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燭
- 屬性:風俗
風俗起源,風俗變遷,
風俗起源
從各地縣誌的記載來看,路燭起源於中元節的祭祖風俗。中元節時人們會去祖墓上香和“送亮”(即點蠟燭),樸素的人們當然也擔心祖先的靈魂找不到回家過節的路,所以在自家房前及附近路邊點燃燭火。
“七月……初十後為中元節,祭祖先,化紙招魂……山頭燃路燭、水面放河燈,街曲里巷,無不輝煌。”(乾隆四川《樂至縣誌·卷一》)
“中元祀先祖,謂之鬼節,向晚人家皆於大門外化紙招魂,有許願于山頭點路燭者、水面放河燈者……”(乾隆四川《遂寧縣誌》)
“七月……僧舍作盂蘭盆會,散放蓮燈於清江,以香蘸油、遍燃山徑,謂之路燭。”(同治湖北《恩施縣誌》)
“七月……作盂蘭盆會,半月之間金鼓鐃鈸之聲刮耳不休,又於曠野放路燭,河乾點河燈,各處火光輝映……均以十五日始散,俗以為賑濟孤魂野鬼雲。”(光緒重慶《巫山縣誌》)
風俗變遷
隨著時間流逝,人們漸漸淡忘“路燭”的最初含義,而將其作為一種祈福的儀式,點路燭的時間也不再拘於中元節。例如如今湖北省恩施州部分地方,人們就是在元宵節前後點“路燭”。把點燃的蠟燭插在灶台、磨盤、碓旁、牛欄、豬圈、雞籠、大門、土地廟、菜園、水井等地方,大門口順路的兩邊也依次插燭,是對自己賴以生活的各種“物”的祈禱和感恩,飽含樸素的崇敬自然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