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敬齋

趙敬齋,原名趙可畏,河津縣連鵂村人。1909年5月20日出生於一個祖輩務農的貧苦家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敬齋
  • 別名:趙可畏
  • 出生地:河津縣連鵂村
  • 出生日期:1909年5月20日
趙敬齋,原名趙可畏,河津縣連鵂村人。1909年5月20日出生於一個祖輩務農的貧苦家庭。祖父母和父母親,均系辛勤耕耘和紡織為業的莊戶人。正常年景還能維護溫飽生活,一遇災荒便要靠借貸和典當衣物以求生存。因此,家人多鼓勵敬齋這個根苗好好學文化,爭當在惡劣環境中能夠頂門立戶的強者。敬齋從幼小的心靈里就產生了好好學文化,爭當不受封建壓迫和剝削的平待、博愛、自由思想的人。所以他在私塾讀書的幾年時間裡,比別人下的苦功都多。凡是教師教的課文他都能背得滾瓜爛熟,而且十分注意默寫。因此,常常獲得教師的表揚。1925年暑期,他以優異的成績考入河津城內第一高小讀書。這期間,他曾接觸到一些進步書刊,加緊課外攻讀。尤其是他曾耳聞目睹河津中學的滬案後援會在掀起的反對日本帝國主義殘殺工人顧正紅的怒潮,使趙敬齋在思想上有了一次飛躍,從而立志學好文化科學知識,振興中華,要成為愛國主義的英雄。
高小畢業後,他在教師和親友的資助下,考入了運城山西省立第二師範讀書。一方面每月有三塊大洋可作學費,減輕了家裡的負擔;另方面為實現教育可以救國的意願,為當一個好教師打好基礎。誰料1929年晉南發生了罕見的旱災和瘟疫,其祖父去世,全家人染病在床,他只好休學。趙敬齋在樊村鎮第五高小教書二年。1932年復學到師範。畢業後,他被留到運師附小教書。抗日戰爭前夕,他便走上了抗日救亡的道路。
1936年,趙敬齋在運師附小參加了黨的外圍組織——“教師聯合會”。]937年10月初,他在運師附小由荊啟榮、秦穆伯二人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0月下旬,日軍進逼太原,全省學校被迫停辦,他受河東特委指派,回家鄉河津,與郭一民、馬平定二人接頭,組建了中共河津縣委。趙敬齋擔.任了宣傳委員。他們共同指導了河津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1938年春節,趙敬齋奉令調回運城,組織廣大師生參軍參戰。後又和共產黨員荊啟榮等六名教師率領數十名學生奔赴中條山,開展了抗日武裝鬥爭。他曾被派到平陸縣城關區擔任區委。
從1938年春到1950年9月,趙敬齋先後在人民解放軍部隊中擔任過團組織幹事、教導員、團政治處主任、團副政委、團黨委副書記、旅政治部副主任、師政治部主任等職。1949年冬,隨軍南下四川任六十二軍隨營學校(後改稱西南軍大分校)副政委、校黨委副書記。
在抗日戰爭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趙敬齋在部隊里曾參加過著名的“百團大戰”和歷次反掃蕩戰鬥。1947年到1948年,他和部隊一起參加過解放晉南戰役以及攻打運城、臨汾、晉中等四個戰役。1949年4月24日解放太原後,十八兵團六十二軍奉令西進青海、甘肅等省,後又南下解放了四川沿路各縣城,在成都舉行了解放軍入城儀式。
趙敬齋於1950年9月下旬奉令由軍大分校調任西康省法院院長兼黨組書記、西康省人委委員、省委黨校副校長、校長、黨委書記等職。“文化大革命”後,他擔任四川省委“五七”幹校的校長、副書記等職。1979年12月“五七”幹校被撤銷,趙敬齋被調任為四川省人民檢察院的顧問。他堅決擁護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江澤民為總書記的第三代領導集體,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關於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方針路線和政策。充分發揮餘熱,為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貢獻最後的力量。1982年冬,回響黨的號召申請辦妥離休手續。1992年4月下旬逝世於成都,享年84歲。
趙敬齋在生前寫的自傳里說:“我年已八旬,雖不能為黨多做具體工作,但力求以身作則,嚴以律己,影響和教育下一代,使他們遵紀守法,保持我黨的光榮傳統和優良作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反對資產階級自由化,永遠沿著黨所指示的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