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輛移動感知網路技術與套用

車輛移動感知網路技術與套用

《車輛移動感知網路技術與套用》是2018年6月清華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曾園園、項慨。

基本介紹

  • 書名:車輛移動感知網路技術與套用
  • 作者:曾園園、項慨
  •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8年6月1日
  • 定價:69 元
  • ISBN:9787302498568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致力於車輛移動感知網路的若干技術難點,從道路交通監測套用的角度出發,針對車輛聯網感知架構、感知方法、數據收集與獲取等內容展開探討,提出了新方法並進行分析和評估。本書內容上分別就“無線感測器網路到移動感知網路的技術演進”“車輛移動感知網路的道路路面監測套用:模型和方法”“車輛移動感知機會式的數據收集”“車輛移動感知參與式的數據收集”等幾個方面具體進行探討和展開闡述,最後對車輛移動感知網路結合大數據和群體智慧型等技術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本書旨在與讀者分享、交流和探討基於車輛聯網的移動感知的新架構、方法和技術,為從事該領域研究學者提供一定的參考、指導與幫助。 本書內容豐富,覆蓋面廣,敘述平實,既可以作為計算機網路、通信、物聯網等專業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課外讀物和研究資料。

圖書目錄

第1章無線感測器網路到移動感知網路1
1.1無線感測器網路2
1.1.1無線感測器網路概述2
1.1.2無線感測器網路的機遇與挑戰4
1.2基於移動性的無線感測器網路6
1.2.1移動感測器網路6
1.2.2車輛感測器網路7
1.3移動感知網路10
1.3.1移動感知技術10
1.3.2以人為中心的移動感知網路12
1.3.3車輛移動感知網路14
1.4本章小結16
參考文獻16
第2章面向路面監測的車輛移動感知網路21
2.1智慧型車輛路面監測套用概述22
2.1.1路面監測技術的發展22
2.1.2相關代表性系統24
2.1.3面向路面監測套用的車輛移動感知27
2.2面向路面監測的車輛移動感知模型28
2.2.1相關研究28
2.2.2基於行為分析的感知監測模型29
2.2.3實驗與性能分析312.3本章小結36
參考文獻37
第3章面向路面監測的車輛協作感知39
3.1智慧車輛的協作技術39
3.1.1智慧車輛協作套用系統39
3.1.2車輛協作通信技術40
3.1.3車輛協作感知技術41
3.2基於車輛協作感知的路面事件監測43
3.2.1一種車輛協作路面監測方法43
3.2.2模擬測試47
3.3基於車輛協作感知的路面事件區域判定51
3.3.1一種車輛協作事件區域判定51
3.3.2模擬測試53
3.4本章小結60
參考文獻60
第4章車輛行動網路路由機制63
4.1車輛行動網路路由63
4.1.1概述63
4.1.2相關研究現狀64
4.2一種綠色的車輛網路路由和調度算法66
4.2.1系統模型66
4.2.2路由和調度算法設計70
4.3模擬與性能分析75
4.4本章小結78
參考文獻79
第5章動態車隊機會式數據收集81
5.1路面監測與車輛機會式數據收集81
5.2相關研究82
5.3系統架構84
5.3.1網路架構84
5.3.2機會式車隊85
5.4行為感知的動態車隊數據收集機制86
5.4.1車隊拓撲的度量方法86
5.4.2狀態機和訊息機制88
5.4.3車隊的構建89
5.4.4車隊的維護92
5.4.5面向道路監測套用的機會式車隊97
5.5模擬與性能評估98
5.6本章小結104
參考文獻105
第6章參與式移動車輛的招募與激勵107
6.1概述107
6.2參與式的移動車輛的招募方法109
6.2.1相關研究109
6.2.2行為建模110
6.2.3一種自適應的行為感知的車輛招募方法113
6.2.4模擬與性能評估114
6.3參與式的移動車輛的激勵方法118
6.3.1相關研究118
6.3.2一種基於信息質量的激勵方法119
6.3.3模擬測試121
6.4本章小結124
參考文獻124
第7章車輛移動感知網路發展願景127
7.1車輛移動感知網路與大數據127
7.1.1車輛移動感知產生的數據及特點127
7.1.2數據分析方法概述129
7.1.3大數據分析工具131
7.1.4大數據分析方法132
7.1.5車輛移動感知網路的數據處理135
7.2人機智慧相結合的車輛移動感知網路139
7.3本章小結141
參考文獻141
第1章製造業外部環境的變化
11全球製造業環境的變化
111經濟的全球化
112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113資源與環境挑戰
114顧客需求的變化
