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社團變“跑會族”,學生行色匆匆穿梭各個會場。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跑會族
- 群體:大學生
- 活動:大學社團
- 後果:社團行政化失去吸引力
簡介,社會現象,“社員”成“會奴”,“社長官癮真大”,評價,
簡介
![跑會族 跑會族](/img/d/c36/nBnauUzM5QTZkNjY5ATMkhTNwkjZ3MTZiV2NzMjM5ADN1kDNzEjYjFjYjhzLtVGdp9yYpB3LltWahJ2Lt92YuUHZpFmYuMmczdWbp9yL6MHc0RHa.jpg)
“下周的工作:周一中午學生會例會、周二下午社團例會、周四晚上部門臨時會。”2010年10月17日,武漢理工大學某院系學生會主席李正(化名)把QQ簽名改成了“跑會安排”,他吐苦水:“一周下來,基本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了。”
據了解,像李正這樣的學生在高校里並不少見,他們經常手握會議記錄冊、行色匆匆地穿梭在各個會場,被同學們戲稱為“跑會族”。
社會現象
“社員”成“會奴”
吳罡是武漢一省屬高校的學生,剛讀大二的他已是身兼數職的“校官”——校學生會生活部長、院系學生會宣傳部部長、副班長,再加上若干社團的成員身份,吳罡的日子過得十分充實。他苦笑著說,為了不耽誤各種會議,他幾乎犧牲了自己全部的課餘時間。“從大一到大三,我參加過7個社團,中途退了5個。”
剛畢業的王凌玲回想起大學生活,用了“會奴”兩個字概括。
“社長官癮真大”
“我們社長官癮真是大。”武漢某高校外語系的學生小袁說,她和幾個社團成員給社長起了個外號——“催眠師”,因為社長每次召集大家開會,都能滔滔不絕地進行半個多小時的“演講”。武漢工程大學大二學生梁明綰(化名)是該校學生會成員,她認為每次開會需要布置的工作其實並不多,大部分時間都浪費在個別學生“領導”的發言上。
評價
社團行政化失去吸引力
“學生組織內部應制定相應的監督體制。”武漢大學團委副書記文雲冬認為,適當的例會確實有必要,但過於頻繁就不太正常了,空洞的會議內容、行政化的模式則更容易使學生對社團失去興趣。
文雲冬建議,社團成員可以成立監督小組,對各項活動、會議及學生領導進行民意監督,這樣不僅能提高每次活動的效率,還能增強社團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