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謠戲劇學館

踏謠戲劇學館

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教坊記》。

踏謠,取自始於北齊流行於唐代歌舞“踏謠娘”,在中國舞蹈史與中國戲曲史上具備雙重劃時代意義,被認為是我國最初的戲劇萌芽。踏謠戲劇學館的骨幹人員來自原上海著名802戲劇工作室(2001-2010年)的核心骨幹人員和親密戰友。該工作室歷經十五年的風雨,通過戲劇實踐,推廣優秀的公益戲劇理念,與多家國內外優秀的戲劇、文化團體進行合作,自身培養了一批優秀的戲劇人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踏謠戲劇學館
  • 特色:治癒系戲劇
  • 成立時間:2011年元月
  • 領域:藝術
踏謠戲劇學館簡介,踏謠戲劇學館藝術特色,治癒系戲劇,空寂之戲劇,踏謠戲劇學館大事記,

踏謠戲劇學館簡介

且步且歌,故謂之“踏謠”……《教坊記》。
踏謠戲劇學館藝術總監為編導、創意人王擇成先生;製作人為編劇、詩人、音樂人田辰明先生。學館秉承“感恩、尊重、關懷”的文化信念,胸懷“讓戲劇豐富每一個生命”的戲劇理想,心繫“自娛娛人、自樂樂人、自愛愛人”的使命,洋溢著青春的活力和創造力,先後提出“治癒系戲劇”和“空寂之戲劇”的藝術風格,同時努力營造百家爭鳴,和而不同的藝術氛圍,希望能追溯當年的“稷下學風”。
學館區別於國家戲劇院校的科班教學模式和社會短期研習的簡單體驗模式,開展長期系統的戲劇實踐和教育。將嘗試一種普及化、平民化,同時也是精英化的戲劇教育。學館提供公益的戲劇教學課程和相關實踐活動,打造一個真誠、共享的交流平台。推動專業內外的合作共享,本著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破除各種戲劇、文化的藩籬。為培養更多活躍於民眾戲劇的專業化戲劇人才,推動優秀的戲劇文化、公益文化孜孜以求,上下求索。民間戲劇的踐行者是學館的召集人和先行者,守候著廣大願意走近戲劇的青年朋友。

踏謠戲劇學館藝術特色

踏謠戲劇學館秉承著數年來對於戲劇的執著,對於生命的感悟,對於創作的虔誠,提出 “治癒系戲劇”和“空寂之戲劇”的藝術風格。

治癒系戲劇

關於“治癒系戲劇”, “治癒系戲劇”,類似流水的韌,仿佛生命最初的哭——深情又飽含力度的作品風格,在舞台上下都用創作本身去透視生命中的人文關懷,以對抗歲月中無可避免的冷漠。
我們期望呈現的不是某一個單一的戲劇作品,而是清澈的生命本身。
去真誠,去問候,去關懷,去愈和,讓戲劇成為生命的一種力量,讓舞台成為每個人的聲音。讓單一的戲劇作品在剔除舞台技巧與專有名詞以後,依然可以成為眾人心口的暖流,讓固態的舞台找到留存在躁動的靈魂里的方法。
這很難,但我們努力。我們將歷經失望與自己的失望,堅韌起步。
那些我們一直學習著的經典作品讓人感懷和崇敬,我們希望以此為積澱,以自己的方式表達自己,更多地關注吾輩青年的優秀原創作品。在這個浮生俗世,人們對於情感的匱乏,對於生存價值的叩問,對於靈魂去向的迷惘,我們與你們一起求索。
——不要冷漠。不該冷漠。
製作人:田辰明
2011年5月

空寂之戲劇

一場場的演出過後,送走一批批的看官,觀眾席里漸漸安靜下來,留待著戲劇人的是空蕩蕩的劇場,那空曠的舞台和無人的觀眾席里,依舊能感受到巨大的呼吸,裹挾著似真似幻的愛恨情仇——生命的悸動。
舞台上,人流涌動,來了又去,去又復返,舞台卻依舊在那兒伴著均勻而神秘的呼吸,從未改變。我們來了,或者從未來過;我們離開,抑或從不曾走遠……
所謂“空寂”,便是“無”,是“色即是空”的禪意,是東方美學、哲學的原初。一切的大悲慟,一切的大喜樂,均來源於虛空。看官們紛紛聚攏到一起來分享故事,在不經意中,觀眾和演員一起被裹挾進來,去體驗、感受,去“親歷”種種。當一切故事,乃至於種種意外都一一躍然舞台,而主持人每每說著開場、謝幕時的問候,仿佛這裡從未發生過任何的故事,生命不曾留下任何的印記……
——我們,從不曾來過。
藝術總監:王成
2011年9月

踏謠戲劇學館大事記

2011年元月,踏謠戲劇學館於小寒前夕正式組建。
2011年3月,學館主辦“士林沙龍戲劇講堂”,與滬上青年愛戲人一同感受近幾十年來國內外的優秀舞台作品。包括話劇、傳統戲曲、音樂劇、歌舞劇、現代舞、雜技等。
2011年5月,小滿節氣前後,學館聯袂上海松江大學城的眾多高校劇社,推出系列話劇《我叫彼得·潘Ⅱ》,上演於上海1933老場坊。作為幾位青年編導臨近而立之際,對於自己生命的一種回望和確認,作為踏謠的首次亮相和第一次的“匯報演出”。
2011年6月6日,恰逢端午節與芒種交匯,學館召開第一次正式例會,並確定踏謠戲劇學館的雙月例會制度。
2011年7月,學館正式對外招募第一屆學員,並展開一系列的戲劇教學。第一期課程——暨“踏謠戲劇學館首批學員開幕禮”,於當月23日(大暑節氣)舉辦於滬上知名創意空間艾洛創意,此後陸續展開,內容包括戲劇理論、文學賞析、編導、表演等,同時與實踐向結合,通過劇目的排練、演出,匯聚培育滬上眾多青年愛戲人。
2011年11月—12月,學館推出戀愛詩劇《初夏的提絲貝》(曾名《提絲貝的羅曼斯》,於2008年初上演),歷經三年的沉寂後捲土重來,在下河迷倉演出,並參與其2011年“秋收季節”的系列展演。此後受徐匯區文化中心左右手劇社之邀,上演於社區舞台,為廣大社區的觀眾朋友帶來豐富的體驗和回憶。該劇的原編劇、導演再次聯袂,伴隨著“80後”的種種思索,遴選優秀的“90後”青年演員,進行再度的對話和碰撞,帶來一次關於生命、愛情的拷問和審視。
2011年12月,學館受ICS(上海電視台外語頻道)CityBeat節目邀請,參與其開播13周年,即第1000期年度頒獎禮特別節目的錄製。演出實驗版《家:活著》(原名:《家》;原著:巴金;話劇編劇:曹禺),並獲年度“悅戲劇”獎。此次實驗版《家:活著》經踏謠戲劇學館兩度改編,通過現代人的視角,和全新的演繹,呈現關於命運的回望與思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