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跬步探儒》是2015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陳學凱。
基本介紹
- 書名:跬步探儒
- 作者:陳學凱
- 原作品:跬步探儒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5年9月1日
- 頁數:317 頁
- 定價:75.00
- 開本:16 開
- 裝幀:平裝
- ISBN:9787516160248
- 責任編輯:侯苗苗
- 版次:1-1
- 字數:364千字
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
內容簡介
《跬步探儒》是一部集作者近二十年心力的研究之作,全書共分四卷。
第一卷是先秦儒學,較為集中地論述了孔子思想和原始儒學的一些基本理念,以不同的角度和方法重新審視了孔子以及儒家的思想體系,目的在於脫前人之窠臼,而發人之所未發,故有不少新意。
第二卷是秦漢儒學,它的不同之處是從思潮史的角度,論述了易經與秦漢思想融合與流變的關係,秦漢時代盛行的天人合一理念,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天君同道觀和社會模式論,並由此而涉及了漢代儒學的關注與局限等問題。
第三卷是宋與明清儒學。宋代是儒學發展史上重要的轉折期,宋代新儒學即理學的出現,開啟了宋元明清近八百年儒學的黃金時代,從而使儒學真正成為那個時期獨尊的思想體系。作者通過對四書尤其是《大學》《中庸》的梳理,試圖揭示理學的本質精神、它的體系及其思想精髓、“誠”道思想的內涵與功用,並提出了“誠即良知”的重要觀點。
第四卷是朝鮮李朝儒學。本章主要記述朝鮮李朝時代朱子學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曹南冥的理學思想,並介紹了他的生平和事跡。作者的目的是想通過朝鮮半島儒學的研究,使人們能夠認識到儒學在古代東亞的崇高地位和影響。
作者簡介
陳學凱,陝西周至人,1954年10月生,1978年考入南開大學歷史系,1982年本科畢業,同年又考入本系中國古代史研究生班,1985年畢業,獲南開大學歷史學碩士學位。長期從事中國古代史、中國近現代史、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與軍事、中國文化與崑曲的教學與研究工作。曾為西安交通大學人文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現為西安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歷史文化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學術與社會兼職有:國際南冥學研究會副會長,陝西省孔子學會副會長,陝西省中國哲學學會副會長,陝西省關學與實學研究會副會長,曾任政協西安市第十一、十二屆常務委員,西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專家委員會委員,2012年6月被聘為陝西省人民政府參事。
著有《制勝韜略——孫子戰爭知行觀論》一書,該書五次再版重印,並被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數位化處理,製成電子書籍在網際網路上廣泛傳播,在國內外產生了巨大的學術影響。還著有《孫子兵法註譯》、《正統論與革命觀》、《中華歷史名人——孫武》,參撰的著作有《中國政治思想史》、《中國傳統政治思維》等。近十多年來主要從事儒家思想與崑曲研究,並在儒學和崑曲研究領域內作出了相當大的學術成就,且產生了重要的學術影響。
圖書目錄
自序
第一卷 先秦儒學
一 西周春秋重民輕神思潮與孔子的神鬼觀
(一)重民輕神思潮的歷史根源
(二)重民輕神思潮對孔子的影響
(三)孔子神鬼觀對三代宗教傳統的超越
(四)孔子人文主義倫理政治觀的偉大意義
二 新“仁”與舊“禮”:孔子思想與春秋社會
(一)周公之“德”與孔子之“仁”
(二)“德”、“仁”與禮的關係
(三)修德制禮與復禮歸仁
(四)以新仁復活周公之舊禮
三 孔子倫理思想的體系與結構
(一)孔子倫理思想的來源和目的
(二)孔子倫理思想的核心和精神實質
(三)孔子倫理思想的主要德目和基本關係框架
(四)孔子倫理思想的價值體系和價值判斷準則
(五)結語
四 孔子的“道”與“仁”辨析
(一)對“道”與“仁”概念的判別
(二)“道”與“仁”的同一性與差異性
(三)“成仁”與“行道”的關係
(四)“道”是社會的目標,“仁”是個體的目標
(五)獨善其身為“仁”,兼善天下為“道”
(六)“道”與“仁”互為目的和手段
(七)“道”與“仁”皆具超越生命的價值
(八)“道”與“仁”是同等並存的最高範疇
五 孔子“正名”主張的思想意義
(一)孔子“正名”主張的政治初衷
(二)“正名”與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三)“正名”主張的政治思想意義
六 恆德久遠,擇乎中行
(一)恆德是儒家道德觀的核心理念
(二)中庸精神的進取性和鬥爭性
(三)德行制衡方能達於至善
七 孟子新識:戰鬥的儒學
(一)戰國社會的三大危機
(二)孟子對楊墨兩極的揭示與拒斥
(三)孟子批判武器的本質內涵
(四)戰鬥儒學的思想核心與功夫舉措
八 《易傳》的可持續發展理念
(一)中國傳統文化對自然和人的理解
(二)《易傳》的自然觀和天道觀
(三)可持續發展理念在《易傳》中的體現
第二卷 秦漢儒學
一 《易》和秦漢思想的融合與流變
(一)《易》與秦漢諸子的關係
(二)《易》和漢初的黃老思想
(三)《易》對秦漢思維模式的影響
(四)《易》和漢代儒學的復興
二 秦漢時代的社會模式論
(一)先秦時代的社會模式論
(二)秦漢時代的社會模式論
(三)秦漢社會模式論對古代中國的影響
三 秦漢時代的天君同道觀
(一)關於天君同道觀的幾個基本問題
(二)天君同道觀的思想結構
(三)天君同道觀的四種類型
(四)天君同道觀的意義
四 漢代儒學的關注與局限
(一)漢代獨尊儒術的歷史淵源
(二)王霸雜用下的儒學獨尊
(三)讖緯迷信的泛濫與儒學的衰亡
(四)漢代儒學的局限及其影響
第三卷 宋與明清儒學
一 原始儒學與儒學的宗教化
二 《正蒙》對《易》、《庸》的繼承與發揚
三 儒家誠信觀的哲學基礎
(一)誠是宇宙本體的精神
(二)誠是聖德的根本屬性
(三)達於至誠方可盡性明善
(四)中庸之道即至誠之道
四 思誠之路與家國天下
(一)《大學》、《中庸》的思誠之路
(二)誠是宇宙萬物的本原
(三)誠心誠身與齊家治國平天下
五 誠即良知
(一)誠是宋明儒學認識的起點
(二)誠是良知的基礎
(三)宋明儒學的誠道觀與良知觀
(四)知行合一乃誠即良知
六 心體、良知與境界
(一)心體的範疇與內涵
(二)心體與良知的關係
(三)致良知與知行合一
(四)體仁萬物的精神境界
七 清初名儒李顒的治學之道
(一)明體適用與儒學本真
(二)為學之道與為學之義
(三)學在“體道”、“明道”、“達道”與“弘道”
第四卷 朝鮮李朝儒學
一 曾南冥生平小傳
(一)曹南冥的生平事跡
(二)南冥儒學思想的特點
(三)南冥儒學思想對後世的影響
二 曹南冥宇宙本體論初探
(一)南冥宇宙本體論之淵源
(二)南冥宇宙本體論的邏輯體系
(三)南冥宇宙本體論的精神歸宿
(四)結語
三 曹南冥的理氣觀
(一)南冥理氣觀的思想基礎
(二)南冥理氣觀的結構模式
(三)南冥理氣觀的特點
參考文獻
後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