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欽堂,男,漢族,1959年10月出生,河南省鄲城縣人,本科學歷,1976年7月參加教育教學工作,鄲城縣第二高級中學書法教師,高級職稱。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河南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教育專業協會會員,周口市書協理事,中原書畫院客座教授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欽堂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河南省鄲城縣
- 出生日期:1959年
- 性別:男
人物介紹,獲獎榮譽,
人物介紹
剛過知天命之年的趙欽堂自幼愛好書法,並立志成為一名藝術家。在中學、高中和大學時期,都把書法當做自己的功課去做。大學畢業後,他成了一位書法教師。那時起,他在認真教學生練習毛筆字、寫好“方塊字”的工作之餘,潛心研習楷書。在他看來,楷書方方正正、筆力強勁,象徵著堅強不屈的民族精神。在楷書之中,最具藝術魅力的要數魏碑小楷。他把蘇東坡論書“大字難於結密而無間,小字難於寬綽有餘”的精語作為自己練習書法的標準和原則。
30多年來,他在一方硯池中日夜耕耘,其間有喜、有樂,也有迷茫和彷徨,吃了不少苦頭,也走了不少彎路。最初,他買來書籍,對照《靈飛經》、《隋元公墓誌》、《蘇慈墓誌》等歷史名碑帖進行臨摹,天天寫、練、摹,功夫沒少下,但作品長進不大。迷茫中,他靜下心來,認真思考,到底問題出在哪裡?他通過訪專家、拜名師、上進修班,才恍然大悟:究其因,是把書法看得太簡單了,有時太功利化了,總想到創作,一本帖臨了不久又換新的,總是膚淺地停留在機械的模仿上,收效甚微。在中國書協培訓中心,他得到劉文華、李松等專家的悉心指教,感悟到書法需要“養”、需要“悟”,如何臨摹,如何提高眼力和手的控制力及藝術欣賞力,如何學習前賢的藝術共性,如何創新發展,都需要追求深度,下苦功夫,持之一恆,一點一滴汲取養料。於是,他在專家、老師的指導下,專心臨摹《張黑女墓誌》、《李璧墓誌》、《文徵明小楷》,更加刻苦、更加執著、更加忘我。 在研習書法的歷程中,他時刻提醒自己,不能急功近利、不能徒有虛名。他更清楚地認識到,今天,中國書法已從實用價值上升到了藝術價值。書法人要想在藝術天地里取得成功,必須下大功夫、花大氣力借鑑古人,加上自己的感悟、努力,才能走出屬於自己的書法之路。於是,他沒有像蜜蜂采蜜一樣一點而過,而是認準一種碑帖不厭其煩地臨摹,他下功夫最多的是臨摹《張黑女墓誌》,在每天堅持臨帖的同時加強自身修養,經常背誦一些經典古詩古文名句名篇,在理解文意的同時,探求古人意境和胸懷,再運用到自己的小楷創作中去。他在學中練、練中學、學練中長進。經過一段時間的臨習,先讀後臨,讀而思,思而寫,循序漸進,從感悟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線上條的力度上下功夫,線上條形態中煥發出流暢、婉轉的效果,感覺到比以前心手舒暢了,取得了明顯的效果。 他從趙孟頫的“用筆千古不易,而結字亦須用功”中悟到:書法強調的是筆法,關鍵是用筆,無論是臨摹還是創作,只要筆法得宜,書法就具有了靈性。所以,他在臨摹中求古人的筆法,持之一恆,在古人的筆法中求得了“一瓢飲”。近幾年來,他先臨寫《宣示表》、《張黑女墓誌》,然後再創作,以求在小楷中滲出隸意,求得古味。在不斷探索和創作中,他的藝術水平又在文徵明小楷中取得了更大的提升。
獲獎榮譽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多次自費參加國際、國家級大賽大展,捧回了一個個大獎。作品先後榮獲2008年中國書協培訓中心教學成果展優秀獎,2008年5月獲“新北京,新奧運”全國書法大賽一等獎,2008年獲河南省電視書法大賽優秀獎;中國書協培訓中心2009年度教育成果展一等獎,第六屆全國教師三筆字書法大賽毛筆組一等獎,入選2009年“平復帖”國際書法大展;2010年中國秦皇島書法節優秀獎,2010年中國芮城第三屆書法節百佳獎,2010年第二十六屆中日書法大賽銀獎等國內外獎項40餘次,入編20多部全國書法大賽作品集,作品還曾於2010年5月在日本、馬來西亞交流展中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