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驢(丁嘴跑驢)

跑驢(丁嘴跑驢)

跑驢(丁嘴跑驢),江蘇省宿遷市傳統舞蹈,江蘇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跑驢(丁嘴跑驢)是分布在江蘇省北部宿遷一帶的一種跑驢舞蹈形式,主要源於宿豫區丁嘴鎮(現大興鎮)。表演形式主要有“單驢”和“多驢”表演,主要道具有跑驢、詼諧的服裝。丁嘴跑驢作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藝人已傳承五代,被宿遷市各鄉鎮(街道)作為“送戲下鄉”節目。

2009年—2010年,“丁嘴跑驢”分別被列為區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2011年“丁嘴跑驢”被列為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遺產編號:JSⅢ-36。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跑驢(丁嘴跑驢)
  • 批准時間:2011年9月2日
  • 遺產級別:省級
  • 遺產類別:傳統舞蹈
  • 申報地區:江蘇省宿遷市宿豫區
  • 項目編號:JSⅢ-36
歷史淵源,舞蹈特色,表演形式,表演細節,表演道具,傳承保護,傳承狀況,傳承譜系,社會影響,

歷史淵源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表演
跑驢是一種民間社火舞蹈形式,其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在中國北部、西部地區普遍存在。丁嘴跑驢是分布在江蘇省北部宿遷一帶的一種跑驢舞蹈形式。據說,在清代中期已在民間盛行。當地有關跑驢說法很多,一說根據神話《八仙過海》中的“張果老倒騎毛驢”這一民間故事編創演繹的流傳下來;二說是由山道埋恥廈東及徐州一帶“跑竹馬”發展而成並傳入宿遷;三說根據當地民眾的生產生活的場景和情節進行整理加工而成,在農閒時節伴以社祭活動,以此講旬舉祈求六畜興旺、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丁嘴跑驢有據可查的歷史近百年,自清代末年起,早期的代表人物有丁德賢等,他們自清末時期就開始從事丁嘴跑驢的表演和傳承。民國時期,從事丁嘴跑驢表演的代表人物有丁其善、蔡敦成等人。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以陳太柱為代表的新一代藝人,對丁嘴跑驢進行了改進,將北方跑驢技藝溶入其中,豐富了丁嘴跑驢的表演內容。改進後,丁嘴跑驢更受當地民眾的喜愛,從事丁嘴跑驢表演的民間藝人數量也隨之增長,曾一度達到村村有跑驢隊的規模,跑驢隊年節時走村串戶,灰諧幽默的表演,顯得熱鬧非凡。改革開放以來,丁厚才、陳懷來、陳太柱、周飛等人又將當地跑驢技法編入丁嘴跑驢的廣場表演套路之中,組織動員少年兒童參與跑驢活動。

舞蹈特色

表演形式

“單驢”表演
丁嘴跑驢講驗兵“單驢”表演,由兩人表演,一為騎驢者,多為女性,裝扮顯羞澀,另一為趕驢者(或牽驢者),多為男性(或男扮女裝),常扮相丑角,也是表演中最出彩的角色。
“多驢”表演
丁嘴跑驢“多驢”表演,一般是由輔以小驢。在表演中,騎驢者的步伐主要有“平閃步”“上、下山步”“跑驢步”“驚驢跳”“大跑步”“過河步”等十餘種。趕驢人(或牽驢人)有“橫扭步”“小跑步”“後踢步”“踢驢步”“抬驢步”“追驢步”等。動作有趕驢、牽驢、坐驢和追驢等。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表演

表演細節

丁嘴跑驢的表演難度在於上半身和下半身要分開,上半身表演騎驢者,塑造人的形象;下半身表演驢的動作,塑造驢的形象。上半身通過頭、手臂、腰的動作來表現騎驢者的喜怒哀樂;下半身通過不同的走、跑、跳、扭、蹲步的節奏和造型的變化來表現驢的俏皮、淘氣、活潑的形象及倔犟的性格特點。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表演
跑驢多是表現一對農村新婚夫妻在回娘家的路上,過溝、爬坡、驢驚、搶救等經過,有說有唱有舞。丁嘴跑驢在廣場表演中的基本特徵主要有三點:一是進場起式。一般由20—50頭“小毛驢”被牽驢人趕著,排著整齊方陣上場;二是大跑圓場。由“頭驢”帶領圍繞場地奔跑。在跑場過程中,牽驢人面帶喜悅,手拿驢鞭子,仰視前方,作揮鞭表演;三是童趣逗驢。此段落節奏舒緩。在“七字鑼鼓”音中,由圓場隊可變為面向觀眾的多路縱隊,騎驢的“小媳婦”與牽驢“丈夫”逗趣,整場表演氣勢宏大,加之鑼鼓嗩吶渲染,氣氛推向高潮。

