蹏

蹏,拼音是tí,是一個漢字,同,字從足,從帝,帝亦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蹏
  • 讀音:tí
  • 部首:足
  • 筆畫:17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釋義
(1) 形聲。
字從足,從帝,帝亦聲。“帝”意為“原初的”、“原本的”。“足”與“帝”聯合起來表示“原本的腳”。本義:(馬的)天足。野馬的腳。引申義:牛、馬、豬、羊等有蹄類哺乳動物足趾前部的典型角質覆蓋物,以將趾的末端幾乎全部包裹住,又指有角質保護物的腳。說明:1.野馬的腳是原生的腳,家馬的腳會被釘上一個人工製作的鐵掌。未安裝鐵掌的馬腳就稱為“天足”,即“蹄”。2.本字《說文》所無)
“蹄”的字形對比
“蹄”的字形對比
(2) 同本義 [hoof]
馬候蹄。——《穀梁傳·昭公八年》。釋文:“蹄,馬足也。”
馬蹄可以踐霜雪。——《莊子·馬蹄》
驢不勝怒蹄之。(蹄,用如動詞:踢。)——唐· 柳宗元《三戒》
“蹄”的字形對比
“蹄”的字形對比
(3) 又如:牛蹄;馬蹄;豬蹄;蹄涔(留有牛馬腳跡的小池塘);蹄窪(留有蹄跡的小水塘);蹄道(有著獸蹄鳥跡的走道);蹄蚤(蹄趾與腳爪);蹄書(詔令;詔書。因用赫蹄紙書寫,故稱)
(4) 指牲口 [draught animals]。
(5) 如:蹄尾(泛指禽獸);蹄腿(牲畜的腿部);蹄躈(古時用以計算牲畜的頭數)
(6) 兔網,捕兔的工具 [net of catching hare]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莊子·外物》
(7) 又如:蹄筌(蹄和筌。蹄是捕兔器,筌是捕魚器)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杜奚切《集韻》《韻會》田黎切《正韻》杜兮切,𠀤音題。《說文》足也。《前漢·貨殖傳》牧馬二百蹏。《注》蹏,古蹄字。
《史記·孝武紀》會之上林中蹏氏觀。
《前漢·孝成皇后傳》赫蹏書。《注》應劭曰:赫蹏,薄小紙也。
《左思·吳都賦》罠蹏連綱。《注》罠,麋綱。蹏,兔綱。
葉徒帝切《郭璞·水馬贊》馬實龍精,爰出水類。渥窪之駿,是勒是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