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事交通運輸(軍事術語)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軍事交通運輸指組織實施軍事運輸和交通保障的專業工作。主要包括陸地、水域和空中交通運輸。

軍隊作戰保障和後勤保障的組成部分。軍事交通運輸的主要任務是利用國家、社會和軍隊的交通運輸資源,保障部隊機動和裝備等物資供應。是戰爭準備的重要內容、部隊機動的主要手段、後勤保障的中心環節,對國防、軍隊建設和戰爭進程與結局有重要影響。“交通”一詞,中國最早記載於《管子・度地》中:“山川涸落,天氣下,地氣上,萬物交通。”晉代陶潛所作《桃花源記》中有“阡陌交通”的記述。“運輸”一詞,在中國最早記載於《史記・司馬相如列傳》中:“郡又擅為轉粟運輸,皆非陛下之意也。”“軍事交通”一詞,最早出現於1716年俄國彼得一世頒發的《軍事條令》中,該條令規定,軍事交通勤務承擔軍隊前送及道路的維修、養護。“軍事運輸”一詞,較早出現在德國人波尼茲於1842年發表的關於鐵路與戰爭關係的論文中,其中對“鐵路軍事運輸”的地位和作用進行了闡述。在中國,“軍事交通運輸”一詞,較早見於1941年晉察冀軍區關於建立兵站的命令,其中有“特決定建立兵站組織,專任軍事交通運輸任務”的規定。軍事交通運輸的基本問題包括軍事交通運輸的基本內容和主要特點等。世界各國軍隊體制編制不同,軍事交通運輸工作的內容也不盡相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交通運輸工作,主要包括軍事運輸、交通保障、車輛勤務、陸空軍船艇勤務、專業訓練和科研等。軍事運輸,即武裝力量運用各種運輸方式運送人員和物資裝備的活動。其按運輸方式,分為鐵路軍事運輸、公路軍事運輸、水路軍事運輸、航空軍事運輸、管道軍事運輸和人力畜力軍事運輸等;按運輸對象,分為人員運輸和物資運輸;按任務性質,分為作戰、訓練、物資調撥、國防施工、國防科學試驗、搶險救災、維和、援外等運輸;按規模層次,分為戰略運輸、戰役運輸、戰術運輸。其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組織擬制軍事運輸有關政策法規和人員、物資裝備運輸裝載標準;組織擬制部隊戰備輸送方案及輸送保障方案;按照有關規定編制、申報、審批運輸計畫,並實行計畫管理;合理選擇運輸方式,最佳化運輸方案,組織運輸銜接;對重要的軍事運輸採取隱蔽運輸或特殊警衛措施,保證安全;組織軍事運輸的裝載、運行和卸載,及時掌握運輸情況,對運輸實施統一調度指揮;協調組織部隊鐵路、水路輸送時飲食供應保障工作。交通保障是為軍事目的而進行的交通準備和提高、保持、恢復交通設施能力所採取的各種措施的統稱。分為平時交通戰備保障、戰時或緊急狀態下交通保障。平時交通戰備保障的內容主要包括:規劃、建設國防交通網路體系和重要的軍事交通線;對國家、地方交通設施建設,民用載運工具建造和軍運設施的修建提出國防、軍事要求;建立高效的平戰轉換機制,擬制各種交通保障力量的動員、徵用方案,組編、訓練各種交通保障隊伍;統一組織運用交通運輸資源,發展各種適於戰時使用和軍民通用的載運工具,以及各種搶修、防護器材和裝卸設備器材;制定戰時交通保障計畫、方案,籌措、儲備戰時交通保障所需的物資器材。戰時或緊急狀態下交通保障的內容主要包括:緊急調集、徵用各種載運工具保障軍事運輸;採取警戒、防空、偽裝、疏散、隱蔽、構築防護工程等措施,防止交通設施遭受敵人襲擊、破壞;動員、組織各種交通保障力量,採取各種應急手段,搶修被破壞的交通設施,保持交通線暢通;組織交通道路調整、管制,建立良好交通秩序;對計畫棄守地區的交通線及其設施進行遮斷等。組織實施軍用車輛籌劃、使用、管理和技術保障的專業工作。