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巧夕

《踏莎行·巧夕》是宋代詞人劉克莊創作的一首。此詞詠牛郎織女會七夕。詞上片寫其盼望七夕相會;下片寫牛郎織女相會。此詞雖以神話傳說為題材,但能即景生情,推陳出新,不主故常,想像豐富,構思新奇,在宋人的“七夕詞”中獨標風韻,別具一格。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行·巧夕
  • 作者:劉克莊
  • 創作年代:宋代
  • 出處:《全宋詞
  • 作品體裁:詞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行·巧夕
驅鵲營橋,呼蟾出海,朝朝暮暮遙相望。誰知風雨此時來,銀河便有些波浪。
玉兔迷離,金雞嘲哳,二星無語空惆悵。元來上界也多魔,天孫長怨牽牛曠。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踏莎(suō)行:詞牌名,又名“踏雪行”“踏雲行”“柳長春”“惜余春”“轉調踏莎行”等,正體雙調五十八字,上下片各五句、三仄。
2.驅雀營橋:驅趕喜鵲在天河上搭橋。
3.蟾:即蟾蜍,傳說月亮中有蟾蜍。此處代指月亮。
4.玉兔:指月亮,傳說中月亮中有白兔,故稱。
5.金雞:指報曉的雄雞。嘲哳(zhāo zhā):形容聲音雜亂。
6.天孫:即織女星。

白話譯文
逐句全譯

牛郎和織女朝朝暮暮地盼望,終於盼來了七夕這一天,他們驅趕著喜鵲搭橋,又深情地呼喚海中的明月趕快升起。誰知道竟忽然颳起了一陣風雨,閃爍的銀河剎時掀起了陣陣風浪。
風起雲湧,月亮不知藏到了何處,報曉的金雞開始不斷地啼鳴。這突如其來的風浪讓牛郎織女只能無可奈何地空自惆悵。原來天界也有這么多的魔障,讓相愛的人兒變成了銀河兩岸的怨女曠夫。

創作背景

此詞的具體創作時間已無從考證。七夕之夜,本來是男女聚女、婦女乞巧的良辰,不料風雨大作,天公不作美,的確令人掃興。然而作者並不因此罷手,卻展開浪漫的想像,寫下了這首“巧夕”詞。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牛郎織女“朝朝暮暮”盼望到一年一度的七夕相會的“佳期”,正當他們在“驅鵲營橋,呼蟾出海”的時候,誰知突然風雨大作,銀河掀起陣陣風浪,他倆的約會為銀河所阻。這時月亮也不知藏到什麼地方去了,報曉的金雞卻不停的喔喔啼叫,催促著天明。牛郎織女心急如焚,無可奈何,只能默默無語地隔水相望,空自惆悵。行文至此,詞人不禁仰天長嘆:“元來上界也多魔”,他們拆散美好的姻緣,阻撓有情人相愛,剝奪天上人間青年男女獲得愛情、自由、幸福的權利,以致勞燕分飛,長期處在相思的悲痛之中。
這首詞以牽牛織女愛情悲劇為題材,歌頌青年男女間的深摯情愛。詞人通過豐富的想像,把牽牛、織女兩顆星擬人化,既符合生活真實,又具神話色彩。他們的愛情故事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產物,表達了詞人對天上人間“惡魔”的譴責和憤恨及對天上人間的“牛郎織女”們的不幸遭遇的深深同情。
通篇構思新奇,想像豐富,文筆空靈疏宕,情韻殊勝,餘味無窮。

名家點評

湖北大學教授歐陽代發、中南民族大學教授王兆鵬《劉克莊詞新釋輯評》:結拍發出“元來上界也多魔”的指斥,把神聖的王母娘娘斥為拆散牛郎織女的魔頭,致使牛女長怨曠,語氣很尖銳,感情頗憤激。

作者簡介

劉克莊(1187~1269),字潛夫,號後村居士,莆田(今福建縣名)人。以世家子入仕,淳祐六年(1246)賜同進士出身。累官秘書監、工部尚書兼侍讀、中書含人、兵部侍郎,以龍圖閣直學士致仕。一生關心國事,喜直言極諫,故屢進屢退,四次入朝,任職時間都很短。劉克莊是南宋後期重要的詩、詞作家,繼承陸、辛的愛國精神和豪放風格,作品頗豐。詩作多諷刺時事,同情民生疾苦。詞在議論化、散文化方面更有所發展,愛國激情、個人憤慨溢於言外,豪而傷於粗,韻味稍嫌不足。著有《後村先生大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