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畫編碼
部外筆畫 | 3 | 總筆畫 | 10 | 異體字 | 蹠跑 |
統一碼UNICODE | 五筆 | 倉頡 | 鄭碼 | 四角 | 筆順 |
U+8DB5 | KHQY | RMPI | JIRS | 67120 | 丨フ一丨一丨一ノフ丶 |
詳細釋義
基本字義
趵 <動> 跳躍;
趵bào 1.見"趵突"。
趵bō 1.見"趵趵"。
趵 拼音:bào bō páo zhī zhuó
部首:足,部外筆畫:3,總筆畫:10
五筆86&98:KHQY 倉頡:RMPI 區位碼:F5C0 筆順:豎折橫豎橫豎橫撇折捺。
筆順編號:2512121354 四角號碼:67120 UniCode:CJK 統一漢字 U+8DB5
● 趵 bàoㄅㄠˋ
◎ 跳躍。
● 趵 bōㄅㄛˉ
詳細字義
◎ 趵 bào 形聲。字從足,從勺,勺亦聲。“
勺”意為“專注於一點”。“足”與“勺”聯合起來表示“在原地踩踏或彈跳”。本義:原地踩踏或彈跳。
〈動〉
(1) 跳躍;[水] 往上涌 [jump;well up]。如:趵突(噴涌;奔突。亦指泉水。如:趵突泉,在山東省濟南市)
(2) 另見 bō
基本詞義
◎ 趵 bō
象 腳踏地的聲音。如:趵趵(象聲詞。腳踏地的聲音)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集韻》𠀤北角切,音剝。擊也。《玉篇》足擊聲。
又《集韻》巴校切,音豹。跳躍也。《齊乗》濟南有趵突泉。
又《集韻》測角切,音齪。足齊貌。
又職略切,音灼。跡也。或作蹠。
漢語詞典
趵1 [bào ㄅㄠˋ]
[《集韻》巴校切,去效,幫。]
見“ 趵突 ”。
趵2 [bō ㄅㄛ]
[《廣韻》北角切,入覺,幫。]
見“ 趵2趵 ”。
【趵突】
1.噴涌;奔突。《白雪遺音·馬頭調·濟南八景》:“萬顆珍珠往上起,趵突騰空實好看。”
2.泛指泉水。 清 趙翼 《靈谷寺》詩:“最後功德水,趵突地底伏。”
【趵突泉】泉名。在 山東省 濟南市 西門外 趵突泉公園 內。是 濼水 源頭。泉水噴涌,高數十厘米。其北有 呂祖廟 ,其西為 觀瀾亭 ,東有 漱玉泉 。 宋 曾鞏 《齊州二堂記》:“自崖以北,至於 歷城 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湧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 趵突之泉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古蹟·趵突泉》:“ 趵突泉 在 山東 濟南府 西門外 呂祖廟 前,三窟突起,聲如殷雷。相傳此泉自 王屋山 來,為 濼水 之源也。”《老殘遊記》第三回:“這 趵突泉 乃 濟南府
七十二泉中的第一個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畝地寬闊,兩頭均通溪河。”
【趵趵】象聲詞。腳踏地的聲音。 唐 元稹 《
田家詞》:“牛吒吒,田確確,旱塊敲牛蹄趵趵。” 清 吳升 《南山北山行》:“山後荒塋平作田,墳頭趵趵犁起土三尺。” 陳煒謨 《狼筅將軍》:“好像一隻將牽上屠場的蹄聲趵趵的黃牛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