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家窯古墓

趙家窯古墓

趙家窯古墓,位於五蓮縣於里鎮趙家窯村西約900米處的山嶺上。趙家窯古墓包含將軍墳和豬尾巴嶺站棺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趙家窯古墓
  • 地點:山東省日照市五蓮縣
景觀,歷史,

景觀

將軍墳:現存封土高6米,直徑20米,當地民眾俗稱“將軍墳”。相傳為宋代,保存較差。古墓東側是山嶺地,西側是一條南北走向的交通山路,西北是山溝,南、北兩側是山嶺。該古墓占地面積約230平方米。該古墓為研究宋代墓葬提供了資料。
豬尾巴嶺站棺墳:在將軍墳西側山嶺,有一山看起來形似豬尾巴,山體細長俗稱“豬尾巴嶺”。在此山背部靠近山體尾巴部有站棺墳一座。具體位置現已不可考,據傳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被盜,被盜坑深長狹小,只能夠棺木豎著放進去,所以老百姓俗稱它為“站棺墳”。
趙家窯古墓
將軍墳
站棺墳
趙家窯古墓

歷史

站棺墳的淵源: 魯東南沿海地區,這一地區在秦漢時同屬琅琊郡。墓葬流行土坑豎穴木槨墓,多有頭箱和邊箱,隨葬品多有大量漆木器和成組的原始瓷器出土。
這一地區由於南接吳越的地緣關係,與江浙地區原始瓷器產品的交流有著便利條件,也使其文化與吳越文化關係密切。這一地區為東夷古國-莒的主要活動區域,直到戰國早期(公元前431年)為楚所滅,後齊又據莒地,因而又有齊、楚文化因素留存,地理上的聯帶南北,貫通東西,使這裡區域文化特徵明顯,文化內涵更為豐富多彩,處於一個文化交流的“十字路口”。
就目前資料看,從西漢中期開始,這一地區墓葬形制、葬俗、隨葬品等出現了明顯的越文化特徵,造成這一變化尤其是出土數量較多的越人產品——原始瓷器現象的直接原因,應該是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內徙東甌越人和公元前111年滅閩越並內遷至江淮一帶,兩次北遷越人的結果。
越人建立的越國地處偏僻的東南沿海,國境起初在今浙江境內,國都在會稽(今紹興)。春秋時代,列國爭雄,一向被視為蠻荒之地的長江流域先後有楚國、吳國和越國,一個接一個北上稱霸中原。公元前473年,因為越王勾踐復仇滅了吳國,會諸侯於徐州,越國才一躍而起成為南方大國,大規模地拓邊擴地,西到江西,北至山東。
越國在滅吳後,北面直接與齊國接壤。史載越王由南而北橫掃千里,將都城從僻處南部山區的會稽,遷到了北方的琅邪(今膠南與日照山區某部)。從現存的齊長城遺址來看,齊楚分界線大致方向是從膠南海邊出發往東,經五蓮山脈轉折往北奔諸城南部往西去莒縣,沂水,臨朐,沂源一帶到淄川的。據此趙家窯一帶正是在此線南部,當屬越國地界。到公元前334年,楚滅越後,進入浙江,又揮師北上,把齊國軍隊殺得落花流水。齊、楚直接對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