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人物簡介,主要論著,技術成就,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趙鴻基,1905年8月29日出生於江蘇省高郵的一個小土地出租者家庭。自幼失去母親,養成了孤僻倔強的性格。1921年16歲時,他進入半工半讀的南京第一農業學校附設職工班,兩年後以優異成績考入該校棉科班。學習四年後考入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蠶桑系蠶桑科。畢業後,留校任助教。
研究方向
主要論著
1 趙鴻基.桑樹樹源之研究.中華農學會論文專號.1936
2 趙鴻基.夏秋蠶期間桑樹枝條皮紋之研究.中國蠶絲.1935,1(9)
3 趙鴻基.桑樹托葉、托葉痕紋皮目的研究.中國蠶絲.1936,2(10);中國蠶學會1963年學術討論會會刊
4 趙鴻基.桑樹品種之研究.中國蠶絲.1936,2(3,4)
5 趙鴻基.川康桑樹生態的研究.中央大學農學院研究室論文.1941
6 趙鴻基.四川省栽桑在自然界之探討.中央大學農學院研究室論文.1941
7 趙鴻基.新疆蠶絲.蠶絲雜誌.1947(8~11)
8 趙鴻基.廣東省蠶區桑樹栽培調查報告.廣東農業科學.1957(2)
9 趙鴻基.山東臨朐縣桑樹留枝留芽剪定方法總結.安徽農學院學報.1957(7)
10 趙鴻基.桑樹生理變化與細菌病、萎縮病發生的關係.安徽農學院學報.1957(7)
11 趙鴻基.桑樹病害及其防治.北京:農業出版社,1959
12 趙鴻基.桑樹實生苗選擇的研究.安徽蠶訊.1960(2)
13 趙鴻基.桑樹耐胴枯病品種湖桑5號.安徽蠶訊.1960(2)
14 趙鴻基.中國桑樹栽培學.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61
15 趙鴻基.桑樹栽培學.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61
技術成就
1931年,趙鴻基自費考入日本東京高等蠶絲學校攻讀研究生課程。自費留學,經濟來源相當困難,有時候連肚子都吃不飽,但他仍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種種困難,繼續從事桑樹栽培研究。1933 年,他公費考取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農學部研究生,繼續研讀植物生理生態,並發表《桑樹樹液之研究》論文。1934年,趙鴻基學成回國,擔任浙江蠶絲改良場實驗部主任。這期間,他深入農村調查研究,不辭勞苦,不分嚴寒酷暑,足跡遍布浙江蠶區。通過實地調查,把杭嘉湖一帶桑樹分成40個品種,火桑分成11個品種,並在野桑中選拔出3個優良品種,撰寫出《桑樹品種之研究》,為我國桑樹品種的分類和選育奠定了理論基礎。
1937年,趙鴻基受聘於國立中央大學農學院任副教授。在這期間,他於1939年赴四川高無招基地的苗圃培育出5萬株桑苗,為四川省蠶桑生產發展作出貢獻。四川省政府官員看後頗為滿意,遂即批撥23萬元用來進一步發展四川的蠶桑生產。1938-1940 年,他3次進入西康,歷盡千辛萬苦,沿途徒步進行桑樹調查研究,發現不少桑樹品種。他於1939年發表了《西康省蠶桑資源狀況調查報告》,第一個發現橫斷山脈地區是極為優良的發展蠶桑生產的地區,並親自幫助西康省開拓蠶區,帶動了雲南省部分蠶區開發。1944年,他在中央大學農學院栽桑研究室工作時,發表了《川康桑樹生態之研究》和《四川省栽桑在自然界之探討》兩篇論文,揭示了山地桑樹分布規律,桑樹上山指示植物及栽桑與氣候、土質的關係。
1943年,趙鴻基應聘新疆建設廳任蠶絲顧問,在新疆開發蠶區,培育桑樹,傳授養蠶、制種、改良繅絲和織綢技術,培訓蠶絲業人才,為新疆蠶桑事業,繅絲工業作了許多開拓性工作。至今老一輩新疆蠶區人民還在頌揚當年趙鴻基騎毛驢在新疆艱苦考察指導蠶桑生產的情景。
