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發背

足發背

足發背,中醫病名。是指發於足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臨床特點是全足背高腫掀紅疼痛,足心不腫。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足背部蜂窩組織炎。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足發背
  • 常見發病部位:足背部
  • 相關西醫疾病:足背部蜂窩組織炎
  • 疾病分類:外科-瘡瘍病
  • 常見病因:局部外傷感染毒邪,或濕熱下注
  • 常見症狀:全足背高腫掀紅疼痛,足心不腫
名詞解釋,與西醫病名的關係,病因,病機,診斷依據,病證鑑別,相關檢查(實驗室檢查),治療原則(要點),症治分類,外治法,轉歸預後,預防調護,文獻摘要,

名詞解釋

足發背是發於足背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其臨床特點是全足背高腫掀紅疼痛,足心不腫。

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本病相當於西醫學的足背部蜂窩組織炎。

病因

本病多因局部外傷感染毒邪,或濕熱下注所致。

病機

濕熱毒邪壅阻肌膚,氣血凝滯,熱勝肉腐而成。

診斷依據

臨床表現 初起足背紅腫灼熱疼痛,腫勢瀰漫,邊界不清,影響活動。一般5-7天迅速增大化膿,伴有寒戰高熱、納呆、泛惡等全身症狀。潰破後膿出稀薄,夾有血水,皮膚濕爛,全身症狀多隨之減輕。

病證鑑別

丹毒 患部皮色鮮紅,邊緣清楚,一般不化膿腐潰,常有反覆發作史。

相關檢查(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示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比例明顯增高。

治療原則(要點)

治療以清熱利濕解毒為主。

症治分類

證名:濕熱下注證
症狀:足背紅腫瀰漫,灼熱疼痛,化膿潰破;伴寒戰高熱,納呆,或泛惡;舌質紅,苔黃 膩,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和營利濕。
代表方:五神湯加減。
常用中藥:牛膝、車前子、紫花地丁、金銀花、茯苓、甘草等。
加減:成膿者加皂角刺。

外治法

初起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膿成切開排膿,八二丹藥線引流,紅油膏蓋貼;膿盡改用生肌散、白玉膏。

轉歸預後

治療方法得當,預後良好。

預防調護

1、患足忌行走。宜抬高患肢,並使患足置於有利於膿液引流的位置。
2、有足部外傷時應及時治療,勿使毒邪從皮膚破損處乘隙而入。

文獻摘要

《瘍醫大全》:“腳發背生於腳背筋骨之間,乃足三陰三陽之所司也,皆緣濕熱相搏,血滯於至陰之交或赤足行走沾染毒涎,抑或撞破誤觸污穢而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