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德惠斯戴爾的理論要點是認為身勢語是和人類語言十分相似的一種符號體系。說具體一些,我們往往無意識地皺著眉頭,吆五喝六地打著手勢,眼睛有時直盯著人,有時卻也斜著……這些動作看起來漫不經心,但也和人類的有聲語言一樣有著特定的含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勢學
- 創始人:伯德惠斯戴爾
- 出處:《情緒研究的身勢學水平》
- 研究對象:肢體語言,非發聲類語言
定義,研究對象,學科分支,身勢學理論,三個用途,溝通方式,輔助語言,交流,
定義
R?L伯德惠斯戴爾在《情緒研究的身勢學水平》一文中首先創用了“身勢學”的概念
研究對象
身勢學所研究的就是人的一舉一動,說白了,就是肢體語言,非發聲類語言。
學科分支
如今身勢學已經進入一些專業課程當中,比如社會心理學,行為學,更有甚者還將其列入了傳播學的範疇,認為身勢學的一些含義是用於傳播的符號。
身勢學理論
一、伯德惠斯戴爾估計,在兩個人互動的場合中,有65%的“社會含義”是通過非語言的方式傳送的。
二、後來,有一位專門研究非語言溝通的學者艾伯特-梅熱比甚至提出了這樣一個公式:
相互理解=語調(38%)+表情(55%)+語言(7%)
上述數據是如何獲得的我們不得而知,但是能夠證明的是,在人類的溝通中互動雙方所獲得的信息有很大一部分來自於非語言的行為。
三個用途
英國著名的非語言行為研究者M.阿蓋爾1972年在《人類社會互動的非語言溝通》一文中曾提出非語言溝通的用途有三方面:
一是處理、操縱直接的社會情境,
二是輔助語言溝通,
三是代替語言溝通。
溝通方式
這說明非語言溝通在人類交往中是不可缺少的,主要包括:(1)手勢;(2)體態;(3)面部表情。
一、不同手勢,表達不同的含意。不同國家、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由於文化習俗的不同,手勢的含意也有很多差別,甚至同一手勢表達的涵義也不相同。所以,只有了解手勢表達的含義,才不至於無事生非。避免出現的手勢,在交際活動時,有些手勢會讓人反感,嚴重影響形象。比如當眾搔頭皮、掏耳朵、摳鼻子、咬指甲、手指在桌上亂寫亂畫等
二、人的靜止的體態與運動的體態一樣能夠作為非語言的溝通方式,用來表達種種不同的信息和內心的情緒狀態。無論是直挺挺地站著,還是斜倚著門、窗或桌、椅,無論是正襟危坐,還是隨隨便便地翹起二郎腿,身體的各種不同的姿勢都表達著一定的信息,由於不同的語境可以理解成或局促不安,或麻木不仁,或自由散漫,或滿不在乎。
三、 研究身勢學的專家把面部分為上、中、下三個部分:額部、眉部的運動,更多的是反映人的思維過程和分析過程。眼部、鼻部、頰部被稱為是視覺的注視範圍,是人們在交流時最能直接判斷其內心狀態的區域。嘴部和下頜在交換信息時,起到阻止信息進入個人意識以及防止自己內心想法泄漏的作用。仔細觀察一下,大家就會發現自己的表情是多么的豐富,會不經意地暴露自己的內心想法。當你對一件不可知的事情很感興趣或者吃驚時,自已的眉毛會不由自主地高挑,額部會產生橫向的額紋。而當你全神貫注專注於某件事情時,自己的眉間會出現縱向的紋路,有的人的眉毛也會糾起來,當人們在痛苦或憤怒時也會產生這種表情。
輔助語言
輔助語言包括聲音的音調、音量、節奏、變音轉調、停頓、沉默等,而類語言則指那些有聲而無固定意義的聲音,如呻吟、嘆息、叫喊等。由於說話者的聲調不同,同一句話的語義就可能迥然相異。如此,在人們的溝通中,他們怎么說事實上比他們說些什麼更為重要。構想說“我恨你!”這么句話,用嬌嗔的語調可以表達親呢的感情;而說“你可真行!”這句話,卻完全可以在表面的讚揚之中帶著尖刻的嘲諷。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能夠單憑聲調可靠地判斷說話者的性別、年齡、精力、熱情程度以及來自哪一地區,甚至我們也能夠據此判斷一個人的社會地位、情緒狀態、心境以及說話者的攻擊性強度如何。
