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狂抑鬱多才俊

躁狂抑鬱多才俊

《躁狂抑鬱多才俊》是2007年三聯書店上海分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美)朱立安·李布、D.傑布羅·赫士曼。

基本介紹

  • 書名:躁狂抑鬱多才俊
  • 作者:(美)朱立安·李布,D.傑布羅·赫士曼
  • 原版名稱:Manic Depression and Creative
  • 譯者:郭永茂
  • ISBN:9787542624673
  • 出版社:三聯書店上海分店
  • 出版時間:2007年6月
  • 開本:4
編輯簡介,內容簡介,作者簡介,作品目錄,譯者序,

編輯簡介

作者深刻地指出,“天才是一種關係。”作者認為,天才一定是被社會認可了的、具有超卓能力的人們,而尚未得到認可的所謂“天才”,只能被認為其是具有“稟賦”而已。正如作者所言,“天才不是一種屬性,而是天才潛力擁有者與社會之間的一種動態關係。”天才是一種應運而生而又應運而起的、人的稟賦與社會關係高度契合的產物。換成我們熟悉的敘述方式,這種關係則可以表達為:時代呼喚天才,而天才則回應了社會的呼喚。沒有呼喚,就構不成應答;沒有齟齬,就彰顯不出契合。
本書的作者是兩位美國人,因而,他們的研究對象集中於西方社會的歷史和現實,集中於身處其中的精英們。而對於西方精英群體的研究,就不能不涉及到大量的西方社會和文化現象,這一特點和訴求,既增加了譯者忠實和貼切地表達原著意義的難度,同時,又為翻譯過程本身帶來了西方社會和文化之旅的愉悅。為了方便讀者閱讀本書,滿足閱讀書籍時對其背景必要的“知情”的權利,譯者對本書所提及的大量人名、地名以及少量的物品名和事件名酌情添加了儘可能兼顧全面與趣味的注釋。儘管過多的注釋會影響閱讀的快感,但譯者堅信,更多的信息應該會給予閱讀這一追求快感的行為以更為充實的滿足。
本書是一本關於精神疾患的專業著作,同時,它又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著作,此外,它還是一本引發人們閱讀人物傳記之濃厚興趣的嚮導書籍。正是因為西方社會人物傳記品種和內容的豐富,才為本書的成就提供了厚實的“物質基礎”。而對於本書所引領的對於人物傳記的初步分析解讀,則又會讓人因“窺一斑”而產生“見全豹”的衝動。也就是說,當你吃到一盤好菜的時候,有時難免會想要見一下做菜的廚師,以便進一步討教佳肴的奧妙。相較而言,中國的人物傳記則大多重大體而輕細節,重評價而缺探究,即便是有少量的生活細節描寫,也殊少多視角的審視和小心求證式的因果關係探索。這樣的疏漏和不足,恐怕有時難免是故意的。其中原因多種多樣,很重要的,包括“為賢者諱”之類的文化迴避,也包括“為尊者諱”之類的現實考慮。因此,讀來就更加讓人癢不可止又觸不可及。閱讀傳記不僅僅是為了得到啟迪,恐怕更有獲得安慰、尋求共鳴甚至直接“拿來主義”般地模仿榜樣人物一言一行的需求,在這一點上,西方的傳記讀物普遍達到了上述有關實用性的判斷標準。而《躁狂抑鬱多才俊》一書,則同樣具有人物的“精神傳記”的特點,閱讀本書,可以直接讓人深入主人公的精神世界,體會他們的狂熱與悲哀、得意與痛苦、自大與困惑、無畏與辛酸,讓人感同身受,暗自警醒。

內容簡介

該書深入探討躁狂抑鬱與創造力二者之間關係,本書作者所做出的努力,應被看作是提醒和規勸人們認知自我、善待自我以及發揚自我的性格特質的一次有益嘗試。區別於通常的醫學和精神病學著作以及其他以專家姿態自居而做出的論述的是,本書更多地將躁狂抑鬱放在了一個更為廣闊的社會環境中進行審視,並且試圖通過大量鮮活生動的事實來讓規律性的認識浮出水面。

作者簡介

朱立安·李布(Julian Lieb)醫學博士,私人執業的精神病醫師,藝術家和小說家,曾任耶魯-紐哈芬醫院的達納精神科門診部主任。
D.傑布羅·赫士曼(D.Jablow Hershman)與朱立安·李布合著有《暴君的手足之情——躁狂抑鬱與絕對權力》(A Brotherhood of Tyrants:Manic Depression & Absolute Power)、《天才的奧秘——躁狂抑鬱與富於創造力的生命》(The Key to Genius:Manic Depression and the Creative Life)等書。

作品目錄

譯者序
前言
第一章 剖析天才
第二章 躁狂抑鬱症
第三章 牛頓
第四章 貝多芬
第五章 狄更斯
第六章 梵·高
第七章 減弱創造力
第八章 增強天才
結語
參考書目

