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車非姓
- 拼音:chē fēi
- 注音:ㄔㄜㄈㄟ
- 性質:姓氏
基本介紹,姓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得姓始祖,遷徙分布,郡望堂號,郡望,堂號,歷史名人,車非·路頭,車非搖,
基本介紹
車非[車非,讀音作chē fēi(ㄔㄜㄈㄟ)]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時期代北鮮卑車非部,屬於以部落名稱漢化為氏。據史學家陳連慶在《秦漢魏晉南北朝民族姓氏研究》中記載:“《魏書·官氏志》以外各書所載諸姓有車非氏,為南北朝時鮮卑代北複姓,進入中原後,皆改單姓車氏。”在《魏書·官氏志》中記載:“車裩氏,車非氏,均改為車氏。”北魏孝文帝拓跋弘在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進行了歷史上著名的改革,讓鮮卑人改用漢族的服裝;提倡和鼓勵鮮卑人與漢族人通婚,孝文帝娶的袁貴人、羅美人、鄭光華三位妃嬪都是漢族女子;朝廷上通用漢語;遷都洛陽的鮮卑人都以洛陽為籍貫;改鮮卑姓氏為漢姓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絕大部分的鮮卑族人皆改為漢姓,其中的車非氏族人中有一著名人物叫車非·路頭,為忠意將軍、宣城公,是北魏明元帝拓跋·嗣(公元409~423年在位)所依重之臣,他以善良著稱於整個北魏王朝,自己已經單稱車路頭,其後代即改漢字單姓車氏,族人皆融入漢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二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南北朝北周、隋朝時期重臣周搖,屬於以帝王賜姓為氏。據史籍《隋書·周搖傳》、《通典·氏族五》記載:隋朝時期有重臣周搖,他的祖先與北魏拓跋氏同源,為普乃氏,北魏政權遷都洛陽後,鮮卑族普乃氏皆改為漢姓周氏。到北齊文宣帝高洋天保八年(周閔帝元年,公元557年),北周孝閔帝宇文覺(字陀羅尼,公元542~557年)登基時,賜周搖複姓為車非氏,即稱車非搖。到北周靜帝宇文衍大定元年(隋開皇元年,公元581年),隋高祖文帝楊堅(公元541~604年)登基後,車非搖又恢復為周氏,即稱周搖。
在周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帝王賜姓為姓氏者,稱車非氏,後多省文簡化為單姓車氏。
得姓始祖
車非·路頭、車非搖(周搖)。
遷徙分布
車非氏複姓是古老的鮮卑族姓氏,今已不再,皆改為漢字單姓車氏,融入車氏大家庭。車氏在當今中國大陸的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百家姓第一百九十一位,在台灣省則名列第二百十三位,人口約六十六萬七千餘,占全國人口總數的0.042%左右。
郡望堂號
郡望
魯 郡:亦稱魯國、魯國郡。西漢朝初將秦朝原來的薛郡改為魯國,治所在魯縣(今山東曲阜)。三國時期的曹魏及晉朝改為魯郡,其時轄地在今山東省曲阜、泗水、滋陽一帶地區。南北朝時期的北齊又改為任城郡。另外,隋朝時期有個魯州魯郡,唐朝時期有個兗州魯郡,其間雖然都轄有曲阜,如隋朝時期曾改魯縣為汶陽縣,繼而恢復曲阜原名,而治所均在兗州。唐朝時期魯國郡在今山東省的滋縣。
