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城虎

趙城虎

《趙城虎》是清代小說家蒲松齡創作的文言短篇小說。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趙城虎
  • 創作年代:清代
  • 作品出處:《聊齋志異》
  • 文學體裁:小說
  • 作者:蒲松齡
原文,注釋,譯文,作者簡介,

原文

趙城嫗[1],年七十餘,止一子。一日入山,為虎所噬。嫗悲痛,幾不欲 活,號啼而訴於宰。宰笑曰:“虎何可以官法制之乎?”嫗愈號啕,不能制 之。宰叱之,亦不畏懼。又憐其老,不忍加威怒,遂諾為捉虎。媼伏不去, 必待勾牒出[2],乃肯行。宰無奈之,即問諸役,誰能往者。一隸名李能,醺 醉,詣座下,自言:“能之。”持牒下,嫗始去。隸醒而悔之;猶謂宰之偽 局,姑以解嫗擾耳,因亦不甚為意。持牒報繳[3],宰怒曰:“固言能之,何 容復悔?”隸窘甚,請牒拘獵戶[4]。宰從之。隸集諸獵人,日夜伏山谷,冀 得一虎,庶可塞責[5]。月余,受仗數百,冤苦罔控[6]。遂詣東郭岳廟,跪 而祝之,哭失聲。無何,一虎自外來。隸錯愕[7],恐被咥噬[8]。虎入,殊 不他顧,蹲立門中。隸祝曰:“如殺某子者爾也,其俯聽吾縛。”遂出縲索 縶虎項[9],虎帖耳受縛。牽達縣署,宰問虎曰:“某子爾噬之耶?”虎頷之[10]。宰曰:“殺人者死,古之定律。且嫗止一子,而爾殺之,彼殘年垂盡, 何以生活?倘爾能為若子也,我將赦之。”虎又頷之。乃釋縛令去。
故事圖故事圖
媼方怨宰之不殺虎以償子也,遲旦,啟扉,則有死鹿;嫗貨其肉革,用 以資度。自是以為常,時銜金帛擲庭中。嫗從此致豐裕,奉養過於其子。心 竊德虎。虎來,時臥檐下,竟日不去。人畜相安,各無猜忌。數年,嫗死, 虎來吼於堂中。嫗素所積,綽可營葬[11],族人共瘞之。墳壘方成,虎驟奔 來,賓客盡逃。虎直赴冢前,嗥鳴雷動,移時始去。土人立“義虎祠”於東 郊,至今猶存。

注釋

[1]趙城:舊縣名,隋末置,治所在今山西省洪洞縣趙城鎮西南。
[2]勾牒:拘捕犯人的公文。勾,捉拿。
趙城虎
[3]持牒報繳:至期復命,交回勾牒。指未完成使命。
[4]牒拘獵戶:發出公文,拘禁獵戶,使之服役。
[5]庶可:或可。
[6]罔控:無法申訴。
[7]錯愕:倉卒驚詫。
[8]咥(dié迭):咬。
[9]縲(léi 累)索:拘系犯人的繩索。
[10]頷之:點頭,表示同意。
[11]綽可營葬:指積蓄足夠置辦喪葬之事。綽,寬裕。

譯文

趙城縣有一位老婦人,七十多歲了,只有一個兒子。一天她兒子進山,被老虎吃了。老婦人痛不欲生,哭叫著到縣衙門告狀。縣官笑著說:“老虎能用官法去制裁它嗎?”老婦人更加哭鬧不止。縣官呵叱她,也不害怕。縣官可憐她歲數大了,不忍心懲罰她,就答應為她捉虎。老婦人趴在地上不走,一定要等縣官發出捉虎公文才肯回去。縣官實在沒有辦法,就問堂上的衙役,誰能去捕虎。一個叫李能的衙役,喝得醉醺醺地走到縣官面前,自告奮勇說:“我能!”李能拿著勾牒下去,老婦人才回去了。
李能醒過酒後很後悔,又一想,這可能是縣官應付老婦人的騙局,以解脫她的糾纏,所以也沒把這事放在心上,便拿著勾牒去交差。縣官發怒地說:“你說能辦到,怎能容許反悔!”李能很為難,便請求縣官召集獵戶進山提虎,縣官答應了。李能召集了所有的獵人,日夜埋伏在山谷中,希望能捕捉到一隻老虎,搪塞過去。過了一月多,一隻虎也沒捉到,李能為這事挨了幾百板子,冤苦無處申訴,就到城東廟裡跪下祈禱,失聲痛哭。一會兒,一隻老虎從外邊進來。李能驚慌失措,害怕被老虎吃掉。老虎進來,哪裡也不看,只是蹲立在門當中。李能向老虎拜祝說:“如果害了老婦人兒子的就是你,你就趴下讓我捆起來。”接著就拿出繩索捆住老虎的脖子,老虎俯首貼耳讓他綁了。李能牽著老虎來到衙門,縣官問老虎說:“老婦人的兒子是你吃了?”老虎點點頭,縣官說:“殺人償命,是自古以來的定律。況且老婦人只有這一個兒子,你殺了他,老婦人風燭殘年,依靠什麼生活?如果你能給她當兒子,我就赦免你。”老虎又點點頭。縣官於是讓衙役給老虎鬆了綁,放它走了。
老婦人埋怨縣官不殺了老虎為她兒子償命。第二天早晨,她打開門,看見一條死鹿。老婦人賣了鹿皮鹿肉,用來度日。從此老虎經常送東西來,有時銜著金錢或布匹扔到院子裡。老婦人從此富裕起來,生活比她兒子在世時還好,心中不禁暗暗感激老虎。老虎來了,時常趴在屋檐下,一整天不走,人畜相安。幾年後,老婦人死了,老虎來到房中大聲吼叫。老婦人平素的積蓄,足夠置辦葬事的,家族中的人一塊來把老婦人埋葬了。剛把墳墓修好,老虎突然跑來,送葬的賓客都嚇跑了。老虎一直跑到墳前,像打雷一般嗥叫了一會兒,才走了。村里人在東郊立了一塊“義虎祠”,至今仍在。

作者簡介

蒲松齡(1640~1715 年),清代傑出的文學家,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世稱聊齋先生,山東淄川(今山東淄博市)人。蒲松齡一生熱衷功名,醉心科舉,但他除了十九歲時應童子試曾連續考中縣、府、道三個第一,補博士弟子員外,以後屢受挫折,一直鬱郁不得志。他一面教書,一面應考了四十年,到七十一歲時才援例出貢,補了個歲貢生,四年後便死去了。一生中的坎坷遭遇使蒲松齡對當時政治的黑暗和科舉的弊端有了一定的認識。生活的貧困使他對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體會。因此,他以自己的切身感受寫了不少著作,今存除《聊齋志異》外,還有《聊齋文集》和《詩集》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