115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
116企業競爭模式的進化
117新製造模式的湧現
12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121資源與環境壓力
122勞動力減少與勞動成本上升
123產業發展方式亟待升級
124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25《中國製造2025》
13世界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131新興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融合
132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交叉融合
133綠色、低碳發展
134資源配置全球化
135組織方式開放化、扁平化
136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創新發展
第2章“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1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11網際網路技術的演進
212網際網路驅動的製造業變革
22物聯網與製造業變革
221物聯網
222物聯網與製造業變革
23社會化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31社會化網路
232社交網路對製造業的啟示
24雲計算與製造業變革
241雲計算
242雲製造
25大數據與製造業變革
251大數據
252基於大數據的製造業創新
26“工業40”與製造業變革
261CPS與智慧型生產
262智慧型製造
27“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71“網際網路+”技術的演進
272“網際網路+”模式
273“網際網路+”驅動的製造業變革
第3章服務型製造模式
31服務的概念與內涵
311服務的概念
312服務的內涵與特徵
313服務經濟的發展
32製造業服務拓展
321製造業服務拓展
322製造與服務的融合
323製造業服務拓展的維度
324製造業服務拓展的分類
33“網際網路+”驅動的服務型製造模式
331服務型製造的概念界定
332服務型製造的內涵與特徵
333服務型製造的體系結構
334“網際網路+”時代服務型製造的新特性
34服務型製造的生產組織
341產品內分工與服務過程內分工
342顧客的主動參與
343“網際網路+”驅動的業務協同
35服務型製造的實施
351需求管理
352能力管理
353價值網路
354風險管理
355企業管理變革
356企業基礎設施升級
36邁向服務型製造的障礙
361服務悖論現象的挑戰
362行業特徵的影響
363戰略變革的阻力
364產品與服務整合障礙
365觀念轉變的挑戰
366組織變革的挑戰
367流程變革的挑戰
368人員的變革
369激勵制度的變革
3610文化慣性
第4章服務型製造的經濟學分析
41基於交易成本的服務型製造分析
41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內涵
412交易成本理論的發展
413服務型製造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
42服務型製造的資源基礎觀
421概念以及內涵
422起源與發展
423RBV對服務型製造的解釋
43服務型製造的價值鏈——延伸與整合
431概念及內涵
432起源與發展
433服務型製造——價值鏈延伸與整合
44基於競爭戰略理論的服務型製造模式
441概念
442競爭戰略理論的發展
443競爭戰略和製造企業服務化
第5章服務型製造的商業模式
51商業模式
511商業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512商業模式的系統架構
52製造業商業模式的演進歷史
521手工作坊式生產(craftproduction)
522大批量生產方式(massproduction)
523大規模定製(masscustomization)
524製造業商業模式演進趨勢
53新經濟技術環境下的製造業商業模式創新(跨界融合)
531基於核心產品服務拓展的商業模式創新
532基於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創新
533基於客戶共同參與創造的商業模式創新
534基於個性化定製的商業模式創新
535新興產業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滲透和改造
54服務型製造的商業模式
541價值主張
542目標客戶
543分銷渠道
544客戶關係
545收入模式
546核心能力
547價值配置
548成本結構
549合作夥伴網路
