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勞動生理學

隨著高新技術在軍事上的廣泛套用,使戰爭更具突發性,戰爭環境更加惡劣。在現代戰爭的人一機一環境系統中,參戰人員將受到武器、戰場環境、體力和腦力(精神)應激等多種因素的複合作用,影響指戰員的身心健康和作業工效。因此,現代高技術戰爭對軍人的體能、心理素質、認知等都有較高的要求。軍事勞動生理學便由此誕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勞動生理學
  • 性質:軍事辭彙
在長期的軍事勞動實踐中,人們逐漸積累了適宜訓練、適量睡眠和充分給養與軍事勞動能力關係等方面的經驗。17世紀,血流動力學、生物氧化和能量代謝的發現,進一步為軍事勞動生理學的形成奠定了理論基礎。1786年,俄國軍隊衛生學家A.G.巴赫拉赫特撰寫的《良好生活秩序》一書,闡述了軍事勞動時休息、勞動強度、睡眠等軍事勞動生理學問題對維護部隊戰鬥力的作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蘇、英和加拿大等國軍隊相繼開展了以增強軍人作戰能力和工作效率為目的的軍事勞動生理學研究。195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在軍事醫學科學院成立了軍事勞動生理研究所,主要從事航空、航天和航海作業時的生理學問題研究。有關醫學科研機構和各軍醫大學等相繼建立了與軍事勞動生理學相關的研究室和教研室,開設有軍事勞動生理學課程,主要研究訓練、行軍、營養、高原、寒區、熱區、電磁輻射等與軍人勞動能力的關係,以及增強軍人體質和抗疲勞措施。先後出版了《軍隊衛生學》《戰時軍隊衛生》《軍隊衛生工作手冊》等著作,其中有關章節闡述了行軍、訓練、給養等軍事勞動生理學問題。1992年,出版了《軍事勞動疲勞研究》等軍事勞動生理專著。①影響軍人勞動能力的限制因素。包括骨骼肌的結構與功能、能量物質的代謝和轉化,氧的攝取、運輸和利用等有關係統的功能狀態,以及神經、內分泌系統的調節作用等。②營養素與提高軍人軍事勞動能力的關係。包括勞動時熱能消耗與勞動效能,特殊營養素與提高軍人勞動能力的關係等。③適宜的睡眠,勞動的強度、時間、頻率和體位與持續勞動能力的關係等。④軍事勞動環境對軍人勞動能力的影響及防護。包括軍事勞動環境中冷、熱、高壓、低壓、雷射、微波、電磁輻射和戰鬥應激等因素影響軍人勞動能力的規律、機理及防護措施,提高軍人對特殊勞動環境的適應和生存能力。⑤訓練與提高軍人勞動能力的關係。包括軍人勞動能力的極限和潛力,訓練適應機制,最佳訓練方案等。⑥軍事勞動疲勞的發生髮展規律,致疲勞的因素及機理,延緩疲勞發生和促進疲勞消除的措施等。①觀察法。觀察和記錄軍人在不同作業環境下,從事不同種類軍事勞動時的生理反應,揭示軍事勞動時人體功能活動的特徵和生理反應變化規律,以及作業能力與環境的關係。②實驗法。在整體、器官、細胞和分子水平上進行實驗研究的方法,如用肌肉活檢、電鏡、酶學及電子掃描技術,研究勞動時的物質代謝;用細胞分離和培養、細胞膜片鉗、免疫組織化學和超微量測定技術,研究軍事勞動時器官、組織和細胞功能的變化規律;用基因重組和基因克隆技術探索提高軍人的軍事勞動能力等。科學技術的進步和武器裝備的發展,改變了軍事勞動的狀況,為勞動生理學開闢了許多新的研究領域。增強軍人體質和心理承受能力,提高軍人對特殊或極端環境的適應和生存能力,探求高技術武器裝備與人體功能的關係等,將成為未來軍事勞動生理學研究的主要方向。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