1943年2月,趙鴻基抱著科學救國的信念,經過艱苦跋涉,於春蠶期間趕赴和田,採取邊工作邊培訓的方法,成功地生產出第一批蠶種。1943年以前,新疆養蠶多用蘇聯種和土種(即農民自留種),產繭量很低。他從四川帶來中國改良種51000張,發給農民飼養。1944年春推廣改良種35000張,產繭0.75萬千克;秋季試養秋蠶9000張。1945年春推廣蠶種30000張,秋蠶4000張。他還引進中國系統洽桂、中農29、華六、華八、華九、華十及霍澤等蠶品種作一代雜交種。所制的種,經試養推廣,乾繭出絲率為23.5%,比蘇聯種的乾繭出絲率22%要高得多。這樣,在他領導下創建了新疆蠶種繁育體系,發展了新疆的養蠶事業。在培植桑樹方面,趙鴻基等於1943-1944年共繁育桑苗240萬株,1945年繁育73.3萬株,定植桑園200畝,其中蠶絲試驗場100畝。他們還改良和添置了繅絲設備,提高織綢與印染技術,1944年織出了新疆第一匹提花綢,受到好評,1945年籌建了印染廠,採用了漿印法。
趙鴻基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為了解決新疆技術人員奇缺的問題,1943-1945年多次回內地,各處奔走宣傳開發邊疆蠶絲業的意義,招聘了40餘位中青年養蠶、栽桑、制種、繅絲、織綢、印染等技術人員和技工,為新疆蠶業作出了貢獻。他還注意少數民族蠶桑人才的培養,先後培訓以少數民族為主體的技術人員829名。1947年趙鴻基在《蠶絲雜誌》發表《新疆蠶絲》一文,對新疆蠶業的發展前景進行了系統的闡述。他在文中分析了光照和葉質的關係,指出新疆蠶業有蠶繭繭層率高、蠶蛾異常活潑、雪水繅絲潔白鮮艷等優點,增強了新疆人民發展蠶桑事業的信心。
1955年,趙鴻基應邀到安徽農學院蠶桑系任副教授,1956年任教授。當時安徽農學院建院不久,教學條件尚不完善,上課無教材。他總結自己幾十年的實踐經驗,先後編寫了《桑樹栽培》、《桑樹選種》等教材。在教學過程中,他從不拘泥於書本上的知識,注意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並及時補充新的內容。他根據多年在國內主要蠶區的調查研究,編寫出“桑樹生態”這一新章節補充到《桑樹栽培學》中。重視從實踐上升到理論,這是趙鴻基的教學特色。
趙鴻基通過實踐,總結經驗,發表了《夏秋蠶期間桑樹枝條皮紋之研究》及《桑樹托葉,托葉痕及皮目之研究》的論文,為秋季選擇成熟葉的方法和春季選擇成熟葉的方法分別進行了翔實的闡述,給後人啟迪頗大。
趙鴻基不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實習中,都嚴格要求,耐心指導,雖口語表達能力有限,但教學效果很好。為了使理論更好地與實踐相結合併服務於實踐,他於1956年開始在安徽農學院建立一個國內外優良桑品種園,共收集品種136個,作為學生實習和科研的基地。
趙鴻基除完成教學任務外,從不間斷農村實況調查和科研工作。50年代,桑樹細菌病和萎縮病在蠶區蔓延。為了弄清桑樹細菌病和萎縮病的病因及病變過程,他親臨發病蠶區,取病株樣本進行分析和比較。通過數年的觀察研究,終於發現了桑樹細菌病和萎縮病的發病原因,撰寫了《桑樹生理變化與細菌病和萎縮病發生的關係》一文,並選育出耐細菌病的品種6個和耐萎縮病的品種3個。1957年,廣東省大面積發生桑樹萎縮病,邀請趙鴻基前去研治。他根據桑樹的發育情況採取了相應的防治措施,從而制止了病害的蔓延,挽救了大片桑園。他還藉此機會對廣東省的桑樹進行調查,在《廣東農業科學》第2期上發表《廣東蠶區桑樹栽培調查報告》。他還深入山東蠶區,協助山東農業廳總結出失傳已久的臨朐魯桑剪定法,即桑樹留枝留芽剪定法,防止萎縮病。他將此編入了《中國桑樹栽培學》。趙鴻基根據自己20多年來對桑樹病害的研究,於1959年7月由農業出版社出版了《桑樹病害及其防治》一書,從而為桑樹病害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趙鴻基對工作勤勤懇懇,腳踏實地,對青年教師循循善誘,在教學和科研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績,1956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同年9月加入農工民主黨。
趙鴻基病故於1967年。1980年,為了表達對他的深切懷念和敬仰,安徽農學院蠶桑系在合肥舉行趙鴻基教授追悼會,號召學習他的好思想好作風,學習他為蠶桑事業貢獻終生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