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萬和

趙萬和

趙萬和,字謙知,1959年出生於江蘇高郵,先後畢業於南京建工學院、同濟大學。書法師從陳從周陳大羽周志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萬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江蘇揚州
  • 出生日期:1959年
  • 職業:書法家
  • 畢業院校:南京建工學院、同濟大學
  • 主要成就:2009全國十大文化經濟新聞人物。
人物簡介,翰墨春秋人生路,率性自然、和而不同,

人物簡介

趙萬和江蘇高郵人,畢業於上海同濟大學。揚州市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009全國十大文化經濟新聞人物。中國書畫研究院副院長、中國藝術家交流協會副會長、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楹聯學會會員書法藝術委員會委員、南京師範大學江蘇書畫藝術研究中心研究員、江蘇省徐悲鴻研究會理事、揚州市文聯書法藝術顧問、揚州市書法院副院長、國家一級美術師、《書法導報》《國家友好畫院》特聘書法家、揚州大學客座教授。
上世紀80年代以來,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大型書法展覽並在各類專業報刊發表、入選國內外數十種辭書,有多幅作品先後被全國政協、中央黨校、中紀委、中國駐外總領事館和各大博物館、圖書館及園林名勝等永久珍藏或勒石。
2011年作為人物詞條入選由文物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當代書法史》。
2012年其作品圖片被中國郵政《中國郵冊》收錄,製作成有國家名片之譽的郵票和電話卡出版發行。
2013年由中國書法家協會等單位主辦的翰墨清風趙萬和書法展在全國政協禮堂舉辦。
2014年應邀赴澳參加中澳書畫交流活動。
2015年參加中國當代書畫名家邀請展在北京上上國際美術館展出、出版有《趙萬和書法》、《趙萬和書古詩百首》《趙萬和書法藝術鑑賞》等。與吳冠中、啟功、范曾、沈鵬、劉大為、張海等出版作品合集多部,多次接受人民日報、中央電視台、旅遊衛視、新民晚報、廣東衛視、江蘇衛視等媒體藝術欄目的專題採訪並向海內外播出。

翰墨春秋人生路

——趙萬和學書感悟
2015年6月12日
我自幼受家庭薰陶,愛好書法,臨池不輟。從小以水作墨,以磚為紙,勤學苦練、鍥而不捨、打好基礎。上國小時,正值文革時期,我把抄寫大字報都當作練字的機會;讀中學時,寫字的機會便更多了,每逢過年時節,周邊鄉鄰都會慕名登門請我寫春聯。大學期間,我學的專業是建築設計,但我一直沒有放棄自己摯愛的書法,努力尋找書法筆墨和建築藝術的契合點。入學不久,我的書法作品就在同濟大學迎春書畫展中獲得一等獎,引起了美學大師、園林建築專家陳從周的關注,說我楷書功底厚實。後來,擔任了同濟大學書畫協會會長,1986年我在上海市大學生書法現場比賽中獲得一等獎,在大學生中嶄露頭角,得到了著名書法家周志高先生的賞識,並同時拜陳從周、周志高等書法名家為師,得到他們的言傳身教,更深一步領悟了書法的博大與精深,從最初掌握一點一畫的基本功,到逐步注重結構與造型、章法與氣勢,乃至到表達節奏、韻味和風格。通過不斷學習和交流,使我的書法技藝有了提升和進步。