譯者序

近來,有關大學生自殺的報導不時地見諸網路和報章,自殺的手法從暴烈的跳樓到血腥的割腕,不一而足,讓人惋惜之餘又瞠目不已。這些本該在以後的人生中發揮其創造力,為社會做出貢獻的年輕人們,過早地以非正常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引發了各種各樣的反思。
對於此類事件,曾有人評論說:“高學歷低素質的現象令人擔憂。”這樣的觀點,當然有其合理的一面,這是因為,心理素質的高低,無疑是人才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這樣的觀點又未免有失偏頗,這是因為,心理素質如同身體素質一樣,不僅僅是後天的鍛鍊和培養就可以使之不斷提升,從而讓人不受情緒苦悶之擾的。和身體素質一樣,心理素質有相當重要的一面是具有先天性的。先天的人格特質,再加上後天的經歷所塑造而成的性格特點,可以決定一個人面對事件的應激模式的類型。
在本書中,偉大的梵·高自殺了,原因在於他嚴重的躁狂抑鬱症的驅使。而貝多芬狄更斯的健康則都因其各自躁狂抑鬱性的行為而受到了重大的損害,從而導致兩人都在60歲之前就暴病身亡。牛頓的情形比前三位要好多了,但是,他也受到躁狂抑鬱的折磨而飽受苦楚。
“有創造力的躁狂抑鬱者們,他們的傳記讀起來一點兒也不讓人感到歡欣鼓舞,在他們中間,很少有快樂幸福的結局。”是的,本書列舉的大量實例都向世人系統昭示了以往人們所隱隱約約感覺到了的真實景象。
隨著現代科技的昌明,過去被認為是幾乎無藥可救的躁狂抑鬱症,現在都有相應的藥劑和療法可以控制和穩定病情了,從而有可能避免無謂的痛苦與傷害。於是,問題的癥結就轉而發生在人們對躁狂抑鬱的認識上面了。沒有深入而普遍的認識,人們對於躁狂抑鬱症狀的看法和反應就只能是直覺的和本能的,從而無法採取理性的和有益的對應措施。許多本該在早期就予以關注的“異動”人士,因此而錯過了最佳的治療時機,這不能不讓人遺憾。對於富有創造力的躁狂抑鬱者而言,造成的損失則更是讓人扼腕。即使不以功利主義的觀點來看待這個問題,僅從人道主義的角度來呼籲,對於躁狂抑鬱以及躁狂抑鬱者們給予更多的關注與關愛,也是社會和諧、見賢思齊的要求所在。
躁狂抑鬱雖有千般不是,但其所帶來的魅力與才智、活力與幹勁、自負與堅持、觸及本質與直指人心,卻無疑給世人帶來了更具原創性、更加震撼人心、更為橫空出世的各種作品,這些作品包括藝術、科技、哲學、宗教等各個領域、各個層面的智識果實。這些果實嘗起來味道好極了,顆顆香濃,讓人意猶未盡。而香濃的背後,卻往往是創造者不為人知的苦澀與辛酸。這,簡直就是一個悖論。
受惠於現代科技的發展與發達,本書的翻譯和注釋得到了網路資源的充分滋養,也使得譯者本人通過這次譯文之旅,對人類精神世界的深邃與奇詭有了更為切近的認識。在這一點上,譯者隨著章節的展開和延伸,在心靈上竟產生了一種休戚相與共、榮辱一時同的感受。這些感受部分地來自於書卷帶來的知識提攜,部分地來自於網路相關資源帶來的信息衝擊。在此,譯者要向網路上默默耕耘的有識者致禮,共贊信息大餐的饕餮豐盛。
相比於人物的行為傳記而言,我國人物的精神傳記則更是有著不可言說之痛了。因此,就不得不依靠小說等想像性的文學品種來探尋人類心靈中的宇宙,但即便是這樣,也只能是探到冰山的一角而已。不過,即便是為了這一角的寒氣逼人,也還是有那么多的聰明才智蘸著滿腔的熱血踟躕而行。為此,恐怕也只能感動了。
工作之餘,本書的譯出費的是錙銖之力,但卻並不奢望成就集腋之裘。當書稿在鍵盤上敲定最後一個字元的時候,正是葉落他鄉時分,燈寒夜獨景象,可是,心裡的爐火卻漸漸升騰起來,氤氳起絲絲縷縷的溫暖。
稿成之日,必須要衷心感謝我的好友,上海三聯書店的編輯王笑紅小姐的熱情推薦。她不但向我推薦了這本好書,而且也不遺餘力地向潛在的讀者推薦了潛在的譯者。一切都是機緣,一切都妙不可言。我還要感謝我的弟弟郭文欽先生,我們之間展開的一些探討,既帶給譯者智識上的愉悅,又增加了譯述盡心盡力的動力。
當然,囿於本人水平的限制,譯文中不免錯訛之處,還請讀者與方家不吝指正。
最後,用一句話來結束本序,並徐徐開啟本書的閱讀吧:我們對於人,知道得那么多,可是,我們所知的,終究又是那么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