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跡·心跡》是一部散發著濃郁生活氣息和閃爍著純真理性光輝的散文集。作者李麗將在祖國最西部的邊陲小城,在太平洋彼岸的國際都市,在著名景區的山山水水,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積蓄的見聞與感悟、情思與遐想付諸筆端。字裡行間似行雲流水,娓娓道來,女性特有的細膩和溫婉、真誠和善良、慈愛和賢德躍然入目,沁人心脾,給人以強烈的外在美感和心靈啟迪。
基本介紹
- 書名:足跡·心跡
-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 頁數:231頁
- 開本:16
- 作者:李麗
-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江西人民出版社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足跡·心跡》是由四十餘篇散文構成的一本散文集,內容包括作者的人生經歷、工作經歷、學習感受以及倫理思想等,濃縮了作者對自己工作和生活的所感所悟。全書分“山水傳情”、“花木絮語”、“海外拾貝”、“生活感悟”四個部分。適合廣大文學愛好者閱讀。
作者簡介
李麗,1954年6月出生,江西豐城人,畢業於中國婦女管理幹部學院。在工廠當過卷揚工、出納員、描圖員;在婦聯擔任過辦公室主任、副主席;現任宜春市政協社會法制委員會主任。從小愛好文學,閒暇之餘常舞文弄墨,2006年加入江西省作家協會。在國家、省、市級報紙雜誌發表散文、雜文、報告文學等30萬餘字。先後出版了散文集《情滿西域》《行走紐約》。其中,《情滿西域》獲江西省宜春市第一屆優秀文學藝術獎,《高原紅柳》入選《江西散文十年佳作選》。
圖書目錄
山水傳情
烏鎮風韻
沈園悲歌
迷醉沙坡頭
走進塔爾寺
九寨風光
喀拉庫勒湖
美哉明月山
克孜爾千佛洞
喀納斯之旅
大山,你好
聖地峽谷
奧依塔克之行
玉其塔什草場遊記
看海去
香港印象
花木絮語
楊柳青青
茶花
竹子頌
空谷佳人
神木園
胡楊的輝煌
高原紅柳
神奇的熱帶植物館
北河園中賞紫薇
兩隻小黃鳥
海外拾貝
澳洲散記
花園中的大都市
走進毛利人文化村
嚴刑重罰下的新加坡
跳躍在紐約上空的音符
紐約漫筆
自由女神也是移民
紐約博物館
華爾街
揭開聯合國的神秘面紗
時報廣場
洛克菲勒中心
人生感悟
兒時磨礪是福
本色的愛
牽手到老
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我的父親母親
女人是美麗的使者
陳年老酒
成長的啟迪
圓夢大學
離別
情滿西域
跋一:難得的堅持/聶冷
跋二:我的文學夢
烏鎮風韻
沈園悲歌
迷醉沙坡頭
走進塔爾寺
九寨風光
喀拉庫勒湖
美哉明月山
克孜爾千佛洞
喀納斯之旅
大山,你好
聖地峽谷
奧依塔克之行
玉其塔什草場遊記
看海去
香港印象
花木絮語
楊柳青青
茶花
竹子頌
空谷佳人
神木園
胡楊的輝煌
高原紅柳
神奇的熱帶植物館
北河園中賞紫薇
兩隻小黃鳥
海外拾貝
澳洲散記
花園中的大都市
走進毛利人文化村
嚴刑重罰下的新加坡
跳躍在紐約上空的音符
紐約漫筆
自由女神也是移民
紐約博物館
華爾街
揭開聯合國的神秘面紗
時報廣場
洛克菲勒中心
人生感悟
兒時磨礪是福
本色的愛
牽手到老
命運把握在自己手中
我的父親母親
女人是美麗的使者
陳年老酒
成長的啟迪
圓夢大學
離別
情滿西域
跋一:難得的堅持/聶冷
跋二:我的文學夢
後記
難得的堅持
聶冷