桂陽郡:亦稱南平郡,治所在郴縣,即今湖南郴州,轄今湘南粵北。桂陽歷史悠久。桂陽上龍泉村有距今一萬八千多年的舊石器時代晚期人類遺址,與北京周口店“山頂洞人”年代相符,被譽為“龍泉文化”。公元前二十六世紀,祖神作耒於郴,教民耕種,桂陽之嘉禾(今嘉禾縣)被視為禾倉堡,桂陽留下“神田占歲”的歷史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桂陽屬荊州楚地,《史記》記載:“游騰為公仲畫策曰:請中封以桂陽為小令尹,則有楚。”可見桂陽與楚國的開成與興旺同齡。至秦統一六國,施行郡縣制,全國設三十六郡,桂陽為郴縣地,屬長沙郡。秦末漢初,漢高祖劉邦(公元前202年)分湖南地一國四郡始置桂陽郡,轄長沙郡南部及粵北地區,先後領郴、臨武、便(永興)、耒(耒陽)、南平(藍山)、桂陽(連州)、陽山、含匡、曲江、湞陽、陰山等十一縣。至公元963年郴州桂陽郡設桂陽郡軍事(郴州軍)廢去郡的建制,桂陽郡史長達一千一百六十五年。南北朝時期,桂陽郡曾一度改為桂陽國,唐朝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朝廷設桂陽監於平陽縣城,直屬朝廷管轄,專事冶煉。宋朝紹興三年(公元1133年),桂陽監升為桂陽軍,元朝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年)桂陽軍升為桂陽路,設總府。明朝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桂陽路改為桂陽府,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桂陽府改為桂陽州。清朝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桂陽州升為桂陽直隸州,隸衡永郴桂道。民國二年(公元1913年)桂陽直隸州改為桂陽縣至今。
南平郡:晉改南郡治,治所在作唐(故城在今湖南安鄉北);
河南郡:秦朝時期名為三川郡。西漢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為河南郡,治所在雒陽(今河南洛陽),其時轄地在今河南黃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雙洎河、賈魯河上游地區及黃河北部原陽縣一帶地區,轄二十二縣,大致相當於今河南省孟津、偃師、鞏義、滎陽、原陽、中牟、鄭州、新鄭、新密、臨汝、汝陽、伊川、洛陽等縣市。東漢時期既都洛陽,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長吏不稱太守而稱尹。隋朝初年被廢黜,後又復為豫州河南郡。唐朝時期為洛州河南府,其轄境都遠小於漢朝時期的河南郡。元朝時期為河南路,明、清兩朝時期均為河南府。民國時期建為河南省。
京 兆:京兆原本為京兆尹,“尹”為太守。西漢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104年)改右內史置京兆尹,為三輔之一,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三國時期曹魏文帝黃初元年庚子(公元220年)改京兆尹為京兆郡,治所在長安(今陝西西安),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至華縣一帶。曹魏黃初二年辛丑(公元221年)封皇子禮為秦公,以京兆郡為秦國,曹魏黃初三年壬寅(公元222年)又改名為京兆國。曹魏明帝青龍三年乙卯(公元235年)封皇子洵為秦王,改京兆國為秦國。曹魏齊王(曹芳)正始五年甲子(公元244年)改為京兆郡(今陝西西安),下屬五縣,除周至、戶縣外,均在轄區內。西晉時期仍置京兆郡於長安,轄區較三國曹魏時期縮小。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諸國相繼建都長安(後秦稱常安),均在此設定京兆郡(或京兆尹)。隋、唐兩朝均立都於長安,京兆郡另建新城。隋朝時期稱大興城。