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梁衡學新聞書系:總編手記

跟梁衡學新聞書系:總編手記

《跟梁衡學新聞書系:總編手記(修訂版)》內容介紹:有為的政治家和新聞人除服務現實外,還總是從歷史的高度去分析問題,決定自己的取捨,以青史留名。重大政治事件不但是當時社會的制高點,也可能是歷史的轉折點、里程碑。我們看一本世界通史或中國通史,總以政治演變、政權更替為主線,而沒有見到以經濟發展、藝術發展,或者體育運動的發展為主線的。

基本介紹

  • 書名:跟梁衡學新聞書系:總編手記
  • 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頁數:302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 作者:梁衡
  • 出版日期:2013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300163703, 730016370X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
《總編手記(修訂版)》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作者梁衡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

作者簡介

梁衡,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1968年畢業於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中國記協常務理事、《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集《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跟梁衡學新聞》,散文集《覓渡》《紅色經典》《只求新去處》《名山大川》《人傑鬼雄》,政論集《繼承與超越》。有梁衡散文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等。散文《晉祠》《夏感》《覓渡,覓渡,覓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追尋那遙遠的美麗》《青山不老》等入選中學和大學課本。

圖書目錄

明理篇
報紙的主體是新聞,本質是信息
稿件的生命力在於它的政治生命力
遭遇“盲稿”,半夜三更找“眼睛”
勿因小巧失大真
新聞是火花一點,不是火光一片
今天的新聞是明天的歷史,好稿則是歷史的坐標
從歷史長河回望新聞的浪花
機關報要克服機關化
機關報要搞好“五個統籌”
政治新聞的“三難”與“兩特”
寫作篇
鳥打嘴,兔打腿,采稿要攔不要追
把握多稜鏡的那一道棱
一種必須改正的“有殘文體”
作者筆下先有形,讀者心上才留痕
每一個將軍都有一個假想敵,每一個評論都要有一個真靶子
核心外延說通訊
訊息要七分肉三分骨
“要”字牌言論
編輯篇
新聞在文字大家族中的位置
編稿應多用刻刀,少用銼刀
“黑板報”式、“檔案”式專版,讓人生厭
辦好專版、專刊、周刊的“三一公式”
專版三要素:鮮明的主題,紮實的新聞事實和有個性的言論
含混不是模糊美
策劃篇
好欄目是好稿的專賣店
一個三級跳跳出來的頭條
記者篇
記者最大的“絕活”是頭條
新聞是溝通記者是翻譯
新聞,是流動中的一瞬
記者的多重身份和道德底線
記者職業四要素,首先要有責任心
關於記者站建設和管理的幾個問題
記者是從事件中走出來的金鳳凰
記者要登上重大事件的山峰
名記者的四條標準
夜班篇
新聞是報紙的主體
注重策劃,為改版練兵
非常時期的非常策劃
金秋里的收穫
“收官報導”圓滿,“視點新聞”有亮
滿版春色關不住
6月夜班的三點思考
大事大勢,方顯大報本色
把版面的“眼睛”做亮
6月夜班三題
標題篇
先學走,再學跑;先準確,再生動
末成稿時題為梁,成稿之後題為眼
政治篇
不要在岳飛、文天祥身上做文章
擁軍不是男痴女俏
對國家領導人不應稱爺爺
新聞與政治
記事篇
一次檢查
朱鎔基改稿
就取消北戴河暑期辦公給黨中央的一封建議信
向季羨林先生約稿
在退休座談會上的講話
作品篇
杜壽鵬——要堵賀蘭山缺
貪污就是背叛
贊環境書記、環境市長
事前有目標事中有督促事後有獎懲東營實行政務責任督查制
難忘今宵
一個大黨和一隻小船
黨史如鏡傳統如河
三十年的草原四十年的歌
工作不要掛在空擋上
有感於某些幹部“不會說話”
房高不要超過樹高
一脈相承說發展生產力
了不起的新實踐新觀念
文章五訣
一個老虎也吃人
有感於“民眾利益無小事”
碑不自立名由人傳
廣安真理寶鼎記
大渡河上三首歌
讓法律來保護陽光
栽者有其權百姓得其利
天星橋:橋那邊有一個美麗的地方
兩類出版兩種閱讀
匠人與大師
大幹部最要戒小私
聽老祖宗說和諧社會
說經典
退休篇
學問不問用不用,只說知不知
石頭裡有隻會飛的鷹
地震教我們如何說話
鄧小平認錯
誰敢極言?誰能極言?
用其力還是用其心
一把跪著接過的鑰匙
百年明鏡季羨老
榆林紅石峽記
母親石
肢體導演張藝謀
文化貼牌無異於自殺
雨中明月山
官員答記者問的14個“不要”
烏梁素海——帶傷的美麗
怎樣區分低俗、通俗和高雅
老百姓怎么看政治
以後這樣的人不多了
教材的力量
山還是那座山
現在還有八種人不幸福
用文學詮釋政治
百年革命三封家書
西柏坡賦
嘉興南湖紅船之銘

