跁部首是足,總筆畫是14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跁
- 拼音:bà;páo
- 部首:足
- 五筆:KHCN
- 倉頡:RMAU
- 總筆畫:14
- 部外筆畫:4
- 注音:ㄅㄚˋ;ㄆㄠˊ
- 區位碼:DA95
- 筆順編號:25121215215
- 四角號碼:6711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 U+8DC1
基本信息,古籍解釋,
基本信息
筆順:豎折橫豎橫豎橫折豎橫折
基本字義
● 跁
bàㄅㄚˋ
◎ 〔~跒〕不肯前。
◎ 〔~踦〕矮人。
其它字義
● 跁
páo ㄆㄠˊ
◎ 〔~跒〕a.蹲;b.爬行。
English
◎ trample on, tread on; search for; (Cant.) to squat down
詳細字義
跁 形聲。字從足,從巴,巴亦聲。“巴”意為“附著”、“黏著”、“匍匐在地”。“足”指“移動身體”。“足”與“巴”聯合起來表示“匍匐在地,用四肢移動身體”。本義:爬。說明:古漢語中,要表示“爬行”這個意思,起先用“跁”字,後來改為用“爬”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傍下切《集韻》部下切,𠀤音罷。跁跒,行貌。《玉篇》跁跒,不肯前。《李建勳詩》跁跒為詩跁跒書。
又《集韻》蒲巴切,音爬。《類篇》跁跒,蹲也。
又《廣韻》白駕切,音𥝧。跁踦,短人。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類篇》矲𥏝,短貌。矲,或作跁。 《正字通》跁為俗增,無意義。今俗謂小兒匍匐曰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