我的書法是以寫楷書和行草為主。楷書我初學歐陽詢、柳公權,取法趙孟頫,兼習歐陽詢、李北海,行草則宗法二王,吸收米芾、祝枝山及近現代名家的字勢和點法。多年來在臨寫他們的碑帖和墨跡中逐步體會和掌握其中的“真諦”。我覺得楷書在書寫時須把握一個“正”字,但要正而不板。楷書也不一定大小一律,也要有參差錯落盡字的姿態、既要講究法度,也不能過於死板。楷書的用筆同樣要有輕重疾徐、抑揚頓挫的節奏和韻律及墨色的濃淡、枯潤的變化。楷書雖以沉著為主,但也要有靈動的筆意,把行草書中的筆速、燥筆和飛白融入其中,加強楷書的節奏感和虛實變化。書寫中我往往把楷書和行草結合起來寫,目的是把行草書流暢的筆法融入到楷書裡面,使楷書靈動活潑起來,同時也使行草書作品在快速的激盪下有了控制筆的能力,而不失法度,特別是筆畫筆道中間的環節,避開了空過、輕浮的陋跡,不流於粗俗和浮滑。
我喜歡南方的秀逸輕靈,也欣賞北方的雄強厚朴,我的書法就是努力追求形態的美觀而又有健勁的精神,努力結合北碑的雄渾與南貼的靈動,追求秀美而不輕浮,老辣而不粗野,既根植傳統,又有時代精神,希望達到大氣而又筆法精到的和諧效果,適應大眾審美,能夠雅俗共賞。
我認為書法以筆法最為關鍵。在書法創作中為了增強筆畫的抒情性、流暢性和趣味多樣性,我注重用筆的提按起倒、沉著痛快、中側並用、八面出鋒等技法的把握,使筆畫產生粗細、斷連、渾厚、飄逸的變化,既有鐵劃銀鉤般的勁健、凝重的神氣,又有如行雲流水般的婉轉、圓通的韻味,從而使筆畫產生乾、濕、燥、潤、濃、淡的變化,才能生機盎然,充滿神采,具有活脫的生命體。在章法布局方面字與字、行與行之間要氣脈相通、連貫,各節奏段落既對比強烈,又和諧統一,具有剛柔相濟、平中見奇、開合有度、虛實相生的藝術效果。字裡行間大小相夾,俯仰收展、容讓呼應、疏密相間,如畫之層次、樂之抑揚、舞之起伏,這就要求處理好變化與統一的辯證關係。
因此,在創作之前的構思、腹稿也很重要。如在一幅作品中寫多少字,如何布局,高潮在什麼位置,著意於勻稱還是率意,都須深思熟慮,反覆推敲,做到胸有成竹,創作時的心態要完全放鬆。一旦投入創作,看似漫不經心,實是隨意而出,如入無人之境,將飽滿的激情和高遠的情趣貫穿到創作的全過程,把自己已經達到的技藝高度輕鬆愉快地、一氣呵成充分地發揮出來,在自然發揮中掩藏人工安排的痕跡,達到天人合一的藝術效果。一件好的作品,往往有視覺美感,能把人心抓住,讓人注目、駐足,還可以在作品中看到一種人格力量,有一種震撼力,使人久久不能忘懷的吸引力。
我認為學習書法應從唐楷入手。要走正統學書的路子,寫好規範漢字,養成嚴謹、認真、一絲不苟的治學態度,打牢基礎,循序漸進。正如宋代大書法家蘇東坡說:“今世稱善草書者,或不能真行,此大妄也,真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走者也”,可見學書法是一個系統工程,必須一步一步地踏踏實實地走才行,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須耐得寂寞,切忌浮躁,認真學習古代經典,練好紮實基本功,然後廣涉博取,不斷發展豐富,才能自成風貌。
歷史上書法家的成功經驗告訴我們:學習書法的不二法門就是臨帖。孫過庭說:“察之者尚精,擬之者貴似”。就是說臨帖要像。但有很多書法愛好者長年臨帖,自學一輩子都沒有入門,關鍵在於臨帖不得法。即便是日書萬字,也不過是對帖抄字、照狀描形,是在不斷鞏固自己的錯誤而已。因此學習書法的方法至關重要。我們應該臨什麼樣的帖,歷史上諸如王羲之、王獻之、歐顏柳趙“宋四家”等在書法史上熠熠生輝的人物,給我們留下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可供學習的經典法帖是我們學習的最好範本,所謂取法乎上,僅得其中,取法乎中,僅得其下,取法乎下,就什麼也學不到了。
