踩蹺

踩蹺

推拿按摩是祖國的寶貴遺產之一,踩蹺療法作為按摩的一個分支,至今已有二千餘年的歷史。按摩古稱按蹺,按字從手,蹺字從足,古時之按蹺是手和足並重的,且按、蹺是分別用手、足作為手段治療疾病的一種外治療法。

戲曲踩蹺,針灸療法,

戲曲踩蹺

秦腔、漢調二簧旦角表演特技。蹺子是木製腳墊,尖而小,約三寸長,外面套繡花小鞋。演員只能用兩個腳趾穿假鞋,而且要將鞋綁在腳趾上,因此,稱之為扎蹺。扎蹺之後,演員只能憑兩個腳的腳趾行走,腳跟高高提起,行走、舞蹈,像跳“芭蕾”一樣,不同的是“芭蕾”演員有時還可以腳跟著地,而扎蹺演員則始終都得用二指著地。戲演完後方可解蹺休息。更難的是,不僅要求模仿三寸金蓮的步子和形態,還有特為扎蹺設計的高難動作,如:踩蹺走凳、踩蹺過桌、踩蹺踢石子等,沿低上高,蹦跳不止,方能顯出演員的踩蹺技巧來。清乾隆時,秦腔旦角魏長生北京演出後,“名動京師”,踩蹺之技從此推廣到全國各兄弟劇種。魏長生之後,踩蹺著名者有朱怡堂。京劇筱派創始人筱翠花,蹺功了得,如行雲流水,足不沾塵,令人嘆為觀止。

針灸療法

從出現踩蹺開始套用於醫療行業到現在,大致經歷了萌芽、成熟、套用、發展四個階段
按摩踩蹺經過兩千多年的廣泛流傳,到了明清時期,得到了較大的發展。把踩蹺醫上患下的常規姿勢反其道而行之,患上醫下用足進行反頂,增加了技巧難度,發展了腰背踩蹺法,在現今流行的保健踩蹺行業得到廣泛運用。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按摩踩蹺作為一項專門的治療手段,逐漸得到完善和發展。推拿治療的病種範圍擴大,並注重推拿的生理作用與治病原理探討。二十世紀下半葉,開展了推拿的實驗研究、臨床研究與古籍文獻的整理。在《中國傳統醫學外治療法全書》中詳細介紹了踩蹺的操作方法。
正因為歷代醫家的不懈努力,以及踩蹺自身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才使這種治療疾病、身體保健手段得以流傳和發展。
踩蹺療法的特點
踩蹺療法是用雙足節律性踩踏施術部位治療疾病的方法,是中醫傳統的推拿治療手段之一。與其他的按摩手法相比,踩蹺法具有作用力大、接觸面積廣、受力均勻、滲透性強等特點。
踩蹺療法的作用原理
形態學變化
改變椎間盤與神經根的位置關係、促使髓核產生形態變化、調整解剖結構位置異常、改善神經根營養障礙狀況、解除滑膜嵌頓,滑利關節、減輕肌緊張,消除肌痙攣
組織學變化
滑利關節、松解粘連、促進排泄、消除水腫、活血化瘀、通絡止痛、改善營養、提高免疫、疏通經絡、調和氣血
踩蹺療法適用於深層軟組織、神經、脊柱關節等疾病。特別適宜於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症。禁忌症同推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