唐高宗永徽四年癸丑(公元653年)改名長安城,在長安城周圍的京畿地區,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隋、唐兩朝均設京兆尹(郡、府)或雍州,作為郡級建制以統長安、大興(唐朝時期改為萬年)等二十餘縣。唐朝以後,長安城不復為都,發展受到一定影響,但仍不失為一個重要的地方性都會。金、元兩朝在陝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其時轄地在今陝西秦嶺以北、西安市以東、渭河以南、華陰以西一帶地區。辛亥革命後,北洋政府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朝以前“京兆”之意。民國政府成立時廢黜京兆之稱,原址統稱為西安。
淮南郡:漢高祖劉邦時期曾置淮南國,治所在六安(今安徽六安),後改郡,遷治壽春(今山西壽縣)。魏亦曾置淮南國,後為淮南郡,轄境均在今安徽省淮河以南地區。隋朝時期亦以壽州為淮南郡。唐朝時期為壽州壽春郡。另外,唐朝時期有一淮南道,治所在揚州,其時轄地包括今湖北應山、安陸、應城以東,淮以南、江以北。唐朝中葉以後,淮南道置淮南節度使,治所仍在揚州。
昭陵郡:秦朝時期,境內分屬長沙郡及黔中郡。西漢初期始置昭陵縣。三國時期孫吳寶鼎元年(丙戌,公元266年)分零陵郡北部都尉轄地置昭陵郡,治所在昭陵,即今湖南省邵陽市。西晉太康元年(庚子,公元280年)為避晉文帝司馬昭的名諱而改名邵陵郡,移郡治於資江北岸即今城區,為境內建郡之始。唐朝時期設邵州,與邵陽縣同在今城區。
堂號
河南堂:以望立堂。
京兆堂:以望立堂。
昭陵郡:以望立堂。
歷史名人
車非·路頭
(公元?~421年待考),史籍中皆簡稱車路頭;代北人(今山西大同)。著名北魏大臣。官至散騎常侍,賜爵金鄉公,後改宣城公。每至評獄,常獻寬恕之議,以此見重於朝。車非·路頭少年時以忠厚選給東宮,為北魏太宗拓跋珪帳下之帥。善自修立,謹慎無過。北魏天賜末年(公元413年),北魏太宗出於外,車非·路頭隨侍竭力。及北魏太宗即位,拜車非·路頭為散騎常侍,賜爵金鄉公,加忠意將軍。後改為宣城公。北魏太宗性明察,群臣多以職事遇譴,至有杖罰,故車非·路頭優遊不任事,侍宿左右,從容談笑而已。車非·路頭性無害,每至評獄處理,常獻寬恕之議,以此見重於朝。北魏太宗因此敬納之,寵待隆厚,賞賜無數,當時功臣親幸莫及。
北魏泰常六年(公元421年),車非·路頭病逝。北魏太宗親臨哀慟,贈侍中、左衛大將軍、太師、宣城王、賜諡號“忠貞”,喪禮一依安城王叔孫俊故事,陪葬金陵。其子襲爵。
車非搖
(公元504~588年),原名周搖,字世安;河南洛陽人。著名北周、隋朝重臣。其先與後魏同源,初為普乃氏,及居洛陽,改為周氏。曾祖普乃·拔拔,祖普乃·右六肱,俱為北平王。父周恕延,歷行台僕射、南荊州總管。周搖少剛果,有武藝,性謹厚,動遵法度。仕魏,官至開府儀同三司。周閔帝宇文覺受禪(公元557年),賜周姓車非氏,封金水郡公,此後稱車非·搖。歷夙、楚二州刺史,吏民安之。後車非·搖跟從隋文帝平北齊,每戰有功,超授柱國,進封夔國公。未幾,拜晉州總管。當時隋高祖文帝楊堅為定州總管,文獻皇后自京師詣高祖,經過車非·搖的轄區,車非·搖招待得非常簡樸。事後文獻皇后白氏感嘆道:“公廨甚富於財,限法不敢輒費。又王臣無得效私。”其質直如此。隋文帝以車非·搖奉法而不阿諛媚上,每嘉之。車非·搖及為丞相,徙封濟北郡公,尋拜豫州總管。即至隋文帝受禪,車非·搖複姓為周氏。
隋開皇初年(公元581年),突厥寇邊,燕、薊多被其患,前總管李崇為虜所殺,上思所以鎮之,臨朝曰:“無以加周搖者。”拜為幽州總管六州五十鎮諸軍事。周搖修鄣塞,謹斥候,邊民以安。後六載,徙為壽州。初,自以年老,乞骸骨,上召之。既引見,隋文帝勞之曰:“公積行累仁,歷仕三代,克終富貴,保茲遐壽,良足善也。”賜坐褥,歸於第。歲余,終於家,謚曰恭,終年八十四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