目的是保障武器裝備牽載、部隊輸送和物資運輸等任務的完成。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制定軍用車輛發展戰略、車輛業務建設規劃計畫和車輛管理法規;組織車輛科研、試驗、訂購、配發、儲存、調整和退役工作;擬制車輛運用計畫,合理使用車輛;核發、審驗車輛運用憑證,實施車輛安全環保檢測;組織道路交通安全教育,實施汽車駕駛員和技工職業技能鑑定;組織實施車場勤務;組織實施車輛保養、修理和器材供應等技術保障工作;擬制車輛戰時保障方案,組織實施車輛防衛和防護。組織實施陸軍、空軍船艇籌劃、運用、指揮、管理、技術保障和軍港保障的專業工作。目的是不斷提高陸空軍船艇戰鬥力,完成各種水上保障任務。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制定船艇發展戰略、船艇業務建設規劃計畫和船艇管理法規;擬制船艇戰時保障方案;組織船艇訂購、配發、調整和退役工作;合理使用船艇,組織船艇完成部隊水上機動、登入輸送及其訓練等保障任務,實施軍事人員、武器裝備、物資器材的水上運輸,水上偵察巡邏和邊防巡邏,以及海底通信電纜敷設和維修、港池疏浚等工程作業;進行船艇日常勤務、航行、停泊、安全和業務技術的管理,組織實施對船艇、船員和港池水域的監理、檢查,維護軍港秩序;組織實施船艇技術改造和保養、修理、器材供應等技術保障工作;為船艇停泊、補給、維修、訓練和人員生活等提供設施保障,組織軍港維修、管理、防衛等。專業訓練,是為培養軍事交通運輸人才,提高軍事交通運輸隊伍專業素質和整體保障能力而進行的業務和專業技術訓練,包括軍事交通運輸專業部隊訓練和院校教育。其按領域,分為駐交通沿線軍事代表訓練、軍用車輛專業訓練、陸空軍船艇專業訓練;按訓練對象,分為部隊輸送訓練,專業部隊、分隊勤務訓練,專業軍官訓練,專業士官訓練,專業兵訓練。工作內容主要包括:組織擬制軍事交通運輸專業訓練工作法規、制度和業務建設標準;制定軍事交通運輸專業訓練發展規劃和各類訓練計畫;組織編寫專業訓練大綱和教材;組織專業訓練設施、設備和器材的規劃、建設與管理;按照計畫組織實施專業訓練,檢查評估專業訓練質量,總結推廣專業訓練經驗。軍事交通運輸科研,是探索創新軍事交通運輸理論、技術和方法的活動,分為軍事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研究和學術研究。軍事交通運輸科學技術研究主要包括軍事交通運輸裝備型號研製、關鍵技術研究、軟體研發、技術標準和規程研究等;軍事交通運輸學術研究包括軍事交通運輸基礎理論研究、套用理論研究和工作對策研究。科研管理工作內容主要包括:制定科研規劃、計畫和管理規章制度;下達科研任務,落實科研計畫,協調科研進度;組織科研人員培訓和科技、學術交流;進行科研經費預算和決算,購置科研物資器材,建設試驗設施;組織科研成果鑑定評審和申請定型,組織科研成果擴大試驗和推廣,實施科技獎勵。①基礎性。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的基礎產業。軍事交通運輸作為國家交通運輸的一部分,是支撐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物質技術條件,保障部隊機動和後勤供應的載體,聯結前方與後方的紐帶,具有重要的基礎性作用。②綜合性。軍事交通運輸涵蓋鐵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多種運輸方式,涉及運輸、搶修、防衛多個保障環節,貫通戰略、戰役、戰術多個保障層次,組織實施複雜,具有很強的綜合性。③兼容性。軍事交通運輸保障力量主體在民、骨幹在軍,具有平戰結合、軍民兼容的特點。