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與懽,字悅道,南宋明州人(今浙江寧波市)人,居住餘杭縣(今杭州市餘杭區)。宋燕懿王德昭八世孫。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進士,調會稽(今浙江紹興)縣尉,後官曆任大理評事、籍田令、宗正丞等,以直寶章閣知安吉州(今浙江湖州市)。廢除榷醋制,還利於民,設銅鉦於縣衙大門,以便百姓申訴冤屈,政聲卓著。端平三年(1236年)九月,累遷宗正少卿兼權戶部侍郎,知臨安知府兼浙西安撫使。嘉熙間,蒙軍南侵,邊情緊急,應沼陳邊防之策,所論至為深切,後多見施行,並薦舉文武四十人,以應邊防之需。後擢戶部尚書兼權吏部,上書論楮幣之弊。嘉熙三年(1239年)六月再知臨安府,築錢塘江堤。改提領戶部財用兼侍讀兼修國史、實錄院修撰。四年(1240年)八月,時值饑荒,乃三知臨安府,盡力賑濟,勤政恤民。後知溫州,創建水寨,修立貢院。
有奏議、詩文百卷。著《仁皇訓典詳釋》、《高宗寶訓要釋》等。
此外,他還主持擴建孔廟與學宮(即太學)。孔廟在右,學宮在左。太學中又新建學生宿舍六幢,擴大了生源。淳佑元年(1241年)宋理宗又親自巡視太學、謁孔廟,並命國子監祭酒為之講課《禮記·大學篇》;並親自撰文《道統十三贊》賜給太學,宣示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