表演道具

丁嘴跑驢的表演道具一般是由竹子紮成毛驢狀,外面用黑色或灰色毛絨遷詢布進行裝扮,扎制兩條人腿模型並分別固定在毛驢兩側,栓上韁繩,毛驢中間紮成直徑能夠容一人腰圍大小的孔。
跑驢:跑驢的製作一般近似真驢的大小,形狀也近似真驢,跑驢的裝飾具有民間特色,大紅大綠,較粗曠,表演者背著就可以表演,可以一人獨立表演,亦可以多人多組表演。
服裝:表演者的服裝一般以黃、綠綢緞布料製作,具有典型的北方民間服裝特徵,女的臉上塗脂抹粉,頭戴紅花,身提拳辣穿長裙。男的著一身白色衣服,腰間繫上紅腰帶,頭上扎著白頭巾,手上拿著長鞭,男女的著裝均顯示農閒時的自由和小夫妻之間的甜蜜和諧。
器樂:有鼓、鑼、鈸等,敲打器樂的一般由4—5人組成。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丁嘴跑驢”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投入較多的財力、精力和時間。在人民民眾娛樂形式多元化的現代,如何把“丁嘴跑驢”的傳統技藝全面系統地傳承下去,仍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一是,一些民間老藝人的收入沒有保障,難以維持生計;二是,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掙錢對其興趣不足;三是,留在家鄉的成年人,也多因家中事務多,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活動,至使學而不專,慢慢形成傳承人斷層現象,制約了傳承工作的開展。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的保護與傳承

傳承譜系

代數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年份
1896—1923
1924—1949
1950—1970
1971—1990
1991—
主要傳承人物
丁德賢
丁其善、蔡敦成
丁成飛、張力俊、陳太柱
丁厚才、陳懷來
周踏永故酷飛、丁嘴國小100餘名學生

社會影響

獲獎記錄
2012年,在宿豫區春節文藝匯樂頸船演中,丁厚才編導的由36位平均年齡60歲的老人組成的老年跑驢隊表演的《丁嘴跑驢鬧新春》獲優勝節目和優勝單位獎;2012年6月,老年跑驢隊代表宿遷市參加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表演,獲優秀傳承最高獎;2012年10月,參加宿遷市“歡樂西楚-文化大巡遊”,獲優秀表演獎;2012年7月,成人跑驢隊參加市首屆民間文藝展演出,獲優勝展演獎。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
重要演出
2013年4月,“丁嘴跑驢”在丁嘴鎮14個村進行了廉政文化進村(居)演出;2013年7月,“丁嘴跑驢”參加蘇北片區《清風揚帆》廉政文化晚會演出;2018年,宿遷140場“好戲”送下鄉,為基層農村民眾表演“丁嘴跑驢”在內的數個特色項目。

表演道具

丁嘴跑驢的表演道具一般是由竹子紮成毛驢狀,外面用黑色或灰色毛絨布進行裝扮,扎制兩條人腿模型並分別固定在毛驢兩側,栓上韁繩,毛驢中間紮成直徑能夠容一人腰圍大小的孔。
跑驢:跑驢的製作一般近似真驢的大小,形狀也近似真驢,跑驢的裝飾具有民間特色,大紅大綠,較粗曠,表演者背著就可以表演,可以一人獨立表演,亦可以多人多組表演。
服裝:表演者的服裝一般以黃、綠綢緞布料製作,具有典型的北方民間服裝特徵,女的臉上塗脂抹粉,頭戴紅花,身穿長裙。男的著一身白色衣服,腰間繫上紅腰帶,頭上扎著白頭巾,手上拿著長鞭,男女的著裝均顯示農閒時的自由和小夫妻之間的甜蜜和諧。
器樂:有鼓、鑼、鈸等,敲打器樂的一般由4—5人組成。

傳承保護

傳承狀況

“丁嘴跑驢”的保護與發展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投入較多的財力、精力和時間。在人民民眾娛樂形式多元化的現代,如何把“丁嘴跑驢”的傳統技藝全面系統地傳承下去,仍面臨著很多問題和挑戰。一是,一些民間老藝人的收入沒有保障,難以維持生計;二是,年輕人大多外出打工掙錢對其興趣不足;三是,留在家鄉的成年人,也多因家中事務多,沒有充足的時間參與活動,至使學而不專,慢慢形成傳承人斷層現象,制約了傳承工作的開展。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的保護與傳承

傳承譜系

代數
第一代
第二代
第三代
第四代
第五代
年份
1896—1923
1924—1949
1950—1970
1971—1990
1991—
主要傳承人物
丁德賢
丁其善、蔡敦成
丁成飛、張力俊、陳太柱
丁厚才、陳懷來
周飛、丁嘴國小100餘名學生

社會影響

獲獎記錄
2012年,在宿豫區春節文藝匯演中,丁厚才編導的由36位平均年齡60歲的老人組成的老年跑驢隊表演的《丁嘴跑驢鬧新春》獲優勝節目和優勝單位獎;2012年6月,老年跑驢隊代表宿遷市參加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表演,獲優秀傳承最高獎;2012年10月,參加宿遷市“歡樂西楚-文化大巡遊”,獲優秀表演獎;2012年7月,成人跑驢隊參加市首屆民間文藝展演出,獲優勝展演獎。
跑驢(丁嘴跑驢)
丁嘴跑驢
重要演出
2013年4月,“丁嘴跑驢”在丁嘴鎮14個村進行了廉政文化進村(居)演出;2013年7月,“丁嘴跑驢”參加蘇北片區《清風揚帆》廉政文化晚會演出;2018年,宿遷140場“好戲”送下鄉,為基層農村民眾表演“丁嘴跑驢”在內的數個特色項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