軍事交通運輸建設只有與國家交通運輸建設一體計畫、同步實施,才能取得實效;軍事交通運輸保障只有緊緊依託國家交通運輸實力,統一使用國家、社會和軍隊的保障力量,建立軍地一體的聯合保障體系,才能完成平時和戰時的各項保障任務。④先行性。軍事交通運輸是軍隊機動和後勤供應的平台和載體。無論平時還是戰時,軍事交通運輸都必須先行準備、先行組織實施,才能滿足軍隊建設和作戰的需求。⑤雙重性。軍事交通運輸既要為戰時服務,又要為平時服務;既要為國防建設服務,又要為國家經濟建設服務;既是後勤保障的組成部分,又是作戰保障的基本要素,具有勤務保障和組織指揮的雙重性質。軍事交通運輸隨著戰爭的產生而產生,並伴隨著戰爭形態演變和交通運輸發展而不斷發展,經歷了古代、近代、現代三個歷史發展階段。古代交通比較簡單,運輸主要藉助人力、畜力和風力進行。人類最早創造出的水上交通工具是獨木舟,隨後出現了筏、槳船、帆船,為水上交通提供了條件。在中國,很早就有利用水上交通保障軍事行動的記載。商末周初,周武王率軍隊舟船渡河,擊敗商軍。公元前485年,吳國派兵由海上進攻齊國,這是中國第一次利用海上交通保障作戰行動。秦漢時期已有關於漕運的記載。到隋唐,漕運有了進一步發展。始於春秋,後經7世紀(隋)和13世紀(元)兩次大規模擴展開通的京杭運河成為軍糧北運的主要通道。宋代開發汴渠,通行漕運後,每年可以從江淮地區向汴京(今開封)運送幾百萬斛糧米。元、明、清時期,也利用海上和運河對駐北方的軍隊進行給養供應。特別是明朝漕運發展到鼎盛時期,建有漕軍,多時達12萬人,擁有船隻1.1萬艘,歲運糧400萬石。古代兩河流域蘇美爾人於公元前3500年就製成了畜力車。中國夏、商時期,就有“余車”“胡奴車”運載糧秣、器械隨軍行動的記載。西周作戰多以車戰為主,每一戰車配有輜重車、徒役隨行,負責後勤保障。三國時期諸葛亮創製木牛流馬,運集軍糧。以後,車的製造技術日益精良,種類、數量日益增多。明成祖永樂八年(1410)北伐時,工部造武剛車3萬輛,運糧20萬石,隨大軍而行,對保障戰爭需要起了重要作用。車出現以後,便產生了修築道路的要求。古代的埃及、波斯、印度、羅馬都修築過堅固的石砌道路。中國早在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可以行駛牛馬車的道路。西周時“國野之道”通達四方。春秋戰國時期,在秦嶺地區開闢了著名的“金牛道”,在陝西褒城褒谷至眉縣斜谷間建有褒斜道。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大規模地修建“馳道”,頒布了“車同軌”法令,使車輛可暢行全國。大將蒙恬指揮修築從雲陽(今陝西淳化西北)直通九原(今內蒙古包頭西北)的“千八百里直道”(約合700千米),是當時里程最長的軍用道路。唐代驛道建設十分發達,管理嚴密。明清時期加強了邊疆道路建設,形成了遍及府、州、縣的全國道路網。18世紀下半葉起,蒸汽機、內燃機的發明,帶動了產業革命。以蒸汽機和內燃機為動力的船舶、鐵路機車、汽車和飛機相繼問世。新的交通工具的產生,開闢了近代交通的新紀元,對近代軍事交通運輸的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19世紀30年代,德國經濟學家F.李斯特首先預見到,鐵路可以增強國防力量,並為德國設計了鐵路網。隨後,鐵路被廣泛用於軍事目的。1846年,普魯士軍隊利用鐵路將1.2萬人及火炮、馬匹等運往克拉科夫,這是利用鐵路運兵的最早實例。第一次世界大戰中,鐵路軍事運輸的規模更大,作用更突出。戰爭初期,德軍在西線利用13條鐵路,東線利用9條鐵路實施機動,19天內就將數百萬軍隊展開在東西邊境,保障了作戰部署的迅速完成。在此期間,各參戰國在鐵路軍事運輸組織管理及鐵路搶修與遮斷技術等方面都有新的發展。同時,隨著蒸汽機為動力的鋼製機動船舶數量增加、質量提高,水路軍事運輸也得到很大發展。