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必振

趙必振

字曰生,號星庵,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石板灘人,先後就讀於常德德山書院、長沙湘水校經書院,受康有為今文經學影響較深。戊戌變法前夕,參加院試,補博士弟子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必振
  • 出生地: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石板灘人
  • 出生日期:1873
  • 逝世日期:1956
  • 畢業院校:長沙湘水校經書院
人物簡介,人物生涯,

人物簡介

字曰生,號星庵,湖南省常德市鼎城區石板灘人,先後就讀於常德德山書院、長沙湘水校經書院,受康有為今文經學影響較深。戊戌變法前夕,參加院試,補博士弟子員。

人物生涯

戊戌變法失敗後,新政廢除。他目睹國事日非,心中悲憤,於是與邑人何來保等結“寒社”,日事吟詠。光緒二十六年(1900).與何來保組織常德“自立軍”,謀應唐才常起義,事泄,化裝逃往桂林,經姐丈介紹,加入廣西聖學會。不久,清廷通緝令至廣西,乃由聖學會友人龍贊侯幫助,經澳門亡命日本。到日本後,任《清議報》、《新民叢報》校對、編輯,常以“趙振”、“民史氏”筆名撰文,追念“自立會”死難諸同志,揭露清廷腐敗政治。與章炳麟、秦力山、陳天華交遊密切,並發憤學習日文。
光緒二十八年,黨禁稍松,又潛回上海,積極從事譯述。他認為清廷已徹底腐敗,不可救藥,要救中國,須先倡導新思想。是年8月,他翻譯出版《二十世紀之怪物——帝國主義》。第二年又翻譯出版日本福井準造的《近世社會主義》。這兩本書.前者為我國第一部分析批判帝國主義的譯著,後者為我國第一部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的譯著,對於戊戌變法失敗後,探求救國救民道路的先進中國人,曾產生一定影響,在此前後,他還翻譯了《日本維新慷慨史》、《日本人權發達史》等著作多種。光緒三十一年,去香港任《商報》編輯,因著論抨擊英帝國主義政策,為殖民政府驅逐出境。光緒三十三年,應澄邁知縣龍贊侯之邀,赴海南島創辦澄江、邁江兩學堂。宣統元年(1909),至奉天佐鹽運使熊希齡幕。辛亥革命爆發,駐奉陸軍協統藍天尉與熊希齡擁護共和,他銜命奔走於南京、上海間,積極與革命黨人聯繫。
民國成立,熊希齡出任北京政府財政總長,他隨入財政部。不久,熊改任熱河都統。他又隨往熱河,任都統署財政廳長兼國稅廳長。任職期間,廉政無私,時人譽為“身為五長,不名一錢”。民國2年(1913),熊希齡去北京組閣,他復入財政部,此後陸續在財政部任職十餘年。
民國17年,北京政府解散後,趙必振無意從政,乃應約去民國大學、華北大學任教,主講“地理沿革”、“公羊春秋”和“三禮”。“九一八”事變後,趙必振回湖南,先加入慈善團體,充任華洋義賑會中國董事、湖南水災救濟委員會委員,後從事教育工作,執教孔道、中和國學專修學校。在教學中,大力提倡國學,激勵青年愛國熱情,並將講稿編成《國學概論》一書出版。抗日戰爭爆發後,返回常德,在常德縣中任教。抗戰勝利後,已年逾古稀,為生活所迫,仍執教於私立明義中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趙必振被聘為湖南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委員、湖南文史研究館館員,撰寫《自立會紀事史料》、《(自立會人物考)增補》等書。1956年病逝於長沙.享年84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