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份證買賣

身份證買賣

身份證買賣指不法分子通過向網咖網管低價收購、以辦理貸款為藉口忽悠騙取等方式獲取證件。之後,不法分子通過社交網路等平台發布出售證件信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身份證買賣
  • 外文名:Identity card sale
主要來源,典型案件,保護難題,法律法規,

主要來源

被買賣的身份證件主要源於他人遺失,還有部分不法分子通過向網咖網管低價收購、以辦理貸款為藉口忽悠騙取等方式獲取證件。

典型案件

在廣東興寧的一起案件頗為典型。從2016年3月1日開始,被告人陳某彬以倒賣賺取差價為目的,在網上向多人購買了銀行卡、身份證等證件共17張,再出售賺取差價總共獲利兩萬多元。同時,他還在網上購買了25張身份證準備賣給他人。2017年2月,廣東省梅州市中級人民法院判決陳某彬犯買賣居民身份證件罪、妨害信用卡管理罪,數罪併罰,判處有期徒刑三年零六個月,並處罰金人民幣兩萬元。
身份證買賣背後,通常隱藏著謀殺、詐欺等重大犯罪行為。不法分子購買身份證,希望成為他們企圖掩蓋真實身份、逃脫法律處罰的“保護傘”。
涉嫌弒母的北京大學學生吳謝宇被福建警方抓獲。據警方通報,逃亡期間他通過網路購買30多張身份證,3年時間一直在國內活動。該信息發布後,有關身份證買賣的話題引起公眾關注。
另一起發生在福建泉州的案例也引起社會關注。泉州人林某藉助購買的身份證件,對被害人實施詐欺行為,獲利20萬元。2017年7月,林某被法院判決犯敲詐勒索罪,判處有期徒刑七年,並處罰金人民幣3萬元。

保護難題

實行實名制以後,網路上身份證買賣的鏈條變得很長,且越來越複雜,這背後隱藏著巨大的黑市需求,如何預防身份證背後的“黑色江湖”亦是棘手的難題。被盜用的身份證有的是遺失後被集中回收,有的是直接買賣身份證,也有租用大學生身份證等。
身份證買賣、身份證信息盜用頻發的根源在於身份證立法上的瑕疵,我國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將個人身份證信息視作隱私,沒有規定銀行、保險公司等單位承擔核實人證是否合一的責任。凡是出現身份證假冒、濫用等問題,有關部門應當追究辦理業務單位的責任,除非已經盡到相應的比對義務,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少身份證盜用的現象。
一方面,現行的二代身份證的製造技術本身存在缺陷。身份證晶片內的信息並不會因為掛失而失效,一旦身份證丟失或者被盜就會有被不法分子盜用的可能;另一方面,公安、工商等許多政府部門沒有共享信息,比如公安機關的身份證掛失記錄,工商部門系統內並沒有顯示。
工商部門及其他國家機關使用身份證的程式不嚴格、不規範,一些本人不到場的代理業務本應該受到嚴格的法律程式規範和審查,使用和審查的不規範致使“被法人”現象頻頻出現。

法律法規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第二百八十條第三款規定,偽造、變造、買賣居民身份證、護照、社會保障卡、駕駛證等依法可以用於證明身份的證件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剝奪政治權利,並處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另外,買賣身份證構成犯罪,出售個人身份證也是違法行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居民身份證法》規定,如果購買、出售、使用偽造、變造居民身份證,由公安機關處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罰款,或者處十日以下拘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