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國史

跨國史是力圖超越民族國家邊界但又不否定民族國家框架的一種歷史研究路徑,重點考察人員、商品、技術、文化的跨國流動在形成現代性方面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它提供了一種新的方式來思考不同空間的互動與交流,尤其關注國家間關係之外產生的流動。

根據2009年出版的《帕爾格雷夫跨國史辭典》,跨國史可被視作全球史的一部分,編者沒有把這兩個概念徹底區分開。不過,跨國史在概念上依然保留了國家這一維度,而全球史的概念本身強調超越民族國家。

“國際”一詞強調主權國家之間的關係,國際史關注由複雜的國家間關係構成的國際事務;而跨國史更重視非國家行為體,比如在國家邊界之外行動的協會或網路。不過,跨國史與國際史也存在交集,例如,環境問題既涉及國家之間的互動,也涉及非政府組織的行動。

歷史背景,

歷史背景

受全球史興起及歷史學“全球轉向”的影響,一些學者開始探索民族國家史書寫的新路徑,於是出現了“跨國史”。1991年,澳大利亞史學家伊恩·蒂勒爾首先提出通過跨國史研究打破“美國例外論”,隨後托馬斯·本德和入江昭等西方學者也加入到跨國史研究中來,並出版了《女性的世界/女性的帝國:國際視野下的基督教婦女禁酒聯盟(1880—1930年)》《全球史與跨國史:過去、現在和未來》等一批代表性成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