我和李麗的文緣算來已有28年了。從一篇小散文的發表,到洋洋數部散文集的出版,可以說,我見證了她在文學園林之中的成長。不過,她老是一見面就叫我“老師”,卻弄得我頗為慚愧。的確,28年前我在《贛中報》當編輯時,編髮了她的處女作《荷花賦》,並且此後一直關注著她的創作進展,差不多閱讀過她的每一篇文稿,也許給她帶來了一點鼓舞。但是,被稱為“老師”則實在是名不副實,因為我並沒有教過她什麼知識或技能,一切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我不過是像一個NBA的“冬粉”看到姚明投進了一個好球而情不自禁地跳起來鼓掌歡呼一樣,常常為她的進步喝了喝彩而已。
說起李麗的進步,作為文友,我也為之受到鼓舞。28年前,當我看到她的第一篇文稿時,雖然她的語言文字已經頗為流暢,表情達意準確到位,篇章結構也安排合理,但文筆畢竟還有幾分拘謹和青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明確地看到,她的文筆一年比一年變得老到,行文一年比一年變得灑脫,構思一年比一年變得新穎,意境一年比一年變得深邃;雖是業餘作者,整體水準卻在日益向專業作家靠近。這就表明她幾十年來從未放鬆過在文學創作上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努力。
在權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當今時代,文學在許多人的眼裡已經不值得一瞥。而事實上,文學這個東西,對於社會來說不僅是一份高雅的情趣,而且確實是精神的食糧;就整個社會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儘管許多人與文學越來越疏遠,但新的愛好者又會誕生,故而文學永遠不會滅絕。一個懂得文學的價值,甚至能在日益邊緣化的處境中始終堅持著文學追求的人,是值得敬佩的。而李麗顯然就是這值得敬佩的人之一,這也正是我幾十年來始終關注著她的根本原因。
回頭看看,我發現許多過去同時起步的文友,最終都因為種種原因退出了文學隊伍。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文學路上競爭確實太激烈,進展確實太艱難。文學“叢林裡”遵循的基本上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生存者憑的是硬實力、真功夫,沒有太多的權謀與貓膩。因此,在文學創作之路上,由於腦力、體力或耐力不濟等因素而實在跟不上趟,那么,急流勇退也不失為智者。我對許多退出了文學創作隊伍的朋友,也一向都很尊重;尤其是不少朋友雖然自己不再寫了,但仍經常閱讀和鑑賞,繼續關心著文學界的動向,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堅持,也是很高雅的。當然,最令人矚目的,終歸還是那少數幾個堅定不移、永不言棄,而且一直在不斷進步著的頑強拼搏者,而李麗就是其中之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讀書人增加知識和閱歷的基本途徑,李麗也不例外。在本書的跋二中,她自己也說到了這些使她取得進步的基本因素。確實,文學創作的功夫並不全在於寫,而往往在於筆頭之外。正因為李麗能“貪婪”地讀書,所以她的知識積累就能不斷地豐富。而知識越豐富,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越飽滿。她過去只能直接敘寫眼見耳聞的事物和感受,因而陳述難免單調;而現在,她會非常貼切地引用古人的詩詞文章或典故來增強文章的知識性、趣味性、優美度和說服力。她過去的眼界比較有限,因而即使曲盡文筆,也難以繪出一般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全新畫面;而現在她通過邊疆域外的諸多閱歷,娓娓道來,則能給人帶來許多新鮮活潑的美的享受。這些因知識積累和閱歷增加而帶來的文章新氣象,在這部文集中隨處可見。
