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石行書軸》是現代趙石創作的書法作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石行書軸
- 創作年代:現代
- 作者:趙石
- 書法類型:行書
作品賞析,作家簡介,
作品賞析
趙石書法宗顏真卿,他在藥鋪當學徒時,即“辨色而起,臨摹魯公書數紙然後啟門”。據說翁同龢因支持光緒變法,被慈禧貶回虞山,由於趙石的書法面目與翁同穌很相似,翁嘗讓趙石為自己代筆應酬。翁在晚年還將自用印贈給趙石,認為“惟子可以繼我矣”。傳說歸傳說,我們不妨來具體看一下趙石的作品。
這件行書軸為紙本,尺寸、收藏者均不詳。作品書於戊辰冬十二月,趙石54歲,是其去世前 5年所作,也是其“晚年”作品。趙石的書法確實很像翁同穌。究其原因,除了兩人都學顏真卿外,也不能排除趙石有意取法翁同穌,畢竟翁同穌的書法在當時享有極高的聲譽。楊守敬就曾說:“松禪(翁同穌號)學顏平原,老蒼之至,無一稚筆。同治光緒間,推為天下第一,洵不誣也。”學顏書出身的人一般用筆都很紮實飽滿,氣魄較大,很少有柔弱的弊病。因此在唐以後,歷代都有學顏者,而且效果顯著。趙石自是不同一般學書者。他學顏以立根基,又吸取了其他幾家的優點,造就了他書法端莊雄渾、骨力洞達而又變化多端、韻律感強的特色。
蒼茫拙樸、處處留筆、線條遲重如屋漏痕,是趙石書法的又一個特點。他的一些字表面看上去顯得很笨拙、吃力,如“筆”、“榜”、“扇”等字,其實這些正是他欲求變化之處。通篇觀之,正如黃賓虹論畫時所說的“不齊而齊,齊而不齊”,洋洋灑灑,盡顯風神。趙石似乎沒有專門學過北碑,然而處於北碑興盛的時代,不能不受到影響。同時,他是篆刻家,擅寫篆、隸,在他的書法作品中,時時閃現一下碑意與金石氣,也就不是什麼奇怪的事情了。
作家簡介
趙石(1874—1933),又名古愚,字石農,號古泥、慧僧、泥道人,江蘇常熟人。家境貧寒,曾去寒山寺想出家,佛門末納。回鄉間在一藥鋪學徒。後從沈石友、吳昌碩學習書法、篆刻,終成為江南—帶著名書法篆刻家,尤以篆刻造詣最為精深,是“虞山派”的開創者。與于右任交誼甚篤,兩人都留有長須,人稱“南北二髯”。著有《拜缶廬印存》四十卷及多家輯《趙古泥印存》數種。工詩,有《泥道人詩草》二卷存世。藝術對於一般沒有家學淵源、生活貧寒的學者來說,要想取得成功,除了天分和勤奮外,機遇是—個重要的因素。吳昌碩某年游虞山,弟子李虞章向他引薦了—位在藥鋪工作的青年學藝者。吳昌碩看了他的作品,發現是個可造之才,勸其辭去藥鋪工作,介紹他去自己的好友、常熟名流沈石友家。青年在沈宅十餘載,看了許多字畫珍藏,並隨沈石友學習詩書畫技藝,又常去滬上向吳昌碩請益,若干年後,昔日的青年學子成了書法、篆刻大家,這位青年就是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