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僅法軍利用內河運輸的物資就達350萬噸。1885年,德國人K.本茨製成以內燃機作動力的汽車後,汽車逐步成為軍事運輸的工具。德、俄等國軍隊組建了汽車隊,開始有了車輛勤務。1914年,法國軍隊建立車輛勤務管理局,負責組織車輛維修和器材供應等工作。1916年2月,法國軍隊在凡爾登戰役中,為抗擊德國軍隊的進攻,依託巴勒迪克通往凡爾登的公路,在一周內組織3900輛汽車突擊運送人員19萬人、彈藥2.5萬噸及其他物資2500噸。隨著軍事交通運輸的發展,其組織管理逐步得到加強。19世紀中葉,俄軍總參謀部設有軍事交通管理部。1888年,法國通過法令把鐵路系統交由陸軍指揮部指揮,德國則把鐵路運輸交給最高統帥部集中管理。1840年鴉片戰爭後,中國開始出現近代交通。1872年,清朝政府設立輪船局,後改名為輪船招商局,以分運漕糧,兼攬客貨,標誌著中國近代航運的開始。從此,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船舶逐步用於軍事運輸。第一條鐵路是1876年由英國商人修築的淞滬鐵路。1881年,唐山至胥各莊鐵路(今京瀋鐵路一段)建成,清朝政府曾用這條鐵路為海軍運煤,這是中國鐵路軍事運輸的開端。同年,清朝政府規定,鐵路軍事運輸由總理海軍事務衙門管理。1900~1909年,清朝政府先後頒布了一些有關鐵路軍事運輸的規章,如《陸海軍鐵路運輸詳細章程》等。1902年,汽車開始傳入中國。北洋政府時期,中國軍隊開始有了汽車勤務。1919年,西北邊防軍設有汽車轉運局,遂行軍事運輸任務。中國國民黨政府時期,鐵路軍事運輸最初由軍政部負責管理。1937年,國民黨政府在軍事委員會設鐵道運輸司令部管理軍事運輸,在總後方勤務部成立汽車管理處,負責汽車的統計與徵用、運輸、管理、修理與器材供應。1939年,鐵道運輸司令部改組為運輸總司令部,統管鐵路、水路和公路軍事運輸。1940年,又恢復鐵道運輸司令部建制,專管鐵路軍事運輸,公路、水路軍事運輸由總後方勤務部負責。1948年,國民黨軍隊的軍事運輸和車輛勤務由聯合勤務總司令部運輸署負責。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各種運輸方式得到充分的運用和發展,對保障部隊機動和物資供應發揮了巨大作用。戰爭初期,德軍先以空襲使波蘭交通癱瘓,繼而憑藉交通運輸的優勢,將150萬軍隊迅速機動到波蘭境內,不到一個月即占領波蘭。1941年6~12月,蘇軍將291個步兵師、94個步兵旅和200萬以上後備人員,通過鐵路運往各方面軍集結地域,迅速完成了軍隊的集結和展開。在整個戰爭期間,蘇軍開行軍用列車44萬列,使用車輛1900餘萬輛,運送了上百萬軍隊和上億噸物資。抗日戰爭初期,中國軍隊利用京(南京)滬、平(今北京)漢、粵漢、浙贛、津浦、隴海鐵路,開行軍用列車1.46萬列,累計運送部隊1200餘萬人次,物資約330萬噸。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水路、航空軍事運輸同樣發揮了重要作用。其間,美軍通過海運向歐洲運送人員700餘萬人、汽車150萬台、飛機4萬餘架、彈藥1100餘萬噸以及大量其他物資。在諾曼第登入戰役中,美英軍隊建造人工港和浮動碼頭,修築機場,出動大批艦船、飛機運送部隊和物資。登入後又及時修復鐵路,優先組織快速運輸和空投補給,保障了部隊後續作戰。在緬甸戰役中,美英軍隊採取聯合空運行動,先後運送物資49萬餘噸,人員56萬餘人,後送傷員10萬餘人。1942~1945年的“駝峰空運”,美國和中國運輸機從印度飛越喜馬拉雅山東段延伸部分,抵達中國西南地區,運送物資總量73.6萬噸,月最大空運量達7萬餘噸。戰爭期間,蘇軍相繼在拉多加湖湖底、頓河、第聶伯河鋪設輸油管線實施油料保障。