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上:翻譯現代、閱讀運動與主體重建1949-1979

路上:翻譯現代、閱讀運動與主體重建1949-1979

《路上:翻譯現代、閱讀運動與主體重建1949-1979》是2015年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路上:翻譯現代、閱讀運動與主體重建1949-1979
  • 作者:楊露
  • 出版時間:2015年
  • 出版社:中央編譯出版社
  • ISBN:9787511727947
  • 類別:文學理論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膠訂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作者簡介,

內容簡介

本書以《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等待戈多》三書為案例,研究1949-1979年內部書中的文學部分的譯介,試圖展現翻譯如何在語碼轉換的過程中生成“在地性”(localization)的連線,以及譯作在1970年代的閱讀運動和新時期的現代性討論中扮演的角色。本書系統全面地介紹了翻譯的文本研究、理論研究,對1949-1979年翻譯閱讀史的討論,源文本中的“話語”如何被翻譯,在翻譯的過程中的語體轉換、意義闡釋權的轉換,以及中國1970年代開始對現代性的重新認識和圍繞新的現代性理念而起的主體性重建。

圖書目錄

緒論 1
(一)問題與材料1
(二)基本概念與研究命題5
(三)方法論的更新24
(四)結構與分章43
第一部分 西方現代性的自反:從《在路上》到《等待戈多》的“不安的自由”59
一 《在路上》:奔跑的普魯斯特63
(一)文獻回顧64
(二)自發性寫作68
(三)自反性的個體78
二 《麥田裡的守望者》:彷徨的反英雄90
(一)文獻回顧92
(二)“少年史卡茲”風格96
(三)反英雄的個性危機100
三 《等待戈多》:一出悲喜劇背後的現代性115
(一)文獻回顧116
(二)“怎么說?”120
(三)等待什麼?124
部分小結130
第二部分 翻譯現代性:跨境的翻譯136
四 翻譯的政治:翻譯的體制化140
(一)文獻回顧142
(二)1949―1979:意識形態的體制化147
(三)1949―1979:詩學理念的體制化152
(四)1949―1979:贊助人的體制化154
(五)1949―1979:體制化文藝批評的“強勢誤讀”158
(六)結語:時代的翻譯體制化162
五 1949―1979:譯者的特殊性170
(一)黃雨石173
(二)“譯成之文適如其所譯”:黃雨石的實踐翻譯觀174
(三)施鹹榮181
(四)“通俗文學”的沉浮:施鹹榮的翻譯為讀者的翻譯觀184
(五)結語:譯者的主體間性189
六 翻譯體制化的烙印:《在路上》的箇中譯本193
(一)石榮本《在路上》的語詞選擇197
(二)石榮本《在路上》的情節刪減200
(三)翻譯《在路上》的自反性的個體204
(四)翻譯《在路上》的自發性寫作風格208
(五)結語:翻譯中的自我審查211
七 譯者的特殊翻譯策略:《麥田裡的守望者》的箇中譯本215
(一)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語詞選擇220
(二)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情節刪減224
(三)捕手還是守望者?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人物226
(四)少年史卡茲:翻譯《麥田裡的守望者》的風格229
(五)結語:特殊的翻譯策略233
八 現代性困境敘說的本土化:《等待戈多》的箇中譯本237
(一)鏡中的讀者239
(二)翻譯英文本還是法文本?243
(三)翻譯悲喜劇之“喜”244
(四)翻譯悲喜劇之“悲”246
(五)結語:全球化的文本與在地的翻譯249
第二部分小結250
第三部分 反思與自反:閱讀中的反叛一代256
九 地下閱讀運動:主體的壓抑與“自我投射”的閱讀265
(一)文獻回顧265
(二)個人私密空間的壓縮271
(三)地下閱讀運動276
(四)地下閱讀運動中的《在路上》、《麥田裡的守望者》和《等待戈多》281
十 “告別革命”的書寫:從翻譯語體到個人化的寫作試驗290
(一)文獻回顧293
(二)翻譯語體:以藝術試驗“對抗話語”296
(三)個人化寫作:新的寫作試驗304
第三部分小結312
結論:互動――告別革命的全球化時代318
(一)禁書:打開一扇窗319
(二)革命的遺產322
(三)像一個悖論:全球化時代的“主體性”焦慮327
附錄:1949―1979年作為內部書出版的外國文學作品列表336

作者簡介

楊露,復旦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新加坡國立大學、史丹福大學碩士,香港大學博士。現為新加坡義安理工學院中文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中國現當代文學、翻譯理論與實踐、現代派文學與戲劇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