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揚,參加過地下黨組織,從事過多種職業,是銀行職員、報社秘書主任、副社長、浙江省工業廳副廳長、哈爾濱汽輪機廠副廠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揚
- 別名:原名國澄、安濟,筆名宋揚、不揚、韋韋、李昂。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浙江寧波人
- 出生日期:1914年4月9日
- 逝世日期:974年12月28日
- 職業:黑龍江日報總編
- 主要成就: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 代表作品:《曉望集》,鄒問軒《詩話》序言
- 祖籍:浙江省鎮海縣清湖鄉
- 筆名:宋揚
- 筆名:不揚
- 原名:國澄
人物簡介
人物生平
1957年,中共中央組織部擬調趙揚到國家機械工業部供職。在商調過程中,省委第一書記歐陽欽得知他曾長期從事編輯工作,幾經協商,留任為黑龍江日報社副總編輯。1965年3月任總編輯。同年被選為黑龍江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
趙揚不僅精研新聞理論,尤重新聞實踐。經常下鄉下廠,親率記者一道挖掘重大典型,幫助立意修改,並自撰社論、雜文,以闡發典型報導的意義,擴大宣傳效果。每一篇社論、雜文,都是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資料,反覆推敲,精心修訂的力作。也要求記者,及時發現新事物,親到現場採風,而“不要只端飯碗,向上要現成飯吃”。他常說,在家是總編輯,外出採訪就是普通記者。自己寫的稿子,要按規定審稿程式審改,不能搞特殊化。在社內則把主要精力,集中於一張報紙上。
在把握方向,原則上,趙揚嚴謹務實。他審定稿件從內容到形式,從文字到標題,一絲不苟。一個字,一個標點,一個事實、一則引文、一個數據,發現失誤或疑點,必找當事人查問明白。深夜值班,也不例外。對事要求嚴,待人則有長者之風,深受民眾擁戴。編採人員很少有人稱他官銜,而直呼其名。
趙揚重視培養新聞隊伍。認為要辦好一張有獨特風格的省報,必以人才為本,並提出培養人才的目標方向。他要求記者立志當又紅又專的名記者,專業編採人員要力求成為社會該行業的權威。在他身體力行、耳提面命下,一批老編採人員更趨成熟,一批青年成為新秀。
1958年,“大躍進”浮誇風盛行時,他敢于堅持真理,剛正不阿,從主觀上決不見風行事。常常堵住一些失實或過頭的新聞見報。1958年11月24日,報上發表了一篇《一炮轟下三十萬噸礦石》的誇大新聞。他上白班讀報(每人上班第一件事就是讀報,秘書長以上幹部要看十份讀者來信)後,即找有關人員追問:“三十萬噸礦石是怎樣計算出來的?”“這些礦石散落得到處都是,怎么收撿的?”“這些礦石能運出來嗎?”來人無言以對,只好如實答說,這稿是奉命采編髮稿的。他強調說,不管是誰的指示,記者都要從實際出發,按實際情況采寫。並皺著眉頭,連說:“被動!被動!”1963年元旦社論給省委送審定稿小樣中,有“迎接生產新高潮”的提法。他提出:“當前是不是新高潮?”“這個新高潮得迎出多遠呢?”經重新請示,改正了這個不切實際的口號。對省委提出的正確批評意見,每次都認真組織編輯部討論,吸收經驗教訓,以防再犯,並引咎自責,從不諉過於人。1965年春,在開始回升的全省工業生產中,又出現片面追求增產,忽視節約傾向。當記者發回人物新聞《節約標兵王文梅》時,他親自安排突出版面發表,引起有關部門重視,產生強烈的社會效應。為了總結反傾向鬥爭中的經驗教訓,多次指令有關部門,為編委會起草了《黑龍江日報四年工作總結》(1957—1960)、《關於保證新聞報導真實準確的幾項規定》、《關於改進記者工作的幾個問題》等,既檢查了存在的問題,如政策理論上的片面性,宣傳作風上的浮誇,宣傳策略上的急功近利,也提出了從實際出發和加強調查研究的改進方向和措施。
趙揚晝夜操辦報紙之餘,常從事詩詞創作,見於報刊的,就有40餘篇。趙揚詩詞的影響廣泛而深刻。早年詩詞,具唐宋之風。後期詩詞,歌詠社會主義新生活,有創新,有探索。他的詩詞,凝鍊、暢達、韻味純而又足。如抗日戰爭初時的《感時詩》:“江南三月正春遊,關外有人作楚囚;壯士頭顱義士血,為誰斷送為誰流!”
1962年,長春電影製片廠演員劇團到哈爾濱,演出古裝話劇《釵頭鳳》。觀後寫詞一首《釵頭鳳》:“春如醉,人憔悴,傷心最是沈園會。發難結,情難絕,畢生遺恨,新詞一闕。劫,劫,劫!居失蕙,朝有檜,滿腔悲憤千行淚。胡未滅,人長別,秋風鐵馬,斷雲殘月。缺,缺,缺!”這首詞,真是字字感人,情溢紙表。
趙揚不僅在詩詞的創作上,達到了相當的高度,且在詩詞(包括整個文學藝術)理論上也頗有見地。他在為《問軒詩話》所作序中,就提出了不少精粹的見解。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乍起時,因“三家村”文字冤案株連,被省委勒令“停職反省”。在勞動之餘,時常填詞作詩。屢遭“造反派”訓斥,他卻泰然處之。
1971年11月恢復工作後,傾全力整頓報社,肅清“左”的流毒。當工作秩序稍入正軌,“四人幫”又煽起“批林批孔”的邪風。趙揚不怕引火燒身,扣發或刪削了一批新聞稿中過激辭章。
由於文革中遭受折磨,工作任務繁重,趙揚積勞成疾。1974年12月28日,因心臟猝落搶救無效逝世。年僅60歲。
遺作有《曉望集》,鄒問軒《詩話》序言,還有在黑龍江日報社內部刊物《練筆》、《業務研究》、新協《新聞尖兵》上發表的若干新論述,對新聞定義、辦報方向方法、培養新聞隊伍,讀書、練筆、作風、為人等,有諸多方面的獨到闡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