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遊問題及其解決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遊問題及其解決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遊問題及其解決》是2011年旅遊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本書在研究方法上,綜合運用人類學、民族學、旅遊學、生態經濟學等相關理論,注重旅遊理論與開發實踐的貫通,資料分析與實地調研的結合,並根據實際需要,以定量評估與定性分析相互印證,適當引入定量研究的方法。

基本介紹

  • 書名: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遊問題及其解決
  • ISBN:9787563722075, 7563722076
  • 頁數: 172頁
  • 出版社:旅遊教育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11年8月1日)
  • 裝幀:平裝
圖書信息,內容簡介,目錄,

圖書信息

出版社: 旅遊教育出版社; 第1版 (2011年8月1日)
正文語種: 簡體中文
開本: 16
條形碼: 9787563722075
尺寸: 22.8 x 16.6 x 0.6 cm
重量: 181 g

內容簡介

現代旅遊對於經濟發展的巨大作用已經成為全社會的共識,但這並不是說它在促進經濟與社會的和諧發展方面已不再有改進的空間。不少地區發展旅遊的實踐證明,旅遊在推動經濟與社會繁榮的同時,也使自然、文化以及環境資源遭受到不可逆轉的破壞,特別是使一些本來保存完好的少數民族文化同化與退化加劇。這種現象迄今為止不僅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反而在對利益的無限追逐中呈現出愈演愈烈之勢。現代旅遊的發展仍然需要追問:經濟發展必須顛覆少數民族的生態文化環境嗎?旅遊開發與民族文化保護存在相互整合的可能性嗎?在開發旅遊的同時尋求民族文化的保護和延續,對於旅遊學界來說,的確是一個值得持續討論並逐步走向深入的問題。
黃愛蓮、潘冬南所著的這本《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遊問題及其解決》從民族民間傳統文化與生態旅遊資源及生態旅遊的特點研究出發,力求探討生態旅遊與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整合的可行性。其次從微觀的角度,對我們民族生產與生活中所體現出來的特色文化進行梳理,以考察二者整合的具體方式,其中以廣西少數民族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開發與保護為重點個案研究。進而研究生態旅遊資源在其內涵的不斷拓展中如何實現有效的維護與修復;在此基礎上,推介和引導一些觀點,力圖為旅遊地的開發規劃和增強旅遊景區的文化內涵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
《跨越文化的界限——民俗風情旅遊問題及其解決》的創新之處在於:第一,生態旅遊和民族文化各有其不同的內涵,但生態旅遊開發和民族文化保護之間卻具有一定的關係,並具有整合的可行性,生態旅遊開發提供了一條保護民族文化的有效途徑。第二,旅遊與生活一體化的構想將為構建民俗風情旅遊開發中的和諧文化生態環境提供重要理論保證,將有助於壯族民間文化的主體重建,以及壯族民間文化的重新發現與推廣。第三,商品化是民俗風情旅遊產品開發的必然發展趨勢,認識並了解這一現象對於旅遊目的地的形象策劃與行銷具有重要意義。
全書包括三個部分,即導論、正文(共六章)和結語。
第一章,民族民間文化與生態旅遊的整合。尋求生態旅遊與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可行性,充分借鑑國內外生態旅遊開發的成功經驗,探索具有可操作性的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模式,使那些已失去生命力的文化遺留成為改變當地居民生活的必要因素,藉助開發實現對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藉助保護提升生態旅遊的開發水平。
第二章,民族生產文化與生態旅遊。對特色民族生產文化進行梳理,探討生態旅遊與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具體方式。特色民族生產文化在提升旅遊文化品位與注重生態關懷上具有天然的互補優勢。其中以富有廣西地域特色的耕作制度、勞動工具、勞作方式等為重點個案。
第三章,民族生活文化與生態旅遊。對特色民族生活文化進行梳理,探討生態旅遊與民族民間文化整合的具體方式。其中以富有廣西地域特色的居室建築、服飾飲食、民族工藝、節慶活動、禮俗禁忌等為重點個案。
第四章,民俗文化生態旅遊產品的行銷。著重研究民俗風情旅遊產品商品化及其實現的問題,民俗風情旅遊作為商品具有價值和使用價值,其使用價值具有其他商品所不具備的獨特特徵,特別是在當代消費主義思潮的影響下,這些特徵已經發生重要變異,認識並了解此變異現象對於民俗風情旅遊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五章,專題研究:壯族風情旅遊問題個案。民間宗教信仰主導著壯族民俗文化,壯族旅遊開發應積極推動壯族地域文化精神的跨文化共享。壯族風情旅遊開發的過程是一個重建壯族民間文化主體的過程,而遊客對民俗文化的感知使壯族民間文化得以重新發現與推廣。
第六章,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維護與修復。著重研究在生態旅遊資源內涵不斷拓展的情況下,如何建立旅遊保護機制以實現人文生態旅遊資源的維護與修復。