李麗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朋友,充滿激情。“文如其人”,在這部文集中,她讚美花木,詠嘆自然,拾掇人文,感悟親情……確實篇篇文章都流溢著愛心和激情,這也是她的文章最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參觀過她和建國夫婦倆親手培植的小園花木,則更能使人領悟到她的文章風韻之所來。
俗話說:“有緣修得同船渡。”這是說,要珍惜友誼,即使僅僅是同乘過一回渡船,也應看作是人生難得的一場緣分。如此看來,作為交往了整整28年的文友,我和李麗的文緣確實不淺了。28年啊,都夠得上打三場半抗日戰爭的時間了,我黨從創建到奪取大陸政權也不過就是28年;而我和她心愛的老公建國先生的相識相知則更為久遠,能不珍惜乎!因而李麗在新文集即將出版之際,囑我寫一篇跋,我雖已老態畢露,江郎才盡,仍願不揣鄙陋,奮力而為之,即緣於此。
2013年10月31日於守愚齋
聶冷
我和李麗的文緣算來已有28年了。從一篇小散文的發表,到洋洋數部散文集的出版,可以說,我見證了她在文學園林之中的成長。不過,她老是一見面就叫我“老師”,卻弄得我頗為慚愧。的確,28年前我在《贛中報》當編輯時,編髮了她的處女作《荷花賦》,並且此後一直關注著她的創作進展,差不多閱讀過她的每一篇文稿,也許給她帶來了一點鼓舞。但是,被稱為“老師”則實在是名不副實,因為我並沒有教過她什麼知識或技能,一切都是她自己努力的結果。我不過是像一個NBA的“冬粉”看到姚明投進了一個好球而情不自禁地跳起來鼓掌歡呼一樣,常常為她的進步喝了喝彩而已。
說起李麗的進步,作為文友,我也為之受到鼓舞。28年前,當我看到她的第一篇文稿時,雖然她的語言文字已經頗為流暢,表情達意準確到位,篇章結構也安排合理,但文筆畢竟還有幾分拘謹和青澀。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明確地看到,她的文筆一年比一年變得老到,行文一年比一年變得灑脫,構思一年比一年變得新穎,意境一年比一年變得深邃;雖是業餘作者,整體水準卻在日益向專業作家靠近。這就表明她幾十年來從未放鬆過在文學創作上不斷追求更高境界的努力。
在權錢至上、物慾橫流的當今時代,文學在許多人的眼裡已經不值得一瞥。而事實上,文學這個東西,對於社會來說不僅是一份高雅的情趣,而且確實是精神的食糧;就整個社會而言,它是不可或缺的。儘管許多人與文學越來越疏遠,但新的愛好者又會誕生,故而文學永遠不會滅絕。一個懂得文學的價值,甚至能在日益邊緣化的處境中始終堅持著文學追求的人,是值得敬佩的。而李麗顯然就是這值得敬佩的人之一,這也正是我幾十年來始終關注著她的根本原因。
