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眜

趙眜

趙眜(?―公元前122年),史料多作趙胡,南越武王趙佗之孫,趙仲始之子,西漢諸侯國南越國第二任君主,公元前137年―公元前122年在位。

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趙眜繼承王位。公元前122年,趙眜去世,諡號文王,葬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即著名的“南越王墓”。趙眜死後,由其子趙嬰齊繼位。

基本介紹

  • 本名:趙眜
  • 別稱:趙胡
  • 所處時代:南越國
  • 民族族群:華夏族
  • 去世時間:公元前122年
  • 身份:南越國君主
  • 諡號:文王
  • 陵墓南越王墓
人物生平,繼承王位,閩越攻打,去世子繼,為政舉措,歷史評價,史籍記載,家族成員,長輩,后妃,子女,關於名字,陵墓,

人物生平

繼承王位

趙眜,史料多作趙胡,是南越武王趙佗的孫子,南越太子趙仲始的兒子。漢武帝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趙佗去世,因趙眜的父親趙始早己亡故,所以南越群臣擁立趙眜繼承王位,史稱南越文王。

閩越攻打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閩越國國王鄒郢向南越國發動戰爭,攻打南越國的邊境城鎮。當時趙眜剛繼承王位不久,國內民心還不穩固,只好派人給漢武帝上書說:“南越和閩越都是漢朝藩臣,不得擅自興兵互相攻打。現在閩越擅自發兵進犯臣國,臣不敢擅自發兵抵抗,請天子下詔指示。”漢武帝讚許南越有忠義行為,遵守職責與盟約,於是出兵援救南越。漢武帝派大行王恢領兵從豫章出發、大司農韓安國領兵從會稽出發,合力討伐閩越。當時漢朝的軍隊還未翻越過五嶺,閩越王鄒郢的弟弟餘善就發動叛變,殺死鄒郢而投降漢朝。於是王、韓兩位將軍停止討伐行動,罷兵而回。
漢武帝隨後將余善立為閩越王,並派遣中大夫嚴助(一作莊助)前往南越國,向趙眜曉諭朝廷的意思。趙眜叩頭說:“天子竟能為臣興兵討伐閩越,臣雖死也無法報答天子的恩德!”於是派太子趙嬰齊到朝廷充當侍衛。趙眜對嚴助說:“鄙國剛剛遭受侵略,請使者先行一步,我正日夜整理行裝,準備前往京城朝見天子。”嚴助離開以後,趙眜的大臣勸告他說:“漢朝興兵殺死鄒郢,同時也以此進而威嚇南越。況且先王曾說過,事奉天子只求不得失禮,總之您不可因漢朝使者的好語而被誘惑就進入朝廷拜見天子。入朝拜見則不能復歸,這是亡國的情勢啊!”於是趙眜聲稱有病,最終沒有進京朝見漢武帝。

去世子繼

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趙眜病重,其子趙嬰齊向漢武帝請求回到南越國。同年,趙眜去世,諡號文王,葬於今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即著名的“南越王墓”。趙眜死後,趙嬰齊繼承王位。

為政舉措

趙眜在位一共16年,長期患病,性情軟弱,沒什麼建樹。他雖然在閩越侵犯南越之時,巧妙的把漢武帝搬出來,讓漢武帝來對付閩越,而自己不用大傷元氣。但此舉,也使趙佗時期就已經役屬南越國的閩越,和南越國脫離役屬關係,而直接受制於漢朝中央,使南越國實際上被孤立起來。
同時,使漢武帝找到藉口,派嚴助假借表彰趙眜能忠於臣屬之職為名,請趙眜赴京朝見漢武帝,最後迫使趙眜把兒子趙嬰齊送到漢武帝身邊充當侍衛達12年之久,對日後南越國內部之亂埋下伏筆。

歷史評價

司馬遷史記》:“甌駱相攻,南越動搖。漢兵臨境,嬰齊入朝。”
吳士連大越史記全書》:“文王交鄰有道,漢朝義之,致為興兵助擊其讎。又能納諫,稱疾不朝於漢,遵守家法,貽厥孫謀,可謂無忝厥祖矣。”