因此,在確立了學古代經典的基礎上,選一家合適自己的字帖很重要,首先應該對臨。所謂對臨是在自然書寫節奏下,筆法準確,動作到位,然後不斷調整,追求字形、空間的逐步準確,切不可描畫不休。對臨的原則是臨帖達到原汁原味,越精準越好,就好比學武術,套路的精準;學樂器,手法的規範;學體操,動作的統一等。
在對臨階段,開始是無法面面俱到的,寧可失於字形,不可失於筆法,寧可失於細節,不可失於節奏。必要時要對筆法、動作進行分解訓練,一筆一畫,察其精,擬其形,分析準線的長短、方向、位置、形狀,落筆要大膽、果斷、準確,行筆發力要快、準、狠,確保線條幹淨利索,節奏鮮明,寫出的筆畫要有形狀、有法度、有質感,然後再循序漸進,完善細節,逐步得法,到位。
對臨一段時間後,初步掌握要領,就必須進行非常重要的背臨。背臨不是要求通篇背臨,而是一字一組、一行、數行地進行。要檢驗對字帖學習得法的程度,背臨之後,一目了然。在背臨時,總會丟掉,或誇張,或弱化一些東西。背臨出來拿字帖來對比,找出印象誤區和不熟悉、不到位的地方,重新背臨,再對比,如此反覆,古人之法自然會得心上手。
臨帖最忌貪多嚼不爛,東抄抄,西臨臨,三心二意,全都是淺嘗即止。雖學日久,一事無成,不可不引以為戒!深入一家,守一家法是非常重要的,猶如建房基礎,本固根深。
臨習二家或多家法帖之後,可以進行意臨的訓練,意臨是臨創的過渡。僅學一家時,不可意臨。意臨一定要有的放矢,學幾家像幾家後,才能有依託意臨,逐步過渡到創作,最終形成自己的風格面貌。風格是寫到一定程度自然流露出來的,決不是刻意製造出來的。
我認為,書法首先必須忠實傳統。中國書法歷史悠久,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時代的特徵,因此書法要有生命力,必須要忠實地繼承傳統,學習古代大家經典,在長期的臨貼過程中琢磨名家書寫的技巧方法和本質規律,將其特點融入到自己的運筆過程中,變成自己的手法,要把臨帖作為學書的終身課題。沒有傳統的書法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其次要雅俗共賞。因為書法藝術是要給人們看的,因此要讓人們看得賞心悅目才行。雅,不會有人反對,但曲高和寡,不能閉門自吹自擂,要虛心聽取各方意見。“俗”是大眾能接受、能喜歡,不是庸俗,更不是惡俗,既俗又雅,這是完美價值觀的取向,要想達到不容易,難度大、標準高,需努力開拓,不斷進取,傾其畢生精力奮力追求。三要氣息平和。氣息是書法作品表現的格調和精神,平和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中庸之美,莊子曰:“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要達到氣息平和,必須修養平和的心態,虛心的襟懷,高潔的品行。只有心靜如水,依物隨形,才能達到人品與書品的輝映,寫出的作品才能氣韻生動,蘊含豐富、出神入化。和諧統一,符合中國書法的主流審美,我的書法創作不喜歡過份張揚、刻意安排和太露鋒芒,而是希望達到不求奇自奇,不弄巧自巧,看似尋常最奇崛的自然效果。