回頭看看,我發現許多過去同時起步的文友,最終都因為種種原因退出了文學隊伍。而其中一個最重要的原因,就在於文學路上競爭確實太激烈,進展確實太艱難。文學“叢林裡”遵循的基本上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生存者憑的是硬實力、真功夫,沒有太多的權謀與貓膩。因此,在文學創作之路上,由於腦力、體力或耐力不濟等因素而實在跟不上趟,那么,急流勇退也不失為智者。我對許多退出了文學創作隊伍的朋友,也一向都很尊重;尤其是不少朋友雖然自己不再寫了,但仍經常閱讀和鑑賞,繼續關心著文學界的動向,這實際上也是一種難能可貴的堅持,也是很高雅的。當然,最令人矚目的,終歸還是那少數幾個堅定不移、永不言棄,而且一直在不斷進步著的頑強拼搏者,而李麗就是其中之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是讀書人增加知識和閱歷的基本途徑,李麗也不例外。在本書的跋二中,她自己也說到了這些使她取得進步的基本因素。確實,文學創作的功夫並不全在於寫,而往往在於筆頭之外。正因為李麗能“貪婪”地讀書,所以她的知識積累就能不斷地豐富。而知識越豐富,寫出來的文章就會越飽滿。她過去只能直接敘寫眼見耳聞的事物和感受,因而陳述難免單調;而現在,她會非常貼切地引用古人的詩詞文章或典故來增強文章的知識性、趣味性、優美度和說服力。她過去的眼界比較有限,因而即使曲盡文筆,也難以繪出一般人見所未見、聞所未聞的全新畫面;而現在她通過邊疆域外的諸多閱歷,娓娓道來,則能給人帶來許多新鮮活潑的美的享受。這些因知識積累和閱歷增加而帶來的文章新氣象,在這部文集中隨處可見。
李麗熱愛生活,熱愛家庭,熱愛朋友,充滿激情。“文如其人”,在這部文集中,她讚美花木,詠嘆自然,拾掇人文,感悟親情……確實篇篇文章都流溢著愛心和激情,這也是她的文章最旺盛的生命力之所在。而參觀過她和建國夫婦倆親手培植的小園花木,則更能使人領悟到她的文章風韻之所來。
俗話說:“有緣修得同船渡。”這是說,要珍惜友誼,即使僅僅是同乘過一回渡船,也應看作是人生難得的一場緣分。如此看來,作為交往了整整28年的文友,我和李麗的文緣確實不淺了。28年啊,都夠得上打三場半抗日戰爭的時間了,我黨從創建到奪取大陸政權也不過就是28年;而我和她心愛的老公建國先生的相識相知則更為久遠,能不珍惜乎!因而李麗在新文集即將出版之際,囑我寫一篇跋,我雖已老態畢露,江郎才盡,仍願不揣鄙陋,奮力而為之,即緣於此。
2013年10月31日於守愚齋
序言
不經風雨 怎見彩虹
李麗的文字是婉麗、清新、華美的,更是溫暖、明亮、熱烈的。在她的眼中,從平凡草木到雄奇山川,整個天地萬物、大千世界,無不充滿著美的形象、色彩、聲音乃至精魄。比如她稱為“空谷佳人”的蘭花——“蘭花的葉片綠綠的,看上去俊秀婀娜、曼妙多姿。彎彎垂下的,嬌柔婉約,低眉含情;斜斜伸展的,悠閒灑脫,笑意盈盈;直直向上的,雄健剛勁,英姿颯爽……蘭花的神態清雅高潔,千嬌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清麗可人;有的端莊素雅,楚楚動人;有的清純脫俗,幽韻撩人。蘭花的花色雅致素潔,有一種素而不艷、清而不濁的特有氣質。從綠葉中抽出一箭淡黃的花枝,朵朵小花玲瓏精緻,恰如美人翹起的玉指,舞者跳起的芭蕾。造型如梅、如荷,如水仙、如菊花,如蟬翼、如燕尾,看上去蝶飛燕舞,分外迷人。白色的玉骨冰心,綠色的玉肌翠骨,紫色的格外俏麗嫣潤、冷艷欲滴。可謂‘一株蘭花千幅畫,一箭蘭花萬首詩”’。(見《空谷佳人》)又比如喀拉庫勒湖——“聽說‘姊妹湖’非常愛美,常常用不同顏色的時裝打扮自己,故又有‘變色湖’之稱。烈曰當空時,她搭上了蔚藍色的披肩;陰雲遮日時,她換成了墨綠色的衣裙;雷鳴電閃時,她又穿上了烏黑的旗袍。但最美的風韻還是在旭日東升時,‘姊妹湖’在萬丈霞光的輝映下妖嬈無比,時而湛藍,時而橘紅,時而金黃,呈現出迷人的斑斕與繽紛……”(見《喀拉庫勒湖》)
