踆

踆,漢字,意為忽走忽停的樣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踆
  • 拼音:cūn
  • 部首:“足”部
  • 總筆畫數:14筆
基本解釋,古籍解釋,

基本解釋

漢字:踆
拼音:cūn qūn
部首:“足”部
部首筆畫:7筆
總筆畫數:14筆
筆順:豎折橫豎橫豎橫折捺撇捺撇折捺
簡要解釋:
踆踆〕忽走忽停的樣子,如“大雀踆踆。”
<動>踢
獒亦躇階而從之(指趙盾),祁彌明逆而踆之(指獒)。——《公羊傳·宣公六年》
退 :
千品萬官,已事而踆。——《文選·張衡·東京賦》。李善注引薛綜曰:“已,止也。踆,退也。謂品秩官僚等,並止事而退還也。”
通“蹲”
又東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其尾踆於東海,多沙石——《山海經·南山經》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正韻》𠀤七倫切,音逡。與竣同。止也,伏也。《玉篇》退也。《張衡·東京賦》已事而踆。
又《張衡·西京賦》大雀踆踆。《注》大雀,容也。
又《集韻》壯倫切。義同。
又《集韻》《正韻》𠀤徂昆切,音存。《類篇》以足逆蹋曰踆。《公羊傳·宣七年》祁彌明逆而踆之。
又《集韻》租昆切,音尊。蹲也。《史記·貨殖傳》下有踆鴟。《注》徐廣曰:蹲古作踆。《莊子·外物篇》帥弟子而踆於窾水。《音義》字林云:踆,古蹲字。《淮南子·精神訓》日中有踆烏。《注》踆,猶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