史籍記載

《史記·卷一百一十三·南越列傳第五十三》
漢書·卷六·武帝紀第六》
《漢書·卷九十五·西南夷兩粵朝鮮傳第六》
資治通鑑》卷十七至卷二十
《大越史記全書·趙紀》

家族成員

長輩

祖父:南越武王趙佗
父親:趙始(一作趙仲始)

后妃

他的后妃史書均無記載。1983年發掘趙眜陵墓時,出土為她殉葬的四位夫人的五枚印章,因此他至少有4位夫人。王后是誰,則期待進一步的考證。
四位夫人
右夫人,名趙藍。史書無記載,但1983年發掘趙眜陵墓時,出土她的2枚印章,從而得知她的名字和身份。她的印章一是金印,而且稱“”(詳見西漢右夫人璽金印),一是象牙材質。因此推斷她在趙眜的群妾中地位最高。
左夫人,姓名生平不詳。她的印章是銅印,稱“左夫人印”,地位僅次於右夫人趙藍。
泰夫人,姓名生平不詳。她的印章是銅印,稱“泰夫人印”,地位次於左夫人。
?夫人,姓名生平不詳。她的印章是銅印,稱“?夫人印”,在四位陪葬的夫人中地位最低。“?”是因為出土時印章腐蝕嚴重,已經無法辨認。根據專家推測,很可能是“否”或“部”字。

子女

趙眜有多少子女,因史料缺乏不得而知。史書上留下記載的只有兒子趙嬰齊,被立為太子,趙眜死後繼承南越王王位。

關於名字

史記》中一直將南越國第二代王“南越文王”稱為趙胡,但1983年“南越王墓”挖掘後,在出土的印章中發現“趙眜”的玉印和“文帝行璽”的金印,經考古學家證實,確認“趙眜”應該是《史記》所載的“趙胡”的真名,而“趙胡”可能是司馬遷在編寫《史記》時出現的錯誤;也有可能是班固的《漢書》在傳抄中抄錯,後人根據《漢書》更正《史記》中的“錯字”,以致一錯再錯。
然而也有一些學者對筆誤一說提出異議。學者余天熾、覃聖敏、藍日勇、梁旭達、覃彩鑾等人,在其所著的《古南越國史》中認為南越文王名字不可能出現記載錯誤。他們認為《史記》對在位時間最短的趙建德事跡記載都尤為詳實,因此對南越文王名字記載錯誤的偶然性不存在;而且南越文王在位期間同漢朝交往頻繁,名字的筆誤更不可能。他們認為趙眜是南越武王趙佗的兒子、南越文王趙胡的父親(或者趙眜是趙佗的長孫、趙胡的兄長),被趙佗立為太子,但未即位就已死去。趙胡將趙眜生前使用的印章帶入墳墓,以示緬懷之意。

陵墓

趙眜墓,亦稱南越王墓,位於廣東省廣州市解放北路象崗山。南越王墓發現於1983年,是迄今嶺南地區發現的規模最大、隨葬物最豐富、唯一飾有彩繪的石室墓。該墓藏於象崗山腹心深處20餘米,出土有“文帝行璽”金印和“趙眜”玉印以及玉角杯等珍貴文物一萬餘件,由此可確定墓主即為南越國第二代王趙眜。墓室建築面積約100平方米,仿陽宅形制建造,坐北朝南、前朝後寢,分前後兩部分,分別由石門隔開。墓前部為前室、東耳室、西耳室;後部為主棺室、東側室、西側室和後藏室。墓主葬具為一棺一槨,安放在主室正中。墓中不僅放置諸多奇珍異寶和生活用品,還隨葬15個殉人,作為他地下的僕役。南越王墓及其隨葬珍品是南越國的重要歷史遺存,對研究秦漢時期廣州乃至整個嶺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1996年,南越王墓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南越王墓結構圖南越王墓結構圖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