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信息,作品原文,注釋,古詩今譯,作者簡介,作品賞析,
作品信息
【名稱】《踏莎行·候館殘梅》
【年代】北宋
【作者】歐陽修
【體裁】詞
作品原文
候館梅殘,溪橋柳細,草薰風暖搖征轡。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闌倚。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注釋
踏莎(suō)行:詞牌名。
候館:接待賓客的館舍。暗用南北朝陸凱的詩意:“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驛路梅花正含有懷人之意。
梅殘:梅花凋落。
草薰風暖:從江淹《別賦》“閨中風暖,陌上草薰”兩句而來。薰,香氣。
草薰風暖搖征轡:意思是說在草香風暖中騎馬遠行。征,遠行。轡(pèi),駕馭馬的嚼子和韁繩。
迢迢:形容遙遠。此處有綿長的意思。
寸寸柔腸:意思是傷心至極,有如肝腸寸斷。
盈盈:淚水滿眼的樣子。
粉淚:青年女子的眼淚。
危闌:高處的欄桿。
平蕪:平坦開闊的草地。
行人:此指閨中思婦所思之人。
古詩今譯
春暖了,旅舍的寒梅日漸凋謝,只剩細細碎碎幾片殘瓣兒;溪橋邊的柳樹卻萌出了淺綠嫩芽。暖暖的春風在大地上拂過,風中帶了花草芳香,遠行的人,也都在這時動身了。在這美好的春光里,我也送走了你。你漸行漸遠,我的愁緒也漸生漸多,就像眼前這一江春水,來路無窮,去程不盡。於是只好上樓遠望你離去的方向,期盼能夠早歸。然而,映入眼帘的,只是綿綿無絕的春草原野,原野盡處是隱隱青山。而你,更在遙遠的青山之外,渺不可尋!
作者簡介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年又號六一居士,卒諡文忠。廬陵(今江西吉安)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進士,官職參知政事。宋仁宗景三年(1036),歐陽修因直言論事被貶為峽州夷陵縣令,此詩乃次年春在夷陵所作。歐陽修是北宋詩文革新的領袖,一代文宗,散文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文風平易流暢,紆徐婉曲,富於情韻,對當時的浮艷詩風也有所革新。同時又是史學家,與宋祁同修《新唐書》,獨力完成《新五代史》。歐陽修善論詩,他的《六一詩話》開了詩話這一新的文學形式,對後來的詞話產生了很大影響。歐陽修也擅長寫詞,與晏殊齊名。其詞主要內容與晏殊相仿,多寫戀情相思、酣哥醉舞、惜春賞花之類,但比晏殊更深婉纏綿、意境更渾融。詞風除深婉清麗外還有疏宕明快的,內容、風格均比晏詞豐富。是北宋前期重要的詞家之一,有《六一詞》傳世。
作品賞析
本篇是一首抒寫離愁的詞作。寫遠行的人見春色無邊,愁思不斷,閨中人登高遠望,思念離別的人兒,哀怨滿懷。
上闋:寫遠行人在旅途之中的愁緒。
“候館梅殘,溪橋細柳,草薰風暖搖征轡”,寫行者於草薰風暖的春天,在別館與戀人離別的情景。所描寫之物皆為離愁別情鋪墊蓄勢,渲染氣氛。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起初他尚不經意,信馬由韁,悠哉游哉地前行。可是隨著距離的漸行漸遠,離愁不自覺地襲上心頭,於是覺得“漸遠漸無窮”,仿佛如同迢迢不斷的悠悠流淌的春水。離愁別緒“才下眉頭,又上心頭”。
下闋:子安在遠行人的角度寫閨中思婦在家中的哀怨與思念。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樓高莫近危欄倚”,他想到思婦閨中思念情切,很可能獨上高樓倚欄眺望,這正是遠行人所擔憂的。“樓高莫近危欄倚”正是行人心靈深處的殷殷囑託,然而思婦是聽不見的。
“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望盡“平蕪”,望斷“春山”,依然不見行人,因為行人還遠在春山之外,盼歸不見的痛苦心情可想而知。這兩句,為全詞之眼,以不斷之春水狀無窮之離愁,以實寫虛,化虛為實,自然真實地刻劃了行者離情別緒萌生漸深的過程。
在寫法上詞作運用了三種藝術表現手法。一是托物興懷,渲染離愁別緒。詞的上闕寫殘梅、細柳和薰草這些春天裡的典型景物,點綴著候館、溪橋和征途,表現出南方仲春融和的氣氛,但對於離愁的行人來說,卻倍增煩惱,更添愁思。二是比喻,化虛為實。“愁”是一種無可視感的情緒,將它比喻為迢迢不斷的春水,形象就具體可感了。三是曲折委婉,漸次深化。“平蕪盡處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更進一步說明行人離愁的無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