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凱恩斯主義

軍事凱恩斯主義(英語:Military Keynesianism)英國經濟學家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936年發表的《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中提出,經濟周期無可避免,政府有責任進行干預。在經濟蕭條時期,通過增加政府支出創造就業機會,把錢塞給消費者,以增加消費支出,防止經濟持續萎縮和可能隨之出現的社會動盪。在經濟繁榮時期,政府應削減支出,重建國庫。在總量經濟學領域,這一思想是帶有革命性的,後人將政府用干預手段對抗經濟周期的做法,稱為“凱恩斯主義”。而“軍事凱恩斯主義”,則是由波蘭經濟學家卡萊茨基(1899—1970年)於1943年提出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軍事凱恩斯主義
  • 外文名:Military Keynesianism
  • 作者約翰·梅納德·凱恩斯
  • 文獻:《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
簡介,正面意見,反面意見,

簡介

卡萊茨基是最早研究經濟周期和商業循環問題的經濟學家之一。二戰期間,卡萊茨基流亡英國,先後在劍橋大學和牛津大學任教。卡萊茨基當時用“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新詞,來解釋納粹德國在克服“大蕭條”和實現“充分就業”方面所取得的成功。他認為,希特勒重新武裝德國,目的是為了建立一支強大的軍隊,而不是出於什麼經濟原因。但是,希特勒的政策是由政府支持武器生產,因而得到了德國工業家們的認可和支持。卡萊茨基認為,從理論上說,政府在軍火生產方面的支出加強了製造業,增加了工人收入,對普通消費者支出也產生了“倍增效應”,這些都符合“凱恩斯主義”的基本原則。與此同時,常備軍的擴大,使得軍隊成為“最後的僱主”,可吸收大量缺乏生產技能的年輕人,從而解決了就業問題。此外,政府和企業為研發新的武器系統,必須增加科研經費,建設新的基礎設施,並產生新的技術。
多年來,“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詞已很少有人使用,幾乎被徹底遺忘,但近來這個詞又復活了。有經濟學家指出,美國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一直依賴“軍事凱恩斯主義”,即通過政府對軍隊和武器的支出,來促進經濟成長。美國所發明的許多新技術,如噴氣式發動機、核能、晶片及網際網路等,最初也的確都是軍事項目,可說是“軍事凱恩斯主義”的正面成果。但“軍事凱恩斯主義”所促成的經濟繁榮,在很大程度上是虛假的,因為美國生產了大量對社會無用的產品,造成了巨大的資源浪費。“軍事凱恩斯主義”是世界和平的一大威脅,它使美國在海外沒完沒了地進行戰爭。然而,美國目前的政治體系,已經無力扭轉這種局面。美國軍事工業過於強大,以至於無論在任何時期,總能得到政治家們的足夠支持。
美日韓“三角同盟”也可說是一種“軍事凱恩斯主義”。東亞地區局勢緊張,對美國有利。美國可以繼續在日韓比較安穩地駐軍,日韓也必須向美國支付更多的駐軍費。此外,整個東亞地區財力相對充裕,相關各方有能力出資購買美國的武器。一句話,在美國,“軍事凱恩斯主義”一直存在,且一直在發展,而復活的僅僅是“軍事凱恩斯主義”這個詞。

正面意見

  • 軍事投資是一種政府投資,有拉抬GDP的效果。
  • 很多民間科技產品早期都是來自軍用研發專案,所以能促進科技研發,因為很多先進科技在早期階段都成本過高沒有市場效益,但是戰場上以戰爭勝敗和死傷為考量的前提下可以容忍沒有經濟效益但是有用的高價先進科技,讓它們有一個茁壯的溫床直至發展成熟到成本降低能進入一般市場為止。
  • 軍隊中很多工作所需技能不高,或是可以入伍後再訓練學習,可以吸納大量中低學歷的就業人口,減低失業率和社會不安定因素。

反面意見

  • 左派學者Alex Callinicos(牛津大學貝利奧爾學院畢業,牛津大學哲學博士)認為軍事凱恩斯主義本質就是一種隱晦的軍國主義,把消耗人命和殺人當成一種有價值的商業活動和商品,任由軍工業既得利益者和政客以別人的鮮血換自己的錢。
  • 很多國家有大比例軍隊預算,經濟卻依然疲弱,例如美國朝鮮和若干中東非洲國家。
  • 軍備在會計名目上算是政府資產,但是實質對於提升居民生活沒有幫助,不像道路橋樑等政府建設可以在後續經濟活動中發揮效果,戰車戰機的功用只有一種,就是在戰場上殺人,所以不開戰的時期等同於堆放在倉庫里的高價廢鐵,沒有實質經濟價值和產出。
  • 現代軍隊走向高科技和專職知識,無專長的步兵大軍在戰場上效用甚微,所以提供就業機會的思考其實只是養了大批冗員,整日在軍中作無意義操練而不能投入經濟生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