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中國人的墨跡,在本國不為人知,在日本卻有人珍藏,作者從此事中看到了兩國文化風俗的不同和文化心理的差異,尤其對中國知識分子的保守思想很有感慨。一個民族的文化要全民都重視,要敢於爭新煊異,才能普及和提高,現在也仍是如此。
基本介紹
基本信息,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者簡介,
基本信息
作品原文
余過長崎[2],知事荒川君一見如故交[3]。荒川有舊藏中同人蔣湘帆尺牘一冊視余,屬為題記。湘帆名衡,自署拙老人,在吾國未甚知名,加書甚工,竟流傳海外,為識者所藏弆[5],似有天幸者。鄉曲儒生,老死翰墨,名不出閭巷者,曷可勝道?其事至可悲,而為者不止,前後相望不絕也。一藝之成,彼皆有以自得,不能執市人而共喻之,傳不傳,豈足道哉?得其遺蹟者,雖曠世殊域[6],皆流連慨慕不能已[7],亦氣類之相感者然也。觀西士之藝術,爭新煊異[8],日襮之五都之市以論定良窳[9],又別一風教矣。
作品注釋
[1]蔣湘帆:名衡,江蘇金壇人。恩貢生,乾隆初以手書十三經進呈,賜國子監學正。
[2]長崎:日本城市名,是九州島西岸大港。
[3]知事:地方長官。
[4]署:簽名。
[5]弆(jǔ):收藏。
[6]曠世:遠世,歷時長久。
[7]流連:留戀不捨。
[8]煊:通“喧”,顯示。
[9]襮(bó):暴露,表露。五都之市:指繁華的城市。窳(yǔ):器物粗劣。
作者簡介
吳汝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