我認為,書法家還應當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因為藝術家的成長都離不開社會的培養,所以我們任何一個書法家在取得了一定成就之後,首先想到的是回饋社會,儘可能多地為社會做一點實事、做一點奉獻,為書畫藝術的傳承、普及,為年青一代藝術人才的培養,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發揮積極作用。記得1992年我市市委宣傳部為了豐富“六一”兒童節活動內容,確定由我籌資聯合有關單位舉辦“萬和杯”少兒書畫大賽,我主動接受了這一光榮任務,通過宣傳發動,精心組織策劃,結果有近千名中小學生踴躍參加。這對高郵年輕一代書法興趣愛好者的成長和地方書畫事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影響作用。從上世紀90年代起一直延續至今,每年都舉辦一次這樣的活動,培養出一批又一批書畫人才。
宣傳地方,提高家鄉知名度,推介高郵書畫家走出揚州也是我們書法人應盡的義務。2006年由我牽頭,在揚州八怪紀念館成功舉辦了“東方郵都·水鄉墨韻”高郵書畫展。首次讓我市一批地方的書畫骨幹走出高郵。2007年我將王鶴所著《歷代文人詠高郵》一書的詩詞精選數十首,用書法形式匯集成《高郵旅遊書法集》,當時作為“高郵郵文化節”發放給客商和與會者的宣傳資料,既弘揚了傳統文化,又宣傳了高郵旅遊。2009、2015年我邀請《書法報》走進高郵,對高郵一批書法作者的作品進行交流點評,並在書法報多個整版免費刊登介紹,把高郵的書法家向全國推介,這對高郵書法整體水平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我每年參加或牽頭組織的送春聯下農村、到企業、進軍營等活動不計其數,既促進了城鄉文化交流,豐富了基層文化生活,同時也作為人民代表溝通與人民民眾的聯繫橋樑,促進了社會和諧。此外,對一些公益性活動我都是積極主動參加,如書法進校園、愛心作品捐贈、廉政文化建設、民主法制建設、人大制度宣傳、地方好人宣傳及書畫展覽交流活動等。2012年我創作了6米長卷《心經》裝裱後贈送給鎮國寺收藏,豐富了寺院的佛教文化內涵,又弘揚了書法藝術。我的理念是:書法人應有社會責任意識,只要是公益性活動,我有求必應。幾十年來我感到研習書法對人生境界的提升、對社會生活的理解和與人的和諧相處都大有益處。
我在書法藝術道路上取得了一點進步,但比起古代經典、當代大家還有很大差距。人生短暫,藝海無涯,今後的藝術之路還很長。首先,我將在學習傳統經典的基礎上,更多體現自己的個性。吸取方方面面的營養,使自己的書法風格和氣息與時俱進。其次,在筆法和創作方式上力求創新,講求用筆的變化和章法上的氣勢,以及形式的變化,達到古樸、老辣、灑脫的效果,提高書法作品的豐富性和藝術表現力。第三是堅持臨池不斷,吸取古人的營養,豐富自己的創作,在不斷變化中逐步提升藝術水平。四是修鍊字外功,提升綜合素養。古人云“通會之際人書俱老”,這就要求我們不斷提高素質、修養胸懷、提升品味,因此要從國學及其他各邊緣學科等方面廣泛汲取養料,從而使自己的書法藝術水平達到一個更高境界。五是繼續堅持為人民書寫,為社會服務,適應大眾需求,為書畫藝術的傳承和普及,藝術人才的培養和服務地方經濟建設、社會發展不遺餘力,多作貢獻。
書法對於我來說雖是業餘,但已是我生活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部分,不斷向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追求,將是我的終身課題。

率性自然、和而不同

——趙萬和的書法藝術
文/王菡薇
上個世紀90年代,江蘇高郵籍的著名作家汪曾祺最後一次回高郵時,面對一批書畫界晚生這樣評述趙萬和的書法:“從不同年代的‘萬和字’中,可以看到一種從稚嫩走向老練,從工整走向靈動的軌跡。在當前喧囂時代,心性卻趨於古典,在努力尋找自家筆墨和建築藝術的契合點,這是‘萬和字’生命力之所在。”由此,“萬和字”不脛而走,應運而生。在高郵的街頭巷尾、公司單位、居家住所,到處可以看到落款趙萬和的“萬和字”,足見“萬和字”在當地的影響力。
