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針

足針

足針療法是用針刺、艾灸或藥物外敷足部一定穴位,用以治療全身疾病的一種方法。“陽氣起於足五趾之表,陰氣起足趾之里。”足三陰經起於足,足三陽經止於足。足陽明經脈止於足次趾的外側端,其支脈進入足大趾和足三趾;足太陽經脈經足外側赤白肉際,止於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足少陽經行於足背外側,止於足四趾外側端,其支脈斜入足大趾。足三陰經脈分別受與其相表里的陽經之交,分別起於足大趾的內側、外餾和足底部,上行於足內側赤白肉際、足背和足底等部位。手足三陰、三陽經通過表里經及同名經與足相聯。奇經八脈中陽維脈及陰、陽蹺脈起於足部。說明足與全身臟腑器官通過經脈聯繫起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足針療法
  • 方法:用針刺、艾灸或藥物外敷足部穴位
  • 功能作用:具有通經活絡,調整臟腑
  • 優點:針感強、反應大、取穴少
概述,穴位和主治,器械,操作方法,適用範圍,注意事項,

概述

足針法,是針刺足部的一些特定穴位,以治療疾病的一種方法。它具有通經活絡,調整臟腑功能的作用。用於治療全身性疾病。有針感強、反應大、取穴少、透穴多、留針時間短、無副作用等優點。

穴位和主治

1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上2cm處。主治感冒、頭痛、鼻炎、鼻竇炎。
2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6cm。內旁開2cm處,主治三叉神經痛。
3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3寸處。主治神經衰弱、癔病、失眠、低血壓、昏迷。
4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3寸,外旁開1寸處。主治胸痛、胸悶、肋間神經痛。
5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4寸,外旁開3cm。主治坐骨神經痛、闌尾炎。
6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5寸,內旁開2cm處。主治痢疾、腹瀉、十二指腸潰瘍。
7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5寸,外旁開2cm。主治癲癇、神經衰弱、神經宮能症。
8號穴:在足底後緣的中點直上9cm,外旁開2cm。主治癲癇、神經衰弱、神經宮能症。
9號穴:在拇趾與第二趾間後4寸處。主治痢疾、泄瀉、子宮炎。
10號穴:在湧泉穴內旁開1寸處。主治慢性胃腸炎、胃痙攣。
11號穴:在湧泉外旁開2寸處。主治肩痛、蕁麻疹。
12號穴:在足底拇趾與第二趾間後1寸處。主治牙痛。
13號穴:在足底小趾橫紋中點處1寸處。主治牙痛。
14號穴:在足底,小趾橫紋中點處。主治遺尿、尿頻。
15號穴:在踝關節橫紋中點不5分兩旁的凹陷處,主治腰腿痛、腓腸肌痙攣。
16號穴:在足背內側,舟骨突起上方凹陷中。主治高血壓、腮腺炎、急性扁桃腺炎。
17號穴:在踝關節橫紋中點下2.5寸之足背上。主治心絞痛、哮喘、感冒。
18號穴:在足背,第一跖骨底內前凹陷中。主治胸痛、胸悶、急性腰扭傷。
19號穴:在足背二、三趾間後3寸處。主治頭痛、中耳炎、急性慢胃腸炎、胃及十二脂腸潰瘍。
20號穴:在足背三、四趾間後1寸處。主治落枕。
21號穴:在足背四、五趾間後五分處。主治坐骨神經痛、腮腺炎、扁桃腺炎。
22號穴:在足背一、二趾間後1寸處。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
23號穴:在拇長伸肌腿內側跖趾關節處。主治急性扁桃腺炎、流行性腮腺炎、高血壓、結節性癢症、濕疹蕁麻疹
24號穴:在第二趾間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中耳炎。
25號穴:在第三趾間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
26號穴:在第四趾間的第二關節內側赤白肉際處。主治頭痛。
27號穴:在太白穴與公孫穴連線的中點處。主治癲癇、癔病、腹痛。
28號穴:在足背內側舟 骨突起下後方之凹陷中。主治頭痛、子宮功能性出血、附屬檔案炎。
29號穴:在內踝正中直下2寸處。主治子宮功能性出血、支氣管之、哮喘。
30號穴:崑崙穴直上1寸處。主治坐骨神經痛、腰痛、頭痛。
足跟後緣的中點與二、三趾間連線折為10寸,此線定為正中線;足底各趾間下足跟後緣連線平等於正中線。其間隔約為1寸;足面以表面解剖定位取穴;內外踝頂點與足底內外緣垂直線各約為3寸。

器械

26~28號毫針

操作方法

用毫針直刺或斜刺,深0.5~1.5寸。留10~15min。對需要持續刺激的病例,也可以加用電針。每日或隔日針刺1次,2~10天為一療程,休息2~3天,再針第二療程。

適用範圍

見穴位主治。

注意事項

(1)足針療法感應比較強,治療前須向病人充分說明,以防止發生暈針。
(2)沿骨緣斜刺時,注意不要損傷骨膜;足部特別要注意消毒,防止發生感染。
(3)捻針時,讓患者活動或按摩患處。
(4)左側病取左側穴,右側病取右側穴,兩側病取雙側穴;主治相同的穴位,可以配合使用;在同一疾病遇有兼症時,可對症配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