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典簽

軍典簽

南朝地方長官之下典掌機要的官。又稱主帥、典韱帥或韱帥。當時府州部內論事,皆用簽。前敘所論事,後書某官某簽,府州皆置典簽掌管。本為處理文書的小吏,權力不大。劉宋中葉以後,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鎮,君主用寒人出身的親近左右充當典簽,代替諸王批閱公事,甚至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職位雖低,權力漸重。宋孝武帝和明帝時,為了加強對地方軍政的控制,雖長王臨藩,素族(非皇族)出鎮,也由君主指派典簽鑒視,往往不祗一人。孝建三年(456),宗為豫州刺史,吳喜公任典簽。刑政所施,吳喜公每多異議。宗怒說,我年將六十,為國竭命,才得一州,“不能復與典簽共臨”。

南朝地方長官之下典掌機要的官。又稱主帥、典韱帥或韱帥。當時府州部內論事,皆用簽。前敘所論事,後書某官某簽,府州皆置典簽掌管。本為處理文書的小吏,權力不大。劉宋中葉以後,多以幼小皇子出任方鎮,君主用寒人出身的親近左右充當典簽,代替諸王批閱公事,甚至照管諸王的飲食起居,職位雖低,權力漸重。宋孝武帝和明帝時,為了加強對地方軍政的控制,雖長王臨藩,素族(非皇族)出鎮,也由君主指派典簽鑒視,往往不祗一人。孝建三年(456),宗為豫州刺史,吳喜公任典簽。刑政所施,吳喜公每多異議。宗怒說,我年將六十,為國竭命,才得一州,“不能復與典簽共臨”。大明五年(461),海陵王劉休茂為雍州刺史(鎮襄陽),欲自專處決,典簽每禁之,並密記其過失,欲向朝廷啟奏。休茂忿恨,殺典簽楊慶、戴雙,舉兵反。南齊時,典簽權勢益盛,每年輪番還都言事,刺史郡守的升降去留,往往取決於典簽之口。南齊諸王,更處於典簽嚴格控制與鑒視之下。武陵王蕭曄為江州刺史,被典簽趙渥之誣告,免職還都。南海王蕭子罕戍琅邪,欲游東堂,典簽姜秀不許。子罕向其母哭訴說:“兒欲移五步亦不得,與囚何異!”永明八年(490),荊州刺史、巴東王蕭子響殺典簽反。戴僧靜以為,諸王取一梃藕、一杯漿,皆咨典簽。典簽不在則竟日忍渴。諸州唯聞有韱帥,不聞有刺史,諸王都自應反。齊明帝蕭鸞翦除高帝、武帝子孫,皆假手典簽。梁武帝蕭衍在位(502~549)時,對皇室採取寬縱政策,典簽權勢漸削弱。唐代,諸王府亦設典簽, 但僅掌表啟書疏,宣行教命而已,至宋廢止。
典簽是南朝皇權與寒人結合的產物,也是寒人興起的重要表現之一。宋、齊君主通過典簽控制和鑒視地方軍政,對於加強中央集權雖不無作用,但終不能消除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