目錄

導論
一、研究背景與意義
二、研究思路與方法
三、主要內容與創新目標
四、相關研究動態及主要概念
第一章 民族民間文化與生態旅遊的整合
第一節 生態旅遊理論研究新視野
一、傳統生態旅遊研究檢視
二、生態旅遊研究的新視野
第二節 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
一、民族民間文化
二、民族民間文化的保護
三、民族民間文化保護面臨的問題
第三節 從消極保護到積極保護
一、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意義
二、生態旅遊開發與民族民間文化保護的整合
第二章 民族生產文化與生態旅遊
第一節 特色農業旅遊的文化景觀
一、特色農業旅遊
二、特色農業旅遊的文化生態景觀
第二節 特色農業旅遊開發
一、特色農業文化資源的運用問題
二、特色農業旅遊開發的內容
三、特色農業旅遊的產品開發
第三節 廣西特色農業文化的開發
一、廣西主要少數民族的特色農業文化
二、廣西少數民族特色農業的開發
第三章 民族生活文化與生態旅遊
第一節 特色民俗生活文化
一、民俗風情旅遊整體觀
二、特色民俗生活文化的特點
三、廣西特色民俗生活文化
第二節 民俗風情旅遊與民族民間文化自我救贖
一、民俗風情旅遊的目標取向
二、民族民間文化的自我救贖
三、旅遊與民族文化多元化
第三節 民俗風情旅遊利益相關者的權力配置
一、民俗風情旅遊主體的權力關係
二、民俗風情旅遊主體的權利範圍
三、民俗風情旅遊倫理的和諧效應
第四章 民俗文化生態旅遊產品的行銷
第一節 民俗風情旅遊的商品屬性
一、旅遊產品的商品屬性
二、民俗風情旅遊的商品屬性
第二節 民俗風情旅遊產品的消費觀
一、從商品屬性到產品消費
二、民俗風情旅遊產品的行銷
三、民俗風情旅遊產品的行銷思路
第三節 民俗風情旅遊產品開發諸問題
一、民俗風情旅遊開發諸問題
二、民俗風情旅遊的開發模式
三、民俗風情旅遊產品的開發對策
第五章 專題研究:壯族風情旅遊問題個案
第一節 壯族風情旅遊與民間宗教信仰
一、信仰主導民俗風情
二、壯族風情旅遊的“真實性”
三、跨越文化的界限
第二節 壯族風情旅遊與壯民族文化主體的重建
一、壯族文化的民間特質
二、壯族風情旅遊開發與主體重建
第六章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維護與修復
第一節 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保護機制
一、民俗風情旅遊資源的保護
二、民俗風情旅遊保護機制的內涵
第二節 民俗風情旅遊保護的運作模式
一、民俗風情旅遊保護運作模式
二、民俗風情旅遊的保護機制
第三節 建立民俗風情旅遊保護機制的意義
一、生態環境的不斷改善
二、民俗文化的有效傳承
三、實現旅遊業的可持續發展
結語
參考文獻
後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