美軍在地中海、歐洲大陸,以及中國、緬甸、印度、太平洋等鋪設了總長1.75萬千米的輸油管線,有力地保障了軍隊的油料供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交通運輸技術更為先進,高速鐵路、高速公路、大型貨櫃運輸船舶和大型噴氣式飛機的快速發展,以及綜合交通運輸網路的不斷完善,使得軍事交通運輸保障呈現立體、快速、高效的特點。在韓戰、越南戰爭、第四次中東戰爭、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海灣戰爭、科索沃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等歷次局部戰爭中,軍事交通運輸發揮了重要作用。1982年,馬爾維納斯群島戰爭中,英軍依靠海、空運輸力量和快速動員體制,迅速集結和動員軍隊輔助艦船22艘、商船56艘,軍隊運輸機、加油機7箇中隊,民用飛機200餘架,遠涉重洋,保障了戰爭的需要。1991年,海灣戰爭中,美軍在動員部署階段的5個月中,先後出動運輸機1萬餘架次,向海灣戰區運送人員50餘萬,物資裝備50餘萬噸;動用軍隊運輸船、後備船隊、租用國內外商船385艘,運送重型武器裝備和補給物資600餘萬噸。伊拉克戰爭中,美軍在部署階段先後動用各種運輸機1100餘架、大型滾裝船70餘艘,向海灣地區運送人員20餘萬、物資300餘萬噸、直升機700餘架、坦克和裝甲車1500輛及大量的火炮和車輛。隨著交通運輸業的發展、軍隊體制編制的不斷最佳化和裝備的更新換代,一些國家的軍事交通運輸管理機構也發生了變化和相應調整。韓戰期間,美軍成立國防運輸管理局,負責指導和協調各種軍事運輸;20世紀80年代初,美國陸海空三軍分別設立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軍事海運司令部和軍事空運司令部;1987年成立運輸司令部,統一指揮三軍的軍事運輸;1992年,美軍軍事空運司令部改名為空中機動司令部;2004年,美軍軍事交通管理司令部更名為軍事水陸部署與配送司令部。蘇聯解體後,俄羅斯軍隊在總後勤部設軍事交通總局和汽車道路總局,1992年軍事交通總局劃歸總參謀部,1998年重新歸屬總後勤部。2008年,俄羅斯軍隊實施“新面貌”軍事和後勤改革,軍事交通運輸工作由國防部運輸保障署具體負責,下設軍事交通局和汽車與道路局。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國工農紅軍各級供給部門設有兵站機構,負責軍事運輸管理。1937年初,中國工農紅軍總部有了汽車,開始創辦摩托學校,為部隊培養汽車專業人才。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新四軍依靠各根據地的兵站組織管理軍事運輸,運輸工具主要是人力、畜力和小型船隻,後逐步擁有少量汽車,相繼建立一些汽車隊。1944年,在黎城至延安之間開始使用飛機運送人員和物資。解放戰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各野戰軍、軍區先後成立運輸部(兵站部),各級後勤設有軍事交通運輸管理機構。1945年10月,東北解放區成立鐵路司令部;同年12月,向主要站段派出軍事代表,全面實行軍事管制。1946年11月,東北民主聯軍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一個汽車團,並於翌年2月成立專門培訓駕駛員的佳木斯汽車學校。1947年10月,膠東軍區煙臺海防辦事處船隊成立。1948年7月,東北人民解放軍成立鐵道縱隊(後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1949年1月,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設立鐵道部,負責全國各解放區的鐵路搶修、運輸和管理。