第6章服務型製造的企業變革
61戰略管理的SCP範式
62服務型製造的產品模式創新——產品服務系統
63服務型製造的管理模式變革
631組織變革
632流程變革
633人力資源變革
634文化變革
64服務型製造的技術變革
641製造技術變革——智慧型製造
642運作支持技術變革——智慧型連線,智慧型感知
643客戶支持技術變革——主動回響
65服務型製造企業的演進路徑
651企業產品模式的演進
652企業的組織模式演進
653企業的運營模式演進
654邁向服務型製造的階段性
第7章服務型製造的“產品模式”
71產品服務系統
7.1.1車輛移動感知產生的數據及特點127
7.1.2數據分析方法概述129
7.1.3大數據分析工具131
7.1.4大數據分析方法132
7.1.5車輛移動感知網路的數據處理135
7.2人機智慧相結合的車輛移動感知網路139
7.3本章小結141
參考文獻141
第1章製造業外部環境的變化
11全球製造業環境的變化
111經濟的全球化
112科學技術的新發展
113資源與環境挑戰
114顧客需求的變化
115服務經濟的快速發展
116企業競爭模式的進化
117新製造模式的湧現
12中國製造業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121資源與環境壓力
122勞動力減少與勞動成本上升
123產業發展方式亟待升級
124我國製造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125《中國製造2025》
13世界製造業發展的新趨勢
131新興信息技術與製造技術的融合
132製造業與服務業的交叉融合
133綠色、低碳發展
134資源配置全球化
135組織方式開放化、扁平化
136已開發國家的製造業創新發展
第2章“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1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11網際網路技術的演進
212網際網路驅動的製造業變革
22物聯網與製造業變革
221物聯網
222物聯網與製造業變革
23社會化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31社會化網路
232社交網路對製造業的啟示
24雲計算與製造業變革
241雲計算
242雲製造
25大數據與製造業變革
251大數據
252基於大數據的製造業創新
26“工業40”與製造業變革
261CPS與智慧型生產
262智慧型製造
27“網際網路+”與製造業變革
271“網際網路+”技術的演進
272“網際網路+”模式
273“網際網路+”驅動的製造業變革
第3章服務型製造模式
31服務的概念與內涵
311服務的概念
312服務的內涵與特徵
313服務經濟的發展
32製造業服務拓展
321製造業服務拓展
322製造與服務的融合
323製造業服務拓展的維度
324製造業服務拓展的分類
33“網際網路+”驅動的服務型製造模式
331服務型製造的概念界定
332服務型製造的內涵與特徵
333服務型製造的體系結構
334“網際網路+”時代服務型製造的新特性
34服務型製造的生產組織
341產品內分工與服務過程內分工
342顧客的主動參與
343“網際網路+”驅動的業務協同
35服務型製造的實施
351需求管理
352能力管理
353價值網路
354風險管理
355企業管理變革
356企業基礎設施升級
36邁向服務型製造的障礙
361服務悖論現象的挑戰
362行業特徵的影響
363戰略變革的阻力
364產品與服務整合障礙
365觀念轉變的挑戰
366組織變革的挑戰
367流程變革的挑戰
368人員的變革
369激勵制度的變革
3610文化慣性
第4章服務型製造的經濟學分析
41基於交易成本的服務型製造分析
411交易成本的概念和內涵
412交易成本理論的發展
413服務型製造的交易成本理論分析
42服務型製造的資源基礎觀
421概念以及內涵
422起源與發展
423RBV對服務型製造的解釋
43服務型製造的價值鏈——延伸與整合
431概念及內涵
432起源與發展
433服務型製造——價值鏈延伸與整合
44基於競爭戰略理論的服務型製造模式
441概念
442競爭戰略理論的發展
443競爭戰略和製造企業服務化
第5章服務型製造的商業模式
51商業模式
511商業模式的概念與內涵
512商業模式的系統架構
52製造業商業模式的演進歷史
521手工作坊式生產(craftproduction)
522大批量生產方式(massproduction)
523大規模定製(masscustomization)
524製造業商業模式演進趨勢
53新經濟技術環境下的製造業商業模式創新(跨界融合)
531基於核心產品服務拓展的商業模式創新
532基於一體化解決方案的商業模式創新
533基於客戶共同參與創造的商業模式創新
534基於個性化定製的商業模式創新
535新興產業對傳統製造業進行滲透和改造
54服務型製造的商業模式
541價值主張
542目標客戶
543分銷渠道
544客戶關係
545收入模式
546核心能力
547價值配置
