眼睛,媽媽的眼睛,‘我親愛的祖國的眼’,從而生髮出‘要保衛那對眼睛’的激情、決心和力量,一切都是那樣地合情合理。”

後世影響

《軍帽底下的眼睛》被選入山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七年級·下》課本中。

作者簡介

胡昭,男,1933出生,滿族,吉林舒蘭人。曾在吉北聯合中學就讀。1947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48年調任中共榆樹縣委宣傳部幹事。1949年任《吉林日報》編輯。1953年後,曾任《長春》副主編。1958年後下放勞動。1961年到省文聯民間文藝研究會工作。1966年調通化地區工作。1979年到省作協分會專事創作。著有詩集《光榮的星雲》《小白樺樹》《人生之旅》《從早霞到晚霞》《草原夜景》《生命行旅》,散文集《綠的記憶》《懷念與祝福》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