趙萬和在書法上的成就,與他的個人經歷密不可分。6歲時得其伯父啟蒙,以水為墨,以磚作紙,打下紮實的唐楷基礎,也對書法的興趣日漸濃厚。國小時正值“文革”,便把抄寫大字報的任務當作練習書法的機會,一手好字聞名鄉里;每逢年節,便有鄉鄰慕名登門請寫春聯。在同濟大學學習建築期間,仍堅持書寫愛好,並努力尋找書法筆墨和建築藝術的契合之處,得到了古建園林專家、詩人、書畫家陳從周先生的厚愛和指教,又得陳大羽、周志高等書法名家指點,書法造詣不斷精深,漸成自家風貌。
具有七千年歷史的高郵古城是趙萬和的家鄉,這塊充滿靈氣的江淮福地歷代名人輩出,這裡有秀美的高郵湖、萬頃蘆葦盪、千年運河古道。自古以來,一直吸引著四方遊人來此訪古拜賢、攬勝觀光,歷代文人墨客留下了大量的詩文足跡。趙萬和對高郵充滿了感情,從家鄉深厚的文化底蘊中吸取書法創作的靈感,並難能可貴地堅持用自己的行動服務高郵的經濟、文化建設。1987年從上海同濟大學建築專業畢業後,趙萬和回到家鄉工作,擔任市建築設計院負責人。在他心目中,始終未忘恩師陳從周對他“工書法解園林”的叮囑和期望。他將建築和書法結合起來,使愛好與職業互融共生。在他眼裡,書法是江南水鄉的一片葦蘆、一鱗白魚、一葉輕舟,有一種原生態的時代感。
在追尋書藝的道路上,趙萬和除勤練碑帖之外,對哲學、古典文學、詩詞歌賦等廣泛涉獵,特別是對老莊經典和李杜詩篇更是日不離手。正如明代王紱在《書畫傳習錄》中云:“要得腹中有百十卷書,俾落筆免塵俗耳。”趙萬和的書法通篇洋溢詩性的底蘊,其書法作品並不僅僅依附於技巧,更多是源於“腹有詩書氣自華”的自然流露。
趙萬和擅楷書、行草,旁及各體。他的楷書學唐人,又上溯魏晉,追求平正博大的風格,講究用筆,崇尚古法,注重方圓並舉,不以奇巧炫人,更不涉支離乖張。這種老老實實、本本分分的寫法,最能見功見性。他的行草受黃庭堅的影響,並吸收米芾、祝枝山及近現代名家的筆意,收放有方。亦偶作篆隸,古樸端秀。趙氏書法在總體上呈現秀美而不輕浮,老辣而不粗野的特點,適應大眾審美,能夠雅俗共賞,既根植傳統,又富有時代精神。
趙萬和給人以聰慧、精幹、靈秀的印象。特別是“靈秀”這是一般粗線條男人所少有的特性。中國書法泰斗歐陽中石先生評曰:“趙萬和是位才氣與激情,實力與學識並舉的書法家,他的書法根源植於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入領悟,墨妙字精、章法流暢、氣息雅靜、灑脫豪放,有游龍驚鴻之泰態、騰蛟起鳳之氣勢。”
而今,“萬和字”作為高郵的文化招牌,趙萬和多幅作品被博物館、紀念館及園林名勝永久珍藏或勒石。2009年,趙萬和獲得“全國十大文化經濟新聞人物”稱號,這也是現代社會“文化生產力”的典型體現。面對自己的書法成就,他仍保持謙虛好學的態度,堅持每日臨池不斷。著名書法家洪煒先生評價趙萬和的處世與從藝“不跟時風,不趨時好,耐得寂寞,心平氣和”。趙萬和說:“書法對於我來說雖是業餘,但她已是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今後向書法藝術的更高境界追求,將是我的終身課題。”
2014年10月於南京師範大學
本文作者:
王菡薇,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藝術強省建設研究基地首席專家、南京師範大學江蘇書畫藝術研究中心主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