在遼瀋、平津、淮海、渡江戰役中,鐵路運輸使用鐵路車輛4.62萬輛,開行軍用列車1411列。此外,還動員使用民工880餘萬人,馬車、手推車139餘萬輛,保證了大批兵員、糧秣和各種作戰物資源源不斷地送到前線,順利完成了作戰保障任務。渡江戰役前,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後勤部運輸部組建船舶運輸大隊,配備船舶305艘,參與了作戰行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交通運輸迅速發展。1949年末,全軍已擁有汽車2.2萬餘輛、汽車團18個、汽車修理廠15個,兵團、軍和特種兵部隊也編配了汽車。1950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總後方勤務部成立運輸部(後改為車輛管理部),各軍區、軍種、兵種和軍、師後勤部門也分別設立了相應的交通運輸職能部門,負責軍隊汽車和陸軍船艇的業務工作。1950年11月,成立軍委軍事運輸司令部,負責指揮管理全軍的鐵路、水路軍事運輸和技術動員工作。隨後各軍區、海軍、空軍也相繼設立了相應的職能部門,並在鐵路、水路沿線交通部門派駐軍事代表,負責管理鐵路、水路軍事運輸。總後方勤務部和軍區後勤部的相關部門負責軍隊汽車和陸軍船艇軍事運輸。抗美援朝作戰期間,1951年成立了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前方鐵道運輸司令部和朝鮮鐵道軍事管理總局,負責抗美援朝作戰中的鐵路軍事運輸和鐵路搶修、防護工作。在朝鮮戰場上,鐵路運送部隊和物資達38.5萬車,總重約800萬噸;汽車運輸物資約480萬噸;組織搶修鐵路660餘千米,橋樑2000座次;新建和加寬公路1萬餘千米,橋樑3200座。中、朝兩國軍民在集中統一指揮下,實行運輸、搶修、防護三位一體聯合保障,建成了“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線”,保障了作戰的勝利。1954年,軍委軍事運輸司令部改為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總後勤部車輛管理部改為汽車拖拉機管理部。1960年汽車拖拉機管理部改為運輸部。1963年,中央軍委和軍區成立交通戰備規劃小組,規劃小組辦公室分別設在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和軍區司令部軍事交通部。1969年,總參謀部軍事交通部劃歸總後勤部建制,改稱軍事運輸部。同年,總後勤部運輸部併入總後勤部裝備部,各軍區、軍種、兵種的職能機構亦作了相應調整。1975年,總後勤部成立軍械車船部。1978年,總後勤部成立車船部,軍事運輸部改稱軍事交通部。同年,國務院、中央軍委成立交通戰備領導小組及辦事機構。1992年,軍事交通部與車船部合併為軍事交通運輸部。1994年,國家成立國防動員委員會,下設交通戰備辦公室,設在總後勤部軍事交通運輸部。1998年,軍事交通運輸部門管理的軍用車輛、陸軍船艇技術保障工作劃歸裝備部門管理。2016年1月,中央軍委後勤保障部成立,原軍事交通運輸部改為運輸投送局,負責全軍軍事交通運輸工作,指導戰略投送力量的建設和運用,組織指導國防交通工作。各軍種設運輸投送局,負責本軍種軍事交通運輸工作。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交通運輸專業院校在實踐中不斷發展。1951年,成立錦州軍事運輸幹部學校(後改名為軍事運輸技術學校),培養鐵路沿線軍事運輸軍官。