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文續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日期:1920
- 職業:民間藝術家
- 代表作品:《寧夏府城圖》
人物簡介,人物經歷,
人物簡介
解放後,1952年,寧夏省文聯為了發展新的皮影戲,邀請趙滿瑞帶著他的兒子趙文續,到文聯去刻制新皮影。經過父子倆的共同努力和幾年辛苦製作,刻製成了現代戲全箱,主要有《白毛女》、《窮人恨》、《王貴與李香香》、《二蘭記》、《兒女們自己的事》、《閻王債》等。後來,寧夏將他們刻制的皮影向中央文化部推薦,在北京展覽後被中央美術館收藏。趙滿瑞父子成了寧夏歷史上第一個被中國美術館`收藏作品的民間藝術家。
人物經歷
1957年,趙滿瑞、趙文續父子的皮影戲被選拔參加西北會演,父子二人被授予優秀民間藝人稱號。
正當他為振興祖國的文化遺產,充分發揮自己藝術才能的時候,一場“文化大革命”將一切民間的文化藝術幾乎摧殘殆盡。惡夢醒來,趙文續已近花甲,但他仍然沒有放棄對民間文化藝術的熱愛,唱是不行了,就拿起筆來寫、畫。他憑著自己的記憶和採訪得來的資料撰寫了大量的民間戲曲曲牌注釋材料,為《中國民間舞蹈集成·銀川卷》中的《花籃舞》、《荷花舞》、《耍獅子》、《跑旱船》等繪製了數十幅人物、服飾圖案,使這些瀕臨失傳的民間文化藝術得以用文圖的形式永久保留下來。
1989年,已是古稀之年的趙文續老人打算創作一幅《寧夏府城彩色全景圖》長卷,他的想法得到銀川市有關方面領導的大力支持。
從清朝到民國初年,寧夏為甘肅省一府。寧夏府城(今銀川老城)當時的面貌如何,今人已不甚了解,但趙文續一提起老銀川的舊聞掌故卻如數家珍,被人譽為銀川的“活檔案”。他決心根據自己的記憶和有關文獻資料,用傳統工筆畫的技法,把老銀川城的景物、建築以及市民的生活情景再現出來,供今人觀賞和研究。
從1989年8月至1992年10月,他用了3年多時間,一筆一畫獨自完成了《寧夏府城圖》南半部的繪製。他說,我雖然已是70多歲的人,就是拼著老命,也要把這項任務圓滿完成,不能半途而廢,不能給世人留下遺憾。他請來弟子幫忙,自己帶病堅持工作,師徒二人又用了三年多時間,才完成府城圖中部的繪製。最後,改由趙老構圖,弟子及銀川市美術館專業人員協助,再用三年多時間,最後完成了府城圖北半部的繪製。至此,前後歷時十年,《寧夏府城圖》終於大功告成,在1998年寧夏回族自治區成立40周年之際呈現在觀眾面前。
《寧夏府城圖》是趙文續先生傾注了大量心血繪製的巨幅畫作,長達40.9米,以生動逼真的畫面,再現了當年寧夏府城的真實景觀與市井風情。全圖繪製了士、農、工、商等各色人物2000餘眾,城郭門闕、寺廟宮觀、官邸民宅、亭台樓閣、店鋪作坊、假山湖泊等景物500多處。城中有名的敬義泰商號、同福居飯館、德泰永藥鋪、承天寺塔、山西會館、馬家客棧、梁記煙坊等等,盡顯畫上。街面上屋舍儼然,綠樹織蔭,商販在招攬生意,農夫在叫賣瓜菜,“張芝麻”鐵匠鋪錘聲丁當、火星迸濺,紅男綠女穿行在大街小巷,好一幅府城鬧市的繁華景象!
《寧夏府城圖》在銀川玉皇閣上一經展出,參觀的人便絡繹不絕。觀眾稱讚,府城圖是今人了解寧夏,研究寧夏歷史、風俗民情以及銀川城市變遷的重要文獻。有人說,它填補了寧夏民間文藝的空白,給人們留下了極其豐富、生動、珍貴的歷史資料。還有人說,它的藝術價值可以與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媲美……
2005年7月,趙文續先生把不朽的巨作《寧夏府城圖》留給人民,留給社會,以86歲高齡安然辭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