如上所示,在散文集《足跡·心跡》中,無論是“花木絮語”和“山水傳情”,還是“海外拾貝”和“人生感悟”里,數十篇短文中所展現的美固然是上天的恩賜或人間的奇蹟,但它們首先是被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了,放大了,定格了。這是毋庸置疑和不言而喻的。可我要說的是,在這雙發現美的眼睛背後,深深蘊藏著一顆博大的愛心,這顆心對人生對世界充滿了熱愛和感恩。這是產生這本集子的原動力,也是解讀李麗散文奧秘的一把鑰匙。
就像兩年前我在為李麗的散文集《行走紐約》所作序文中所說:“也許是剛做了外婆的緣故,李麗喜悅之情洋溢,一顆寬厚、博大的愛心由女兒、外孫推及一切。在她眼中,紐約的大街、高樓、藍天、白雲都是那么美好,充滿詩情畫意;乃至遇見的鄰居、路人也都面帶善意,笑容可掬。其實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由心生愛、愛生美,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李麗以慈愛之眼看世界,這世界就充滿愛;正是她以一個中國女性和母親的愛心和笑意照亮了紐約城,感染了美國人。而她也收穫了愛,以至於被愛所包裹所融化,進而化作文字,從心裡流淌出愛的音符,成就了一篇篇清新的散文。”如果當時僅憑一本《行走紐約》就出此結論還有可能以偏概全的話,今天,讀完了《足跡·心跡》,我就更有把握地說,熱愛、歡喜,就是李麗為人為文的基本色調或曰主旋律。如果一般而言,把人分為樂觀派和悲觀派的話,那么李麗無疑是前者。她是一個高調的樂觀主義者,對生活、對朋友、對人世萬事萬物都充滿春天般的蓬勃,夏天般的熱情,秋天般的歡喜,冬天般的瑩潤,給一點陽光就燦爛,給一點驚喜就感動,給一點饋贈就感恩。我想像中,她是一個在廚房裡做著飯都會哼著歌的人,她把生活裝點得如詩如畫,因此,她才能有說不完的“花木絮語”,抒不盡的“眉目傳情”。她走到哪裡,就能把歡聲笑語帶到哪裡。她能遠涉重洋去繁華嘈雜的紐約,為剛分娩的女兒和外孫撐起一把遮風避雨的愛心傘;也能勇赴西域去偏遠艱苦的南疆,為丈夫和援疆幹部們築起一座溫馨幸福的陽光屋。她以如此開朗、積極、透徹的心態面對生活,生活也回饋了她這一份溫暖充實的文學收穫。
同時,李麗又是一個勇敢、堅韌、特別能吃苦耐勞而又無怨無悔的人。人生的風雨其實也在她的心靈上留下了斑斑痕跡(此一點在“人生感悟”一輯中稍有展現),只是她的樂觀天性使她理所當然地戰勝了這一切並且不太願意在此作過長的駐留。她似乎更願意歌頌真、善、美,向人們傳遞正能量。但恰在此一點上,我與李麗的看法不盡相同。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都是文學題中應有之義,同樣都是正能量。“文章憎命達”“寫憂而造藝”,這是文學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而且,“板蕩識忠臣,患難見真情”,有時候,對苦難的反芻與回憶,反而更能感染人、打動人、激勵人。更何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其間滋味本來就是酸甜苦辣成五味雜陳,所謂苦盡甘來,一是說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就如此書沒有李麗的勤奮自學、嘔心瀝血、筆耕不輟,就不能以如此端莊華美的面貌呈現於世;二是說有了苦難的鋪墊和比較,這甘甜才更芬芳沁人。