548成本結構
549合作夥伴網路
第6章服務型製造的企業變革
61戰略管理的SCP範式
62服務型製造的產品模式創新——產品服務系統
63服務型製造的管理模式變革
631組織變革
632流程變革
633人力資源變革
634文化變革
64服務型製造的技術變革
641製造技術變革——智慧型製造
642運作支持技術變革——智慧型連線,智慧型感知
643客戶支持技術變革——主動回響
65服務型製造企業的演進路徑
651企業產品模式的演進
652企業的組織模式演進
653企業的運營模式演進
654邁向服務型製造的階段性
第7章服務型製造的“產品模式”
71產品服務系統
711產品
712智慧型產品
713產品服務系統
714產品服務系統的分類
72基於客戶價值創造網路
721客戶價值創造網路圖
722客戶價值創造的七個效用槓桿
73基於IT和服務深度融合的產品服務系統模式創新
731基於IT和服務深度融合的PSS創新
732PSS創新模式1——物理產品+售後服務
732PSS創新模式2——PSS集成
734PSS創新模式3——PSS效用服務
735PSS創新模式4——基於IT的新功能產品(服務)
736PSS創新模式5——智慧型產品(服務)
737PSS創新模式6——客戶價值創造整體解決方案
738PSS創新模式7——智慧型產品服務系統
739PSS創新模式8——價值網路智慧型整合系統
7310PSS創新模式9——智慧型化產品服務系統運營平台
第8章“網際網路+”驅動的產品服務系統開發
81基於客戶參與的產品服務系統開發
811客戶參與的概念與內涵
812客戶參與的動機
813客戶參與PSS創新的循環模式
814支持客戶參與的組織變革——行銷與製造整合
815行銷—製造整合促進PSS開發績效的理論分析
816行銷—製造整合與PSS開發績效的概念模型[223]
817數據收集與分析
818企業行銷—製造整合與新產品創新績效的實證分析
819行銷—製造整合促進PSS開發績效的管理啟示
8110客戶參與PSS開發的實踐
82基於供應商參與的PSS價值共創
821供應商參與的概念
822供應商參與對產品服務系統開發的作用機制
823供應商參與對企業績效的影響
83基於眾包的產品服務系統開發
831信息技術與眾包模式
832基於眾包的產品服務系統開發
第9章服務型製造的生產組織模式
91服務型製造網路
911價值鏈
912工藝內分工與價值模組
913服務型製造網路
92“網際網路+”驅動的服務型製造組織
921去中間化
922小微化
923平台化
924服務型製造組織變革實踐
93產業網際網路
931工業網際網路
932產業網際網路
第10章服務型製造的行銷模式
101行銷理論的演進
10114P行銷
10124C行銷
10134R行銷
1014服務行銷理論
102基於行銷視角的產品服務系統規劃
103產品服務系統的定價
1031面向產品的PSS定價
1032面向方案的PSS定價
1033面向效用的PSS定價
1034產品服務系統的收益管理
104產品服務系統的渠道管理
1041傳統渠道
1042全渠道
105產品服務系統的促銷
1051人員推銷
1052廣告促銷
1053公共關係
1054銷售促進
第11章服務型製造的企業文化
111製造企業的文化
1111技術導向型文化
1112規模經濟導向文化
112服務企業的文化
1121市場導向型服務文化
1122創新型服務文化
1123家族型服務文化
1124等級型服務文化
113服務型製造企業的文化
1131服務型製造企業的文化理念
1132服務導向文化
1133開放文化
1134柔性文化
1135知識文化
1136創新文化
第12章服務型製造與企業績效
121引言
1211服務型製造戰略
1212服務型製造戰略的結果變數
122概念模型及假設
123研究方法
1231現有量表選擇
1232量表內容效度檢驗
1233數據採集
1234信效度分析
124檢驗結果與結論
1241檢驗結果
1242結果討論
第13章陝汽集團服務型製造實踐
131陝汽集團概況
132陝汽集團經營環境分析
133重卡產業鏈分析
134陝汽集團服務型製造戰略
135面向客戶價值創造的產品服務系統開發
1351重卡客戶價值公式
1352將發展車聯網作為產品服務系統開發的切入點
136生產系統最佳化——打造協同製造模式
137行銷系統轉型——為客戶提供全面解決方案
138組織體系再造——德銀平台建設
139陝汽集團實施服務型製造的績效
1310陝汽集團運營模式和商業模式的轉型
13101運營模式轉型
13102商業模式轉型
參考資料

作者簡介

曾園園,女,1980年10月出生,湖北武漢市人,工學博士/博士後,現為武漢大學電子信息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城市感知、無線網路、無線通信。 先後主持和參與了國家973計畫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在內的國家級、省部級項目10餘項。在移動感知數據通信、車輛組網和道路監測套用領域進行了多方面的研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