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斯理論,1916年產於美國,本質是電子結構形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易斯理論
- 產地:美國
- 時間:1916年
- 本質:電子結構形式
理論內容,缺陷,
理論內容
1916年,美國的(G.N. Lewis) 提出共價鍵理論. 認為分子中的原子都有形成稀有氣體電子結構的趨勢,求得本身的穩定. 而達到這種結構,並非通過電子轉移形成離子鍵來完成, 而是通過共用電子對來實現. 通過共用一對電子, 每個H均成為 He 的電子構型, 形成共價鍵. Lewis的貢獻在於提出了一種不同於離子鍵的新的鍵型, 解釋了X 比較小的元素之間原子的成鍵事實.
路易斯認為,同種元素的原子之間以及電負性相近的元素的原子之間可以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分子,通過共用電子對形成的化學鍵稱為共價鍵(convalentbond),形成的分子稱為共價分子。在分子中,每個原子均應具有穩定的稀有氣體原子的8電子外層電子構型(He為2電子),習慣上稱為“八隅體規則”。分子中原子間不是通過電子的轉移,而是通過共用一對或幾對電子來實現8電子穩定構型的。每一個共價分子都有一種穩定的符合”八隅體規則“的電子結構形式,稱為路易斯結構式。
缺陷
但Lewis沒有說明這種鍵的實質, 適應性不強. 在解釋BCl3, PCl5 等未達到稀有氣體結構的分子時, 遇到困難。如圖1,BCl3中心的B原子、PCl5中心的P原子都不符合該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