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京口舟行作》是清代詞人易順鼎所創作的一首詞。此詞上片寫京口黃昏景色,在美麗如畫的景致中又不免表現出為時局動盪而引起的愁緒;下片引用英雄才子們詩詞的成句,以表達對他們深切的懷念和追慕之情,具有千古興亡的深沉的歷史感慨。此詞景象闊大,意旨沉鬱,俯仰古今,感慨深沉。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踏莎行·京口舟行作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易順鼎
- 作品出處:《丁戍之間行卷》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踏莎行·京口舟行作1
鐵瓮樓船2,銀山戍鼓3。江南江北愁來路。斷霞魚尾畫金焦4,殘陽鴉背分吳楚5。
三十功名,萬千詞賦。英雄才子俱塵土。佛狸祠下聽潮回6,垂虹橋上呼秋去7。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京口:古地名,在今江蘇鎮江市,以京峴山得名。一說謂京江之口。 此鎮憑山臨江,地勢險要,是長江下游的軍事重鎮,六朝都城建康的門戶,也是南宋的江防要塞。
2.鐵瓮:城名。《明一統志》:“鐵瓮城在鎮江府,吳孫權所築。“樓船:有樓的大船,多指戰船。
3.銀山:在江蘇丹徒西,即蒜山。戍鼓:守衛軍隊敲擊的鼓聲。
4.斷霞魚尾:蘇軾詩:“微風萬頃靴紋細,斷霞半空魚尾赤。” 形容晚霞片片,像金色的魚尾。畫金焦:金山、焦山在夕陽的映照下美麗如畫。金焦,金山和焦山,都在鎮江市。
5.殘陽鴉背:溫庭筠詩:“鴉背夕陽多。” 吳楚:吳頭楚尾,指京口所處的地理位置。
6.佛狸祠:據《宋書·索虜傳》,南朝宋文帝劉義隆聽王玄謨說,興兵北伐,結果大敗,元嘉二十七年(450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率兵追擊王玄謨,直至瓜步山(位長江北岸,今江蘇六合東南),並于山上建行官,陸游《入蜀記》:“瓜步山蜿蜒蟠伏,臨江起小峰,頗崢峻,絕頂有元魏太武廟”,即指此,後亦稱佛狸祠,因為拓跋燾小名佛狸。
7.垂虹橋:又名長橋,在今江蘇吳江東,凡七十二洞。東西長達千餘尺,俗名長橋,俯臨太湖,橫越吳江,水光涌渾之中,氣勢非凡,向稱三吳絕景。
白話譯文
鐵瓮城中的戰船移動,蒜山的戍鼓聲從遠方傳來。回望江南江北愁情頓生。西邊魚尾般的燦爛斷霞。把金山焦山映照的如同圖畫。紛亂的鴉背上反照夕陽之光。這裡正是古代吳楚地帶的界分。
京口一代屢建赫赫戰功的英雄們,寫就萬千詞賦的風流才子們。而今全都變成泥土無處找尋。佛狸祠下潮聲如雷默默地退去,垂虹橋上再聽不到蕭瑟的秋風。
創作背景
該詞具體創作時間未知。某日,作者乘舟行至京口,瞻望山川形勝,追懷古今盛衰興亡往事,自是感慨噓唏不已,遂寫下了這首詞。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鐵瓮樓船,銀山戌鼓”,結合地理形勢,首先點明這裡是兵家爭戰處。至於“樓船”“戍鼓”,則包納了多少征伐往事,才說這“江南江北”必經的水上孔道,卻是“愁來路!”接著“斷霞魚尾畫金焦,殘陽鴉背分吳楚”兩句,再拓開一層闊大境界,結合眼下所見的景物描述京口的地理特徵。薄暮時刻,遙望天際一片晚霞織錦,在它魚尾似赤紅色的燦爛輝照下,清晰描畫出金、焦二山的秀姿;而群鴉歸飛,背上映著斜日餘暉匆匆南去,仿佛就是吳頭楚尾的分界線。這裡暗暗融化了前人成語,蘇軾《游金山寺》:“斷霞半空魚尾赤”,又溫庭筠《春日野行》:“鴉背夕陽多”,但貼合當下景色,因而靈動形象,並不覺得堆砌生硬。總之,上片著重於舟行所見景物風光的事寫,僅在起首以“樓船”“戍鼓”的追想,略逗一個“愁”字,聊以引發慨嘆之情;然具體地表現,卻蓄勢不出,留待下片了。
下片“三十功名,萬千詞賦,英雄才子俱塵土”則直寫此際的心態意緒。岳飛《滿江紅》“三十功名塵與土”。 陸游亦有“六十年間詩萬首”之語,所以詞中藉以總括古往今來的“英雄才子”。顧念彼等或韜略富跪,揮斥萬夫,於此間一役而決壯亡氣數;或繡口錦心,泛覽江山勝跡,遂筆涌珠磯傳語人口,現今都成塵土。也僅剩荒丘壘壘,俱歸之塵土,徒供後人傷感憑弔罷了。思及此,實悲涼已極,倘繼續推究下去,難免意興蕭索,因之再轉過一層境界,結拍乃就景抒情、將一腔愁緒寓托到懷古勝游的行跡里:“佛狸祠下聽潮回,垂虹橋上呼秋去”。舟行途中,初經佛狸祠下,聽江頭潮回,忽覺得古令的人事代謝莫不如此,禁不住心聲澎湃;而再過垂虹橋時,對江南佳境,緬想前賢風采,頓教水光秋色,盡呼入襟懷間,一路相偕行去。這裡以“佛狸桐”“垂虹橋”對舉,自是隱含英雄功名、才子詞賦之意,暗暗照應上面,用心細密。
全詞鋪寫秋晚行舟京口的見聞感受,乍看似著重於有關名勝景物的描述,但在這個包蘊著豐厚歷史文化內容的特定地理疆域,實是景情並生,必然會觸興廣泛的追思聯想意緒與深沉慨嘆,不過對此並未過分值染,僅就“三十功名”云云略事議論性引發,則無數戰伐成敗之軍國大業、詩酒歌舞的風流雅韻皆無從蹤跡的冷峻現實便警動人心,那么,眼前的山水桐橋也就不僅僅屬於客觀自然形象,而擁載有濃烈的主觀指向意義了。
名家點評
華東師範大學中文系教授彭國忠、蘇州大學教授劉鋒傑《豪放詞》:這首懷古詞十句五十八字,卻用了六個確指地名和四個泛指地名(江南江北、吳楚),又出現樓船、戍鼓斷(晚)霞、殘陽、鴉、潮六個物象,另有四個數字,幾乎要羅列盡鎮江一帶古今勝地和故實,意象密度大,形象鮮明,現實感強,故這首詞給人的感受並不枯燥。相反,由於能以“地”見情,以景傳情,詞中山川的排列自有一股激昂排盪之氣。
作者簡介
易順鼎(1858—1920年),近代詩人。字實甫,又字中碩,號哭庵。湖南龍陽(今漢壽)人。光緒舉人。袁世凱稱帝,任代理印鑄局長,諂事世凱子克文。能詩文詞。有《丁戍之間行卷》《四魂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