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彥,男,國土資源部秦皇島海平面觀測站站長。畢業於長春地質學院。“七五”和“八五”期間,參加國家重點攻關課題“渤海海平面變化及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秦皇島海岸帶變遷海洋動力條件的研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洪彥
- 國籍:中國
- 職業:國土資源部秦皇島海平面觀測站站長
- 畢業院校:長春地質學院
- 性別:男
人物介紹,成果,工作,事跡,
人物介紹
1972年到1975年,在長春地質學院學習,畢業後分配到天津地質礦產研究所當技術員1979年至今,歷任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秦皇島海平面觀測站觀測員、副站長、站長
成果
“七五”和“八五”期間,參加國家重點攻關課題“渤海海平面變化及其對地質環境的影響”和“秦皇島海岸帶變遷海洋動力條件的研究”,分別獲地質礦產部科技成果三等獎和四等獎,並在第二十九屆國際地質大會展出。
工作
在秦皇島港口離海岸48米的海平面上,有一間建在豎起的井架上的不到10平方米的小房子,這就是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秦皇島海平面觀測站,也是趙洪彥連續工作24年的地方。
從1981年11月觀潮儀開始試運行至今,趙洪彥每天都要走過4公里長的道路,跨過48米長的棧橋,來到狹小的觀測房裡,隨時記錄渤海灣的潮位變化。
8“如果測量不準確,我們的工作就沒有意義”
8觀測站始建於1979年,是根據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遺願建造的,初始目的是通過觀察海水潮位的變化,監測地震活動與海平面異常變化,探索地震預報新途徑。今天,監測、分析渤海灣潮位的變化規律和控制因素,預測其未來走向,對有效防止和減少風暴潮等重大地質災害有著重要的意義。
趙洪彥把自己的工作形容為“我給渤海灣把脈”。觀測站的任務就是一刻不停地觀察海平面的潮位變化。建站27年,趙洪彥在此工作了24年,他和同事觀測的記錄達30餘萬條,廣泛套用於航海、地質等領域。
“如果測量不準確,我們的工作就沒有意義。”趙洪彥說。為了確保觀測數據的準確性,趙洪彥帶領他的同事隨時注在夏季汛期,尤其是在颱風颳起風暴潮的日子,海浪滔天,觀測人員必須堅守在一葉扁舟般的觀測房內,每隔一小時讀取一次觀測數據。趙洪彥常常裹著雨衣,冒著隨時被狂風吹到海中的危險,雙手抓著棧橋上的護欄,一步一晃地靠近觀測房。2005年7月,颱風“麥莎”波及渤海灣。河北省和秦皇島市防汛指揮部要求觀測站每小時提供一次數據,整整三天,趙洪彥和他的同事們連續作業。直到“麥莎”離開,他才鬆了一口氣。意觀測井是否出現淤積或冰凍。如果進水孔出現淤泥,水性好的趙洪彥就潛水疏通。寒冬季節,當氣溫達到零下十七八攝氏度時,水下四五米深的井壁上就會出現冰凍。趙洪彥就得趴在井邊,拿著大鐵鉤子,一點一點地將冰鑿下來,然後下網將冰塊撈出來。
在觀測站工作,單調、機械、枯燥、待遇不高。觀測房內沒有空調和暖氣,夏天如在蒸籠,冬天如墜冰窟。不少人受不了這裡的單調和艱苦,一個接一個調走了。從28歲到55歲,從年輕的觀測員到站里的負責人,趙洪彥痴心不改。他說:“不管幹啥職業,把本職工作乾好了,就很了不起。”站里共有4人,一個站長三個兵,趙洪彥既是觀測員,又是潛水員,還是水電工、管道工、油漆工、掏糞工。
海水、海風侵蝕性強,連線海岸和觀測房的棧橋,每年必須刷一層防鏽漆。觀測站經費緊張,雇不起人,趙洪彥就和同事們自己動手。為了讓油漆漆得牢、幹得快,作業都是選在三伏天。棧橋長48米,寬1.8米,高1.9米,趙洪彥繫著繩索吊在離海面兩三米高的橋樑上,撬開木板,清除銹斑,刷漆,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海里。這樣的活兒每次都要苦幹20天才能完工。趙洪彥總是跟同事說:“我水性好,體力強,這活兒應該由我來乾!”
2004年,“環渤海灣重點地區環境地質調查及脆弱性評價”研究正式啟動。趙洪彥負責其中的“渤海海平面變化研究與監測站建設”課題,目前已取得初步成果。他說,觀測站有了項目和經費支持,就能更好地開展海平面綜合研究,為環渤海地區的城市、港口建設和經濟發展做出更大貢獻。
事跡
27年重複、單調、枯燥地走一條4公里長的路,只做一件觀測海平面的工作。有人說,他偉大,取得的32萬組珍貴數據是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唯一的海平面數據,資料摞在一起足有一人多高,彌足珍貴,廣泛套用於航海、地質等領域。 就是國土資源部實物地質資料中心秦皇島海平面觀測站站長趙洪彥。
秦皇島海平面觀測站是根據著名地質學家李四光的遺願建造的,目的是為了探索水圈和岩石圈運動規律與動力來源,並通過監測海平面異常變化來探索地震預報新途徑,是國土資源部中國地質調查局系統唯一的海平面觀測站。
55歲的趙洪彥1979年來到秦皇島,是海平面觀測站的建站元老。他每天都觀測海平面,重複一條路,完成同樣的規定動作。從辦公樓到驗潮井一條路徑重複往來了27年,幾級風需要走多長時間、雨雪天需要多長時間、路邊有多少棵樹他都能脫口而出。27年來,他每天與起伏的海潮為伴,不管風吹雨打,一直默默無聞地埋頭工作。
工作過程是重複的,但天氣卻在時時變化,而且越是惡劣天氣就越是要加強加密觀測記錄,颱風預警要一個小時報送一次,這往往是考驗一個觀測員是否合格的關鍵時期。每當這個時候,工作站通往驗潮井的路有沒膝深的積水,老趙就常常要推車蹚好長一段路。2005年7月,颱風“麥莎”波及渤海地區,河北省防汛指揮部、秦皇島防汛指揮部等單位,通過秦皇島中心海洋站,要求海平面觀測站每小時提供一次觀測數據,趙洪彥帶領他的同事們連續作業觀測,日夜堅守在工作一線,頂著風,冒著雨,搖搖晃晃地在棧橋上來來往往一趟又一趟,每小時向秦皇島中心海洋站電話報告數據一次……整整3天,“麥莎”退了,他的眼熬紅了,年過半百的身子骨險些頂不住了,但心裡懸著的石頭終於落了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