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下關節整合對平足症形成及治療的套用基礎研究

距下關節整合對平足症形成及治療的套用基礎研究

《距下關節整合對平足症形成及治療的套用基礎研究》是依託同濟大學,由俞光榮擔任項目負責人的面上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距下關節整合對平足症形成及治療的套用基礎研究
  • 項目類別:面上項目
  • 項目負責人:俞光榮
  • 依託單位:同濟大學
中文摘要,結題摘要,

中文摘要

平足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見病,隨著病情發展,會導致嚴重的疼痛和行走不穩定,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目前治療方法眾多,但缺乏機制認識和統一觀點。而且傳統治療方法創傷大,大多會使足部處於非生理狀態,各種併發症發生率高。近年來,根據後足解剖特點、國外少量報導和我們的臨床工作發現,距下關節的對合與穩定在平足症的形成與治療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有趨勢,成人和兒童平足症的治療都聚焦在距下關節。本課題旨在通過解剖學和影像學研究測量相關結構;採用252排CT動態觀察比較正常和平足症病理狀態下後足運動特點和規律;在構建的平足症標本模型上通過生物力學和有限元實驗,研究平足症足部的生物力學特點和不同手術方法對後足的影響,從而明確距下關節在平足症中的作用和意義。在以上研究基礎上比較研究不同手術方法的臨床療效。以探討科學合理的治療策略和手術方法,對臨床合理治療平足症提供理論依據,以提高臨床近期和遠期療效,節約醫療資源。

結題摘要

平足症是足踝外科的常見病,隨著病情發展,會導致嚴重的疼痛和行走不穩定,甚至喪失勞動能力。目前治療方法眾多,但缺乏機制認識和統一觀點。而且傳統治療方法創傷大,大多會使足部處於非生理狀態,各種併發症發生率高。近年來,根據後足解剖特點、國外少量報導和我們的臨床工作發現,距下關節的對合與穩定在平足症的形成與治療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目前有趨勢,成人和兒童平足症的治療都聚焦在距下關節。本研究在平足模型、有限元上模擬距下關節制動、距下關節融合和跟骨內移截骨三種不同手術方式,通過上述測試方法,了解各種手術後足部的生物力學特性,綜合上述結果比較不同手術方式的優劣。並通過臨床進行驗證。結果:1、數字散斑相關法、電阻應變法、足底壓力分析系統、關節壓力分析系統和三維有限元分析這五種研究方法相結合,用於可復性平足手術方法的生物力學研究,可以獲得較為全面的生物力學數據,對足踝生物力學研究有重要意義。2、平足建模時,逐級載入發現當載入載荷<400N時,可出現輕度畸形:跟骨外翻角<15°,距骨第一跖骨角<15°,足弓平均下降1.36cm。當載入載荷至700N時,出現中度畸形:15°<跟骨外翻角<25°,15°<距骨第一跖骨角<30°,足弓平均下降3.91cm。3、和正常模型相比,平足模型足弓下陷延長,距骨頭內翻旋前;足部各測試位點的應力增加;前足內側壓力增高,外側壓力降低;跟骰關節壓力較正常足明顯增高,距舟關節壓力顯著降低。結論:上述三種手術方法僅適用於輕中度的可復性平足,重度平足如有跟骰或鄰近關節半脫位,復位後關節不穩定者,需行相應關節融合。嚴重的平足常合併足部多部位匹配關係喪失,術前應仔細評估,常需幾種手術聯合套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