說實在的,全書中最讓我感動乃至熱淚盈眶的恰恰是第四輯“人生感悟”中的《本色的愛》《我的父親母親》諸篇中那些記錄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父(母)女之間血脈相襲的點點滴滴與經典畫面;給我以啟示和引發我思考的又是“人生感悟”中的《牽手到老》《女人是美麗的使者》《成長的啟迪》諸篇中那些關於作為女人和為人妻、為人母的切身經驗和體會,既是實實在在的體驗,又是充滿智慧的了悟。我認為它的價值是前三輯中那些多少有點重複的花語、遊記所不能比擬的。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我為《行走紐約》所作序文之末說過的話:“依李麗於人於文的真誠與才情,如果動用三年乃至三十年的人生經驗,我想她的散文創作一定會開出新生面,更上一層樓。”《足跡·心跡》於此有所開拓,但還不夠,還未達到我的期待,還不是我期待中的那一本。比如《兒時磨礪是福》等篇中關於“磨礪”的細節就太少,展開得不夠,有時候,好的散文需要的就是細節。朱自清的傳世名篇《背影》不就是寥寥數筆將人到中年、微微發胖,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沉重背景下踽踽獨行的那樣一個父親的背影入木三分地銘刻了下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嗎?至於“寫憂造藝”,可參閱近年廣受好評的彭學明充滿血淚的長篇散文《娘》。我希望她能在這一個維度上走得更深更遠。
我依然熱切地期待著。
癸巳初冬於袁州聽松樓
李麗的文字是婉麗、清新、華美的,更是溫暖、明亮、熱烈的。在她的眼中,從平凡草木到雄奇山川,整個天地萬物、大千世界,無不充滿著美的形象、色彩、聲音乃至精魄。比如她稱為“空谷佳人”的蘭花——“蘭花的葉片綠綠的,看上去俊秀婀娜、曼妙多姿。彎彎垂下的,嬌柔婉約,低眉含情;斜斜伸展的,悠閒灑脫,笑意盈盈;直直向上的,雄健剛勁,英姿颯爽……蘭花的神態清雅高潔,千嬌百媚,有的亭亭玉立,清麗可人;有的端莊素雅,楚楚動人;有的清純脫俗,幽韻撩人。蘭花的花色雅致素潔,有一種素而不艷、清而不濁的特有氣質。從綠葉中抽出一箭淡黃的花枝,朵朵小花玲瓏精緻,恰如美人翹起的玉指,舞者跳起的芭蕾。造型如梅、如荷,如水仙、如菊花,如蟬翼、如燕尾,看上去蝶飛燕舞,分外迷人。白色的玉骨冰心,綠色的玉肌翠骨,紫色的格外俏麗嫣潤、冷艷欲滴。可謂‘一株蘭花千幅畫,一箭蘭花萬首詩”’。(見《空谷佳人》)又比如喀拉庫勒湖——“聽說‘姊妹湖’非常愛美,常常用不同顏色的時裝打扮自己,故又有‘變色湖’之稱。烈曰當空時,她搭上了蔚藍色的披肩;陰雲遮日時,她換成了墨綠色的衣裙;雷鳴電閃時,她又穿上了烏黑的旗袍。但最美的風韻還是在旭日東升時,‘姊妹湖’在萬丈霞光的輝映下妖嬈無比,時而湛藍,時而橘紅,時而金黃,呈現出迷人的斑斕與繽紛……”(見《喀拉庫勒湖》)
如上所示,在散文集《足跡·心跡》中,無論是“花木絮語”和“山水傳情”,還是“海外拾貝”和“人生感悟”里,數十篇短文中所展現的美固然是上天的恩賜或人間的奇蹟,但它們首先是被一雙發現美的眼睛捕捉了,放大了,定格了。這是毋庸置疑和不言而喻的。可我要說的是,在這雙發現美的眼睛背後,深深蘊藏著一顆博大的愛心,這顆心對人生對世界充滿了熱愛和感恩。這是產生這本集子的原動力,也是解讀李麗散文奧秘的一把鑰匙。