1952年起,在鎮江、大同等地相繼組建汽車學校,培養汽車技術軍官和汽車管理軍官。1954年,在原軍事運輸學校的基礎上,擴建成立軍事交通學校。1958年,軍事交通學校併入石家莊鐵道兵學校。1973年組建運輸技術學校(後更名為運輸工程學院),1977年組建汽車管理學校(後更名為蚌埠汽車士官學校),1983年組建陸軍船艇技術學校(後更名為陸軍船艇學校)。1999年,運輸工程學院更名為軍事交通學院,陸軍船艇學校更名為鎮江船艇學院。在長期和平建設時期,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事交通運輸,為保障軍隊作戰和國防現代化建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具體表現為:①堅持為部隊服務、為國防建設服務的宗旨,依據國家和軍隊的總體戰略規劃,制定和完善軍事交通運輸工作方針、原則,實施科學的工作指導,保證了軍事交通運輸工作的正確方向。②堅持把軍事運輸擺在軍事交通運輸工作的中心位置,按照“開得動,運得上”的標準加強運輸部隊、分隊建設,以提高應急輸送保障能力為目標強化運輸勤務訓練,以確保交通線暢通為重點做好交通保障工作,忠實履行使命任務。除完成繁重的經常性運輸外,成功地組織了西藏平叛、東南沿海緊急戰備、援越抗美和歷次邊境自衛反擊等作戰運輸任務;保障了歷次部隊戰略調整輸送和大型軍事演習運輸;為唐山抗震救災,大興安嶺滅火救災,1998年長江、嫩江、松花江抗洪搶險救災和2008年四川汶川抗震救災作出了重大貢獻。③堅持軍民一體、平戰結合的原則,建立陸路、水路、空中、管道各種運輸方式綜合運用,軍隊、政府、民間、企業各類交通運輸力量統一組織,運輸、搶修、防護各個保障環節緊密銜接的軍事交通運輸保障體系。通過在交通基本建設中貫徹國防要求,在駐交通沿線軍代處實行“雙兼制度”,工作管理上搞好結合納入,基礎建設上實現同步發展,促進了軍事交通運輸基礎建設的不斷發展。④堅持以正規化建設為途徑,相繼頒布與實施《國防交通條例》《民用運力國防動員條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運輸條例》等法規,用條令、條例和規章制度規範軍事交通運輸各項工作,建立制度化、程式化、標準化的工作運行機制,促進了軍事交通運輸事業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交通運輸,經過長期的建設和發展,已經由分散管理轉向集中管理,由單一的陸軍軍事交通運輸保障發展為陸海空軍聯勤的軍事交通運輸保障,逐步形成既能適應國防和軍隊建設需要,又能適應現代戰爭對交通運輸保障要求的軍事交通運輸保障體系。隨著戰爭形態由機械化向信息化轉變,軍事交通運輸呈現以下發展趨勢:①更加注重戰略空運和戰略海運力量建設,運力結構將更加科學合理,軍事交通運輸保障力量將朝著更加精幹、高效和軍民一體的方向發展。②更加注重國防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軍事綜合運輸網路將不斷得到加強和完善,戰略交通網、戰役交通網將朝著高速化、立體化的方向發展。③更加注重採用新材料、新技術、新工藝,提高載運工具的機動能力、防護能力和綜合保障能力,載運工具將朝著高速化、大型化、信息化方向發展。④更加注重提高軍事交通運輸法規的層次性、配套性和可操作性,軍事交通運輸法規建設將朝著科學、完備的方向發展。⑤更加廣泛地套用計算機技術、通信技術和網路技術,建立精幹高效的指揮體系,實時監控交通運輸動態信息,軍事交通運輸組織指揮將朝著扁平化、網路化、精確化的方向發展。
發布者:中國軍事百科全書編審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