在人們的溝通過程中,通過分析互動者的輔助語言也可以了解他們的社會地位之差別。
眼睛在非語言交際中用途最廣,也最神秘莫測。雖然眼睛的運用屬於動態無聲的溝通行為(包括在表情之內),但由於眼神的妙用無窮,確實在非語言行為中獨成一體。其一送、一收、一顧、一盼、一笑、一顰,皆成妙諦。而人們經常所用的“眉目傳情”、“眼睛是心靈的視窗”,都說明了眼睛的運用在人們的感情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目光接觸在社會溝通中是極為重要的修飾手段。正如阿蓋爾所說:“人們在陳述完自己的意見之後,觀察他人的主要原因在於,他們需要從他人的反應中獲得有益的反饋。’’具體分析起來目光接觸有以下主要用途:(1)目光接觸可以作為一種認識手段。直接的目光接觸表明你對說話者十分感興趣,並希望知悉、理解他們的話題。(2)目光接觸可以控制、調整溝通者之間的互動。(3)目光接觸可以用來表達人的感情。從一個人眼神之中可以看出他在溝通情境中的激奮和捲入程度。在各種情緒中,最能為面部表情所表達的是驚訝、恐懼和厭惡。而這些情緒的最佳表現的區域在眼睛、眉毛以及與眼睛毗鄰的鼻翼。(4)目光接觸也可以用來作為提示、告誡以及監視的手段。人們相互之間交談的時候往往通過目光接觸來了解自己的話語對他人的影響如何,也同樣以凝視他人來表示自己正在洗耳恭聽。
目光接觸的社會意義可因以下因素而改變:即凝視時間的長短、凝視的強度,以及凝視時間的選擇。
情感,是交流的重要內容。所有穩定的公式化的關於人的情感狀態的概念經常被固定下來,正是按照這些概念才能夠確定戰術夥伴的情感內容。例如,語言、神情、停頓、手勢可能確定消極的情緒狀態:不滿意、痛苦、悲觀失望、寂寞、憂愁、煩惱、痛心、恐懼、害怕、遺憾、委屈、侮辱感、氣憤、不快、不信任、害羞、辱恥,等等。列舉上述消極感受是為了表明,偵查活動參與人在與偵查人員交流過程中的反應可能形形色色,非常複雜。在偵查人員與偵查活動參與人的交流過程中,恰恰是這些消極感受顯得更為普遍。這就要求偵查人員對上述感受的每一表現作出相協調的反應,從而推動交流的進行,深化信息的流動,而不是轉向反面或走向停滯。不過,可以期待的是,偵查人員的戰術活動往往也能引起偵查活動參與人積極的感受,如滿足、讚許、好感、謝意、信任感、尊重感、輕鬆感等。需提及的是專家們還區分出中性感受狀態,偵查活動參與人的中性感受狀態的顯現應引起偵查人員適當的反應形式,這些形式一般為:好奇、探求反應、冷靜的觀察及無所謂表示,語言傳送方的情感負荷在其語速、節奏、聲音上的變化。
交流
非語言行為的使用極大地豐富了人類的社會溝通。雖然語言是人類進行溝通的最重要的工具,但是非語言行為卻使人類的溝通更加深刻含蓄,豐富而多彩。
布魯默曾經十分簡潔地用三個基本原理對符號互動論的觀點加以總結:(1)我們是根據對客觀事物的意義來決定我們對它採取的行動的;(2)我們賦予事物的意義是社會互動的結果;(3)在任何環境下,我們都要經歷一種內部解釋過程,“和自己對話”——為的是給這個環境確定一個意義並怎樣行動。
重要的是我們對環境或刺激的主觀解釋。用美國早期社會學家托馬斯的話說就是“在任何自決的行為之前,總有一個審視和考慮的階段,我們可以稱之為對情景的界定”。
可見,在偵查中,除了對語言進行深入研究外,交流的非語言工具也應予以詮釋:(1)神情;(2)微縮神情;(3)伴隨著語言活動並表明情緒狀態的戰術行動(觸摸、手、腳移動、搓揉某物等);(4)伴隨著人的語言活動的生理反應(臉通紅、臉色蒼白等);(5)周圍空間的改變(被談話之人區分的在環繞空間中的內容中心,及對某一具體的綜合體的注意力);(6)服飾、打扮及個人的某些物品(它表明著偵查活動參與人的某種品位、藝術修養水平);(7)文身、傷疤及其他信息源。交流的非語言工具的破譯對於確定方向,完善戰術方式方法,實現最佳交流過程具有很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