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動力
無論是
戰爭年代還是
和平年代,軍工景氣是美國經濟發展的“秘訣”和原動力之一,也是軍工複合體影響外交決策的基本動因。90年代以來,美國憑藉唯一超級大國的影響力和先進的技術水平,雄居世界第一大軍火出口國地位。據統計,以1990年的不變價格計算,美國的
軍火交易額平均每年達110多億美元,占全球軍火交易總額的近一半。其中1992年
交易額高達138億美元,1997年為77億美元,1998年為103億美元,1999年已升至118億美元,年增幅高達14%。美國2000年軍火銷售契約總值186億美元,占據了全球軍貿總額369億美元的一半以上。全球10大軍火商中美國占7家,前3名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波音公司、雷神公司。2000年全球10大軍火商的國防收益為914億美元,其中美國占70%。在美國有1/3的企業與軍工生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9·11”事件讓美國的軍火企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機遇。事發後不久,全美幾乎所有的產業股價全部貶值,而各大軍工企業的股價平均都上升了30%以上。
軍事霸權
“9·11”事件後,布希政府對美國的軍力和對外安全戰略做出了全面的重新估價。強調“世界需要美國的實力”,美國應該“以實力求和平”,主張以更有效、更強硬的手段建立美在新世紀的軍事霸權,長期保持美國在世界格局中的“一超獨霸”地位。要求美軍應通過最佳化力量組合和戰略資源的配置,實現防務轉型。儘管美國的軍費開支已接近全球軍費開支的40%,但他們仍然認為“過去軍費投入不足”。美國國會通過的2003財政年度軍費開支法案總額為3554億美元,比2002財政年度增加了350億美元,軍費預算提高了14.5%,是美國20年來軍費開支增幅最大的一次。美國的軍費開支比前一年大幅上升了12%,達到4550億美元,占全球軍費總開支的47%,超過了排名在它之後的32個軍費大國的開支總和,也超過了所有開發中國家的軍費開支總和。而且,根據美國政府制定的計畫,美國軍費開支還將繼續增長,到2010年將達到5020億美元。美國加大購買新型裝備的力度、增加新開發項目的投入、積極推動國家飛彈防禦計畫和防務轉型等舉措給軍工企業帶來巨大商機。
經濟來源
軍工複合體的發展是支撐某些地區經濟的重要來源。很多地方社會和經濟仍然非常依賴國防支出的訂單。例如80年代末,五角大樓在南卡羅來納州花費了50億美元,而該州生產總值大約為500億美元,國防支出支撐著南卡羅來納州的8個軍事基地及相關的服務、原料裝備和供應。據該州的官員講:“軍事基地是南卡羅來納州經濟中相對穩定的因素,是防止衰退的工業,它提供了穩定的就業和高科技的培訓”。康乃狄克州的克倫頓、維吉尼亞州的紐波特紐斯、密蘇里州的聖路易斯等地區經濟主要是靠建設海狼核潛艇、航空母艦和噴氣式戰鬥機發展起來的。同樣,美國每年花費在核武器方面300億美元。在華盛頓州的漢福特、新墨西哥州的洛斯阿拉莫斯、喬治亞州的薩凡納河等地的企業和研究機構研製和貯存核武器,並對核污染進行治理。軍費的增長用於武器的開發、研製、採買、生產,推動了就業,也增加了政府的稅收。
就業渠道
軍事—工業複合體是吸納就業的主要渠道。1983年以來,美國從事軍事生產的人數高達650萬人,若再加上間接服務于軍事生產的工作人員,則從事軍工生產的人員約占美國全國勞動力總數的20%-22%。據《洛杉磯時報》對美國國防機構的分析,“美國1/10的人直接或間接的依賴國防開支。國防工業占美國製造業的10%。在一些州,包括加州,與國防有關的工作是個人收入的最主要來源。國防工業僱傭了美國25%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有資料統計,美國簽訂1億美元的軍貿契約,就會增加1.5萬人的就業機會。美國近年來一反冷戰時期對武器出口方面的限制,採取了更加靈活的政策。通過用發動對外戰爭和擴大對外軍售來刺激國內生產,減緩戰略收縮給軍工企業帶來的消極影響,增加就業機會,降低貿易赤字。1990年由於海灣戰爭美國軍售總額較1989年增加了410億美元,可以為61.5萬人創造就業機會。而在科索沃戰爭的促動下,美國失業率在1999年第一季度下降到4.2%,為美國30年來的最低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