序言

從大學畢業到退休,我這一生的,厶\務年齡都是在新聞這個平台上度過的。全部時間中有一半是做新聞業務,一半是做新聞管理。我大學的專業並不是新聞,以一個外行,一步步走進新聞的殿堂,先當記者、蝙輯,後來又任新聞出版署官員、《人民日報》副總編。但是我總覺得自己還是個外來戶。一路上如履薄冰,小心觀察,謹慎體悟,孜孜以求。我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論是從事管理工作、新聞寫作還是文學創作,都不盲目跟行前車之轍,總想在實踐的同時弄清它的理論根據,走自己的路。我把這比作“打著燈籠走路”。
中國古代的學術研究有一個好的傳統,就是聯繫實際探求理論,但這個理論絕不枯燥,探求的過程也不艱澀,是寓研究於體味、把玩、欣賞之中。這就是詩話、詞話、筆記這一支。有點類似現代西方的案例教學,但現在的案例教學有其事,有其理,卻少有其美。中國畫的教學作品叫“課徒稿”(比現在電腦課件要早好多年),是教師邊畫邊講,演示技法的手稿,有其法,有其理,卻又一樣的美。有的簡直成了傳世名作,如著名的《芥子因畫譜》。魯迅小時候,在私塾里除學正課外還偷偷地臨它,可見其吸引力,至少說明它不枯澀。這大概就是列寧說的笑談真理。我從小就喜歡詩話、筆記體的學術書,後來做了新聞,便以這種方式邊實踐邊探尋新聞寫作的原理。積以時日,當我告別新聞平台時便有了一個“新聞三部曲”、這是我幾十年在新聞之路上走過來的照路燈籠,或一根拐棍。應出版社之約再加上《梁衡新聞作品導讀》,便構成了現在的書系。
“三部曲”其實是我親歷的三種業務身份的記錄。
第一部《記者札記》是我對1978年到1987年任《光明日報》記者期間新聞業務的自我剖析。本來記者你我,大同小異,並無可記之處。但這裡有兩點特殊。一是,這九年正是新中國歷史由低谷到復興的一個轉折期,所記的人物、事件、思想都有特殊的時代印痕,可資參考;=是,這九年我以大報記者身份處於最基層的記者站,又是初出茅廬,深挖細采,絞盡腦汁,有一些特殊的收穫。幾篇作品得獎也在這一時期。這一本書原名《沒有新聞的角落》,本意是一個記者在不大出新聞的地方,如何抓到新聞。該書1 990年出版後,曾先後再版、重印13次,影響較大。歸納出的一些法則、警句也廣為流傳,如“出門跌一跤,也抓一把土”,“三點一線採訪法”等。其中《青山不老》一篇還被選八教材。
第二部《評審筆記》是我擔任各種新聞獎項評審時的隨筆,時間約是1987年到2000年我在新聞出版署做管理官員期間。前一部是解剖自己,這一部是研究別人。評獎是對新聞作品質量的透視和檢驗,最能看出作者的拳路和作品的脈絡。沒有哪一個新聞人不夢想得獎,一稿成名。但一般我們卻過多地關注榜上之名,而忽略7上榜、落榜的理由。評獎過程,其實就是作品解剖、案例教學,是“順瓜摸藤”,逆求新聞原理和寫作方法的捷徑。這本研究筆記一一辨析作品得失,並儘量上探其源,分別歸納為採訪、寫作、原理等八個方面。本書原名《新聞綠葉的脈絡》,1 995年出版,先後4次再版重印。這次略有補充修訂。
第三部《總編手記》主要是2000年到2006年底我在《人民日報》任副總編期間的改稿記錄。說是記錄,但不是流水賬,瑣碎不要,只留思考。這是一個與前面完全不同的角度。首先,是站在全局而審一點,以一稿而牽全局,特別是頭條稿。雖然是改稿,心裡總是想著辦報,想著新聞與社會。其次,由於自有指導之責,所以雖是改稿子,又總是想著隊伍素質的提高,希望理論性和針對性都能強一點。再次,不只是改稿,更多的時候是選題、策劃、版面、新聞思想等巨觀的東西。書中內容大都是在夜班審稿、鯿前會定稿、出報後評稿時的思考,還有一些是編報背後的故事。這些文章大部分都曾在《新聞戰線》等刊物上發表過。此外還有一些我從《人民日報》退休後寫的一些文章。 在過去出版的“三部曲”中還有一本是我在新聞出版署任職時談管理的《新聞原理的思考》。考慮到讀者面較窄,這次沒有收入,而以《總編手記》代之,這樣,三本就分別是采、寫、編方面的業務研究了,仍是“新聞三部曲”。
至於《梁衡新聞作品導讀》,這是一本體例很特別的書。每篇新聞作品前都有我自己的剖析、說明或獨白,每個章節前又有鯿者的導讀,部分章節還附有報紙的影印檔案以及一些資料圖片,可以給讀者一定的參考與感性的認識。這本書在一定程度上可看作是“三部曲”一個濃縮本,算是為讀者準備的資料性讀物吧。
這套叢書,時間跨度從1978年到2012年,30多年,客觀上記錄了我國新聞業發展過程中的一個側面,也記錄了一個新聞人成長的過程。其中絕大多數文章都曾發表過,收入叢書時則儘量保留原貌。這是一件沒有刻意包裝,甚至沒有用心打磨的產品。之所以這樣,是想保持一點原生態,敞開心扉與同行切磋交流。這是一座已經蓋好還沒精裝的別墅,更方便用戶看清結構,然後根據自己的愛好去加工八住。
感謝我的母校中國人民大學的出版社能出版這套體例特別的書,願讀者能夠喜歡。
梁衡
2012年10月1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