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美邑組

路美邑組是岩石地層名稱,由鄭家堅等於1978年命名。命名剖面位於雲南路南縣石林和路美邑之間。本組底部為礫岩層或含礫砂岩;下部主要是砂質泥岩與泥質砂岩互層或成夾層;上部由泥灰岩、鈣質泥岩和棕紅色砂質泥岩互層組成,其中以泥灰岩為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美邑組
  • 命名:鄭家堅等
  • 時間:1978年
  • 地點:雲南路南縣石林和路美邑之間
沿革,特徵,

沿革

路南盆地老第三紀地層的研究已有半個多世紀的歷史。早在1939年,楊鐘健、卞美年研究了卞美年在路南城北小雞村附近採得的哺乳類化石,根據其中含有Amynodon cf. Mongoliensis和Caenolophus minimus等屬種,定時代為晚始新世,與內蒙古沙拉木倫組相當,並將化石產出層命名為路南層,從而結束了以前被認為是上古生界的誤定。1958年周明鎮研究了胡承志采自路南層上部的一些化石,首次提出路南層至少包括兩個化石層:下路南層為Rhinotitan-Amynodon帶,時代屬始新世晚期;上路南層為Parabrontops-Indricotherium帶,時代為漸新世早期,從而改變了人們對路南老第三系屬同一個時代產物的看法。1959年裴文中等在總結“中國新生界”時,將這套地層統稱為路南群,時代為晚始新世—早漸新世。1960年雲南地質廳石油大隊第12隊將盆地內晚始新世地層命名為路南組,而早漸新世地層則借用曲靖蔡家沖盆地的蔡家沖組名。1962年徐余瑄、邱占祥在《路南早第三紀哺乳動物》一文中,將“路南層”的下部稱為路南組,認為所含化石種屬大部分可與沙拉木倫組中相應的種屬對比,僅Teleolophus sp.和Lunania youngi較為原始,時代應為晚始新世;其上部地層稱為安仁村組,時代雖為漸新世,但動物群的性質比較複雜。1964年唐鑫、周明鎮提出安仁村組可當做一個較大的地層單位,改稱為安仁村群。這樣,路南組僅含Lunania youngi一個晚始新世化石帶,而安仁村群則包含兩個晚始新世和一個早漸新世計三個化石帶。1978年鄭家堅等通過實地觀察、測制剖面、採集化石和對前人記述過的部分化石層位的核實,認為路南盆地的老第三系及其有關的化石性質比較複雜,地層也遠非是一個時代的產物。“路南層”這一地層單位名稱僅是包含盆地老第三紀地層的部分層位,未能充分反映這些沉積物的全貌;而且以往記述過的某些化石的層位記錄不夠充分,也比較含糊,因此上述地層單位名稱的含義難以確定和比較。為了劃分、命名的合理,也為了使用上的方便,以求地層命名的統一,他們考慮了前人所持的不同看法,依據地層、化石相互關係的分析,將路南盆地老第三紀地層統稱為路南群,下分晚始新世路美邑組和早漸新世小屯組。路美邑組所包含的層位相當於前人所劃分的下路南層或路南組及上路南層或安仁村組(群)的大部分層位。

特徵

據鄭家堅等(1978)在石林—路美邑剖面上所測得的厚度在535m以上,而在上蒲草村—路南剖面上為752m以上。本組上部為浮土掩蓋,可能與早漸新世小屯組為假整合接觸;下伏與古生界之灰黑色、灰色厚層狀石灰岩不整合接觸。主要出露於路南縣的路美邑、路南、桃園、安仁村、大野馬伴和大可一帶。本組產有豐富的脊椎動物特別是哺乳動物化石,從上、下層位考慮大致可分為兩部分:層位較低的包括Protitan、Lophialetes、Breviodon、Helaletes、Prohyracodon、 Teilhardia、Caenolophus、Amynodon和Gobiohyus 等屬,從這些成員看,雖然其中有些種類在沙拉木倫動物群中發現過,但多數與伊爾曼哈動物群中有關屬種相似;而層位靠上的產有 Teleolophus、Prohyracodon、“Indricotherium” 和Ilianodon等屬,這些化石中有些比下部層位中的屬種有一定的進步性。因此,根據所發現的化石,結合沉積物性質和地層層序考慮,路美邑組的地質時代應為中始新世晚期到晚始新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