就像兩年前我在為李麗的散文集《行走紐約》所作序文中所說:“也許是剛做了外婆的緣故,李麗喜悅之情洋溢,一顆寬厚、博大的愛心由女兒、外孫推及一切。在她眼中,紐約的大街、高樓、藍天、白雲都是那么美好,充滿詩情畫意;乃至遇見的鄰居、路人也都面帶善意,笑容可掬。其實在我看來,這一切都是由心生愛、愛生美,所謂‘情人眼裡出西施’。李麗以慈愛之眼看世界,這世界就充滿愛;正是她以一個中國女性和母親的愛心和笑意照亮了紐約城,感染了美國人。而她也收穫了愛,以至於被愛所包裹所融化,進而化作文字,從心裡流淌出愛的音符,成就了一篇篇清新的散文。”如果當時僅憑一本《行走紐約》就出此結論還有可能以偏概全的話,今天,讀完了《足跡·心跡》,我就更有把握地說,熱愛、歡喜,就是李麗為人為文的基本色調或曰主旋律。如果一般而言,把人分為樂觀派和悲觀派的話,那么李麗無疑是前者。她是一個高調的樂觀主義者,對生活、對朋友、對人世萬事萬物都充滿春天般的蓬勃,夏天般的熱情,秋天般的歡喜,冬天般的瑩潤,給一點陽光就燦爛,給一點驚喜就感動,給一點饋贈就感恩。我想像中,她是一個在廚房裡做著飯都會哼著歌的人,她把生活裝點得如詩如畫,因此,她才能有說不完的“花木絮語”,抒不盡的“眉目傳情”。她走到哪裡,就能把歡聲笑語帶到哪裡。她能遠涉重洋去繁華嘈雜的紐約,為剛分娩的女兒和外孫撐起一把遮風避雨的愛心傘;也能勇赴西域去偏遠艱苦的南疆,為丈夫和援疆幹部們築起一座溫馨幸福的陽光屋。她以如此開朗、積極、透徹的心態面對生活,生活也回饋了她這一份溫暖充實的文學收穫。
同時,李麗又是一個勇敢、堅韌、特別能吃苦耐勞而又無怨無悔的人。人生的風雨其實也在她的心靈上留下了斑斑痕跡(此一點在“人生感悟”一輯中稍有展現),只是她的樂觀天性使她理所當然地戰勝了這一切並且不太願意在此作過長的駐留。她似乎更願意歌頌真、善、美,向人們傳遞正能量。但恰在此一點上,我與李麗的看法不盡相同。歌頌真、善、美,鞭撻假、惡、醜,都是文學題中應有之義,同樣都是正能量。“文章憎命達”“寫憂而造藝”,這是文學藝術創作的一般規律。而且,“板蕩識忠臣,患難見真情”,有時候,對苦難的反芻與回憶,反而更能感染人、打動人、激勵人。更何況,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其間滋味本來就是酸甜苦辣成五味雜陳,所謂苦盡甘來,一是說不經風雨怎見彩虹,就如此書沒有李麗的勤奮自學、嘔心瀝血、筆耕不輟,就不能以如此端莊華美的面貌呈現於世;二是說有了苦難的鋪墊和比較,這甘甜才更芬芳沁人。說實在的,全書中最讓我感動乃至熱淚盈眶的恰恰是第四輯“人生感悟”中的《本色的愛》《我的父親母親》諸篇中那些記錄夫妻之間相濡以沫,父(母)女之間血脈相襲的點點滴滴與經典畫面;給我以啟示和引發我思考的又是“人生感悟”中的《牽手到老》《女人是美麗的使者》《成長的啟迪》諸篇中那些關於作為女人和為人妻、為人母的切身經驗和體會,既是實實在在的體驗,又是充滿智慧的了悟。我認為它的價值是前三輯中那些多少有點重複的花語、遊記所不能比擬的。
行文至此,我又想起我為《行走紐約》所作序文之末說過的話:“依李麗於人於文的真誠與才情,如果動用三年乃至三十年的人生經驗,我想她的散文創作一定會開出新生面,更上一層樓。”《足跡·心跡》於此有所開拓,但還不夠,還未達到我的期待,還不是我期待中的那一本。比如《兒時磨礪是福》等篇中關於“磨礪”的細節就太少,展開得不夠,有時候,好的散文需要的就是細節。朱自清的傳世名篇《背影》不就是寥寥數筆將人到中年、微微發胖,在生理、心理和社會的沉重背景下踽踽獨行的那樣一個父親的背影入木三分地銘刻了下來,感動了一代又一代讀者嗎?至於“寫憂造藝”,可參閱近年廣受好評的彭學明充滿血淚的長篇散文《娘》。我希望她能在這一個維度上走得更深更遠。
我依然熱切地期待著。
癸巳初冬於袁州聽松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