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廄村位於餘姚城區東南17公里,處河姆渡鎮南端。轄區東接東澄村,南鄰五聯村,西靠陸埠鎮,北隔姚江與江中村相望,總面積12.20平方公里。全村共有23個村民小組,828戶,有常住人口2411人,暫住人口965人,有漢族、苗族、壯族、土家族等4個民族。該村屬於半稻半山區,有耕地面積1354畝,林地面積11143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車廄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河姆渡鎮
- 地理位置:餘姚城區東南
- 面積:12.20平方公里
- 人口:2411人
基本概述,歷史淵源,車廄故事,車廄景色,
基本概述
車廄村地處河姆渡鎮南,有姚江、杭甬高速公路、甬梁線穿境而過。全村面積6.3平方公里。全村山林面積15000多畝,土地面積1490畝,是個典型的半山區。全村人口2411人,常住1000多戶。全村分十個自然村,24個村名小組。村內有個私企業80餘家,工農業產值9000多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000多萬元,農業收入25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7500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有18多萬元。車廄村地處河姆渡鎮南,有姚江、杭甬高速公路、甬梁線穿境而過。全村面積6.3平方公里。全村山林面積15000多畝,土地面積1490畝,是個典型的半山區。全村人口2411人,常住1000多戶。全村分十個自然村,24個村名小組。村內有個私企業80餘家,工農業產值9000多萬元,其中工業產值5000多萬元,農業收入2500多萬元,農民人均年收入達7500元,村集體可支配收入有18多萬元。
該村氣候溫潤,土地肥沃,雨量適中,四季分明。常年平均降水量1300毫米,年平均氣溫16.2度,無霜期228天。土壤類型多樣,主要有黃泥土、石砂土、培泥砂土、黃化青紫泥田等。車廄村歷史悠久,在市內外享有較高的名氣,是河姆渡鎮一個主要大村。近年來,通過村三套班子的艱苦努力,使該村各項事業取得了顯著進步,2006年,該村工農業總產值達2.18億元,村民人均收入達到7983元。歷年來,該村先後獲得過市五好黨組織、文明示範村民主法治示範村、計畫生育模範村、婦女工作先進村等榮譽稱號。
歷史淵源
據光緒《慈谿縣誌·輿地》載:“車廄山,縣西南(註:離慈城)四十里。會稽記云:‘越王勾踐於此置廄停車秣馬,遺蹟猶存’。”今河姆渡鎮車廄因此而得名。
又據《慈谿縣誌.舊跡》載:“越王寨,車廄單于山東北。寶慶志車廄會稽地誌云:“‘昔勾踐於此置廄停車秣馬,跡址猶存’。”按:“今車廄山岡上有寨基坪,相傳越王屯兵寨,今猶有土壘遺蹟存焉。又三里許,路側有巨石似槽,俗稱越王馬槽,故名其地曰’馬槽頭’。”
根據史志記載的地名舊跡,以及當地世代相傳的典故,4月18日,市文物普查隊來到河姆渡鎮車廄山,在當地村民的帶領下,登上了“柴基坪”,對它進行了實地考察和調查,並對此處的地形地貌、周邊環境進行了拍攝、測繪和登記。
