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別名:綿羊傳染腦脊髓膜炎
- 多發群體:綿羊
- 常見症狀:發熱,運動失調,震顫,麻痹
- 傳播途徑:硬蟀吸血傳播,帶毒羊奶經消化道感染
疾病簡介,病原體,流行病學,臨床症狀,病理變化,診斷方法,診斷要點,防制措施,
疾病簡介
跳躍病是由跳躍病毒引起的一種蟀傳播的傳染性腦脊髓炎。其特徵是發熱,運動失調,震顫和麻痹。主要侵害綿羊,而山羊較少發病。 1807年於蘇格蘭最早發現本病。1984年報導,用本病毒實驗感染7頭山羊,全部表現病毒血症,產生抗體,只有1頭出現臨床症狀,並經泌乳排毒感染哺乳山羊。1988年首先報導了自然感染跳躍病引起山羊發病的病例,其紅細胞凝集抑制抗體滴度為2560。本病主要分布於蘇格蘭、英格蘭北部、愛爾蘭、法國和前蘇聯等。
病原體
跳躍病毒在分類上屬於黃病毒科,黃病毒屬(的一員。抗原上與歐洲蟀傳腦炎病毒極為相似,也與其他黃病毒有一定的抗原交叉反應性。研究了跳躍病毒編碼囊膜糖蛋白基因的克隆和序列分析,並與相關的蟬媒病毒進行比較,發現跳躍病毒與Negishi病毒最近,與單克隆抗體分析的結果相一致。
病毒粒子呈球形,大小為42納米一48納米,20面體對稱,具有囊膜,囊膜上有纖突。基因組為單股RNA。病毒對乙醚、氯仿等脂溶劑和酸敏感。對熱抵抗力不強,58度10分鐘內,60度2-5分鐘內,80.9度30秒內即可使其滅活。4℃保存,活力不超過2周,但在甘油中可存活4一6月。
流行病學
病羊和帶毒羊是本病的主要傳染源,其他易感動物也可作為傳染源。動物感染後都可出現病毒血症,山羊可隨乳汁排毒。蓖子硬蟬是本病的主要傳播媒介和病毒貯存宿主。主要通過硬蟀吸血傳播,也可通過帶毒羊奶經消化道感染。本病對綿羊最易感,而山羊、牛、鹿、犬、猴、野生嚙齒類和人也有易感性。人工感染紅色雷鳥可於8天左右引起79%死亡,其病毒血症的效價高達可感染媒介蜂的水平,呈典型的腦炎病變。實驗動物大白鼠和小白鼠易感,
臨床症狀
病理變化
診斷方法
單憑臨床症狀、病理變化和流行病學資料很難作出診斷,必須靠實驗室診斷才能確診。
1.標本採集
主要採取病山羊初次發熱期的血液,瀕死期的腦和脊髓作10%一20%病毒懸液分離標本。采急性發病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做血清學診斷的標本。
2.病毒分離
3. 血清學檢查
血清學檢查常用中和試驗,用跳躍病毒標準血清與待鑑定病毒懸液混合併感作後,接種乳鼠或羊腎細胞培養。此法特異性較高,有利於跳躍病毒與其他黃病毒的鑑定。血凝抑制試驗、補體結合試驗也可用於血清流行病學調查。此外,還可用蟬媒病毒的cDNA探針進行點雜交,檢測跳躍病。
診斷要點
1.流行特點在疫區內,本病主要見於1歲以下的羔羊群,年齡較大者多由於耐過傳染而獲得抵抗力。牛、豬、馬和猴均可感染,經常與綿羊接觸的人亦可被傳染。本病的發生與傳播昆蟲~~蜱的活動相符,具有明顯的季節性和地區性,通常暴發於初夏,中夏時下降,初秋再次上升。
2.臨床特徵潛伏期6~18天。病羊呈現雙相熱。在第一次發熱時,一般表現精神委頓和全身不適等病毒血症的症狀,經1~2天,體溫下降,症狀減輕,在第五天左右發生第二次體溫升高,此時出現神經症狀,共濟失調,肌肉震顫,痙攣,最後麻痹,這類病羊大多死亡。倖存者常有四肢麻痹等後遺症。亦有許多感染羊呈亞臨床經過,在發生第一次體溫升高后迅速康復。牛的症狀與綿羊相似,但較緩和,病死率不高。人和羊一樣,也可能 出現雙相熱,重者可發生腦膜腦炎症狀。
4.實驗室檢查可採取病羊初次發熱期的血液或瀕死期的腦和脊髓,接種於乳鼠腦內或雞胚,進行病毒分離鑑定,或者採取發病期和恢復期雙份血清,作中和試驗或補體結合試驗檢測跳躍病抗體。
5.鑑別診斷本病應注意與綿羊李氏桿菌病、癢病和狂犬病相區別。發生綿羊李氏桿菌病時,可在病羊腦內發現李氏桿菌;發生癢病時,劇癢是其突出的症狀;而狂犬病則有神志紊亂,並常有攻擊行為。
防制措施
本病無特效療法,做好防蟀滅蟀是防制本病的有效措施。用研製一種油佐劑滅活疫苗,一次注射即可使動物產生1年以上的免疫反應。
1. 重在控制羊蜱的危害,進行有規律的藥浴,並對蜱活動嚴重的草場進行焚燒和徹底割除,預防作用明顯。
2. 對多蜱地區的羊注射跳躍病疫苗,在早春和夏末各注射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