車廄“柴基坪”,即為史志所載的“寨基坪”,柴、寨諧音。它是車廄山(亦稱“單于山”)北麓面對姚江的一處山頂空曠坪地,該坪地南北長100餘米,東西最寬處有30餘米 ,海拔94米。當地人稱此處為“越王練兵台”。如今時值暮春,坪地和土壘台已被草木覆蓋,但遠眺近觀,亦能領略其突兀開闊的氣勢。山頂地坪應為人工所為。此處北臨姚江,南連四明山麓,登高遙望,東北、正北、西北一覽無餘,數十里景物盡收眼底,是一處極好的瞭望台。它面江靠山,在軍事上戰可禦敵於車廄岙之外,撤可隱蔽於十里長岙直至崇山峻岭之間,實乃屯兵紮寨的要塞之地。清代詩人葉錫鳳《車廄》詩云:“越王勾踐霸中州,一洗當年石室羞,悔殺夫差請成日,不教江畔牧驊騮。”
寨基坪周邊還留有一些關於越王勾踐的遺址遺蹟:在車廄岙有馬槽頭山,栓過越王戰馬,山下留有馬廄餵馬的馬槽。在車廄的西側,有當年勾踐臥薪嘗膽的石室“黃袍枕洞”,山洞下方有勾踐扶犁耕種的“越西畈”,山後不遠處尚留有後人為紀念勾踐的“越王廟”。
普查隊的現場考證和史志記載、民間傳說相合,車廄寨基坪應是春秋時代越王勾踐置廄秣馬練兵的古軍事遺址,具有重要的歷史研究價值。
車廄故事
王稚登過車廄渡說起袁相國
大明舉子進京趕考,行浙東運河水路,“車廄丈亭並蜀山,餘姚江口停泊處--《南京水路歌》”。車廄有渡稱車廄渡,有驛稱車廄驛,有山稱車廄山,而車廄的名稱則源自“越王勾踐於此置廄,停車秣馬,遺蹟猶存,故曰車廄”。車廄是個寶地,至越王停車秣馬以來一直如此。
大明才子王稚登坐船過車廄渡的時候,曾寫過一首詩《過車廄袁相國故宅》,“寒江無浪似魚鱗,千舫迎潮泊水濱。落木蕭蕭車廄晚,亂鴉飛上舊平津。”這裡提到的袁相國,在鄉里尊稱為袁閣老,關於他的傳說和記載實在是很多,在洪山中學旁的袁閣老墓更是氣勢宏偉, 只是皇帝御賜金頭被盜,陵墓整體已遭到嚴重毀壞,現存的一些角落還有零星的馬頭、守墓的民房,只有石道和水塘還屬完好。
袁相國是大明第一神童,自少年出青龍山至車廄渡,行水路北行進京趕考中探花郎,官至建極殿大學士,是嘉靖帝內閣首輔。袁相國是浙東讀書人名副其實的榜樣,對於研究明朝寧波文官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明史錄有《袁文榮公集》,文榮是諡號。
勾踐置車廄,緣何選在青龍山腳下?
勾踐被吳王闔閭戰敗以後,委曲求全又圖謀復興。在都城會稽東五十里的姚江畔,有一座青龍山,勾踐選在山腳下屯兵養馬,此地依山面水,山岡平坦,草木葳蕤,養馬有水草,造車有材料。後人引用五行學說認為,青龍是東方七宿,有帝王之相,“青龍生於郊”是祥瑞之兆,正應和了勾踐置廄車馬青龍山腳下的史實
《寨基坪》·方文灝
范蠡湖上泛輕舟,千貨萬錢十年計。
父辱子雪柴房屈,苦膽垂懸黃酒憶。
死士勇不泯吾志,兵戶安心繫疆場。
北伐姑蘇霸中原,春秋歷歷如在耳。
寨基坪,越王殿,點將台,今安在。
姚江騰東去入海,駟車長驅穿千年。
車廄景色
車廄里岙,十里涵溪周邊綠郁蔥蔥,有浙東小亞馬遜之稱,相傳始建於五代的“禪悅寺”就在位於此山腳下,看來這裡不僅有著原始森林,也是一塊風水寶地。有詩云“客從山上來,此季錯落有層林。一石孤矗宋岙山,悠悠入禪悅。三國吳家國太興,五代更香火。水塘洗洗龍泉飲,廂房有老翁。不是淵明桃花開,盛竹與樟香,最美唯清幽。離去遠復山錯致,寺院隱隱,心復何歸途?”。
騎著腳踏車穿越十里涵溪,征服浙東小亞馬遜,一路荊棘叢生,一路溯溪而上,一路披荊斬棘。走過古道,穿越竹林,一路上有一種壓迫感向你襲來,你不能放棄,你得繼續前行。等你走到了龍潭瀑布前,一下子